苏东坡眉山庭院面积(眉山苏氏一一苏东坡的祖先们)
一千三百多年前,河北赵郡栾城出了个神童,才思敏捷,九岁能文《唐诗三百首》就收有他的诗呢后来他又做了宰相,是名声响亮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苏东坡眉山庭院面积?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东坡眉山庭院面积
一千三百多年前,河北赵郡栾城出了个神童,才思敏捷,九岁能文。《唐诗三百首》就收有他的诗呢。后来他又做了宰相,是名声响亮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叫苏味道,武则天时候人。其诗与李峤齐名,号称“苏李”。其文与李峤、崔融、杜审言(杜甫的祖父)齐名,称“文章四友”。大凡稍有文史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不过,他做宰相的声誉欠佳,人称“苏模棱”。做事常执两端,善于骑墙,两面讨好,所以“模棱两可”,无原则性。他在武则天时吃香,则天皇帝一逊位,马上就被贬到偏远的四川眉山当刺史了。后调任成都长史,未赴任即病死。
据说,他就是苏东坡的一位先祖。
苏洵《苏氏族谱》:“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苏洵修族谱极为慎重,很费功夫。对他精心研究的成果,苏轼兄弟都相当认可。“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苏味道是唯一的苏氏血脉线索,这是三苏父子认同这位祖先的确凿理由。他们的诗文,他们的书画,总乐意称自己为“赵郡”人,显然也是理所当然。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感叹:“呜呼!高祖以上不可详矣!”明知不可详,骨子里认可的还是赵郡。除了苏味道是唯一可靠的线索之外,苏味道做过高官,文名又很盛,当是子孙引以为荣的,认同他也在情理之中。中国人有个习惯,大凡修家谱族谱,都喜欢给自己找出一个显赫的祖宗来。这方面,我想三苏父子未必能够免俗。
时间上溯到汉代,有一个叫苏章的官至刺史,其子孙家于河北赵县,即后来的赵郡。于是,赵郡苏氏繁衍开来。由苏章到苏味道,这一条线索是清晰的。刺史,宰相,强调这样的家世,作为子孙,脸上是有光的。有那样的祖先所以有我们这样的子孙,这就顺理成章。龙生龙,凤生凤,说起来理直气壮,听起来就会神往自豪。
苏洵不知如何“顺藤摸瓜”,将祖先追溯到了高阳氏。高阳氏颛顼,已经是黄帝的孙子了。不妨说,苏氏也是黄帝的子孙。黄帝、颛顼子孙遍天下。引出帝王为先祖,可见血脉正统,子孙引以为豪,正常。
可惜,眉山一脉是多世不显。显,就会记录在案,可惜没有。苏洵追寻 祖先踪影,到高祖一代,历历可见。高祖、曾祖、祖父三代虽不显,却为子孙留下诸多事迹。从这里饮水思源,说古论今,正该浓墨重彩地加以记载。三苏父子在此寻觅到“眉山苏氏”的根基,于是在这个根系中快意生长。
高祖苏釿。“娶黄氏,以侠气闻于乡闾。”注意,“侠气”作为基因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
曾祖苏祜,“最少最贤,以才干精敏见称”(苏洵《苏氏族谱》。下同)。“才干精敏”在苏轼兄弟身上都很突出,也是苏氏基因之一。
苏祜的生卒时间已经很清楚了:“生于唐哀帝之天祐二年,而殁于周世宗之显德五年,盖与五代相终始。殁之一年,而吾太祖始受命。”据此,苏祜当是生于905年,卒于958年。“与五代相终始”,正好经历了五代。他去世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宋代开始了(宋代开始的实际时间通常以为是960年)。
苏祜娶李氏。据苏洵考证,这位曾祖母很有来历:唐太宗子曹王李明有一后代,叫李瑜,任遂州长江尉,“失官,家于眉之丹棱”。李氏即为李瑜后人。“祖母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严毅,肃然,多才略,可比窦太后、柴氏主。这样优秀的基因,不可能对后代没有影响。
苏祜有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叫苏杲的,是苏洵祖父。此人“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从“最好善”的祖父身上,显然能看到高祖曾釿“侠气”的遗传。侠气必与好善相连。唯侠气、好善者方能极孝,笃爱,忠信,四方之人,无论亲疏方能爱戴之。而这些血液中的纯正因子,显然也在苏东坡兄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苏杲“善治生,有余财”。有余财的苏杲绝不发昧心财。“最好善”的人绝不至此。有例为证:“时蜀新破,其达官争弃其田宅以入觐,吾父独不肯取,曰:‘吾恐累吾子。’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蜀地的达官贵人竞相贱卖田宅逃离蜀地的时候,苏杲完全可以趁机购置田产,大发横财,但是他没有,认为如此会对子孙不利。离世时,田不满二顷,房屋破旧未修。可见,这是一位知足常乐的先辈。有远见,懂得财多会累及子孙,方能知足常乐。
苏杲“好施与”。他和一般的乐善好施者不一样。人们通常好施的同时,也想留下善名,苏杲奉行的却是“施而尤恶使人知之”。做了好事,却不让人知晓,这是为什么呢?据他说:“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不图名,唯求平安自足,这就是苏杲。苏杲考虑问题显示出精明的一面,其父母皆精明干练,基因遗传实在不可思议。
苏杲考虑问题有远见,还有佐证。
他有一个同族兄弟叫苏玩的,不知何事陷入重狱。苏玩担心会被处死,就把妻子儿女都托付给了苏杲。苏杲一直为苏玩送吃的,不辞辛苦。后来苏玩没事,出狱了,对苏杲说:我兄弟有的是,可要说能生死相托的兄弟,只有你了!
这件事既可以说明苏杲有“侠气”,也可以说明他重情谊。但是,到了苏杲本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不轻易接受了。在他临终时,其妻宋氏想把唯一活下来的儿子苏序托付给他的兄弟,他不赞成,说:“而子贤,虽非吾兄弟,亦将与之;不贤,虽吾兄弟,亦将弃之。属之何益?善教之而已。”如果说这个孩子好,就算不是我兄弟也会帮助他;如果不好,就算是我兄弟,也会厌弃他。哪里有必要托付?好好教育他就行了。
pan > 这就是有远见的苏杲。
有远见是智慧的表现。这样的血脉基因对后代肯定会大有裨益。
根据苏洵推测,苏杲生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卒于淳化五年(994年)。
苏釿、苏祜、苏杲,“三世不仕,皆有隐德”(苏轼《苏廷评行形状》)。有隐德的先祖们为何不出仕呢?一个原因可能是本身没有做官的愿望,宁肯自在自由。另外,苏洵在解释蜀人不好出仕时曾说:“是时王氏、孟氏相继据蜀,蜀之高才大人皆不肯出仕,曰:不足辅。仕于蜀者皆其年少轻锐之士,故蜀以再亡。”这说明,对唐以后、宋以前的蜀地政权,蜀人并不认同,“不足辅”含有轻蔑的意味。蜀无老成睿智之士,所以又亡了。苏洵是在叙说曾祖苏祜“最少最贤,以才干精敏见称”时说这番话的,言下之意,曾祖要出来做官是绰绰有余的,只是不愿意罢了。
苏东坡在《苏廷评行状》中也有类似表述:“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学者衰少”是客观原因,“怀慕亲戚乡党”才是主观原因,“不肯”当是主观上的,这才是主要原因。“怀慕亲戚乡党”,说明眼里根本没有你那顶乌纱帽,这显示了蜀人的精明和超然。
节俭、仁爱、睿智、超然的三世之后又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我们仔细打量一下苏杲的儿子,即苏东坡的祖父苏序的生存轨迹,还会有更惊人的发现。
2013.3.5心远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