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的地理条件(内蒙古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条件(内蒙古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概况)(1)

地表水 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地下水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l%。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351种,分 属于133科,720属。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 167种(种子植物2 106种,蕨类植物61种)。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市西部、巴彦淖尔市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 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矿产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止到2017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8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47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92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9120.32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4331.57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788.75亿吨。全区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4205.2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5.03%,居全国第二位;全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Au815.14吨,Ag86867.90吨 ;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保有资源储量5831.66万吨。(2018年数据于2019年年底统计后出)

农业资源

2018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2.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9.0万公顷,增长0.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3.4万公顷,下降8.9%。粮食总产量3553.3万吨,比上年增长9.2%;油料产量201.5万吨,下降16.3%;甜菜产量515.9万吨,增长49.8%;蔬菜产量1006.5万吨,下降9.4%;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25.5万吨,下降15.8%。

畜牧业资源

2018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67.2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猪肉产量71.8万吨,下降2.3%;牛肉产量61.4万吨,增长3.3%;羊肉产量106.3万吨,增长2.1%;禽肉产量19.7万吨,下降2.0%。禽蛋产量55.2万吨,增长3.7%。牛奶产量565.6万吨,增长2.3%。年末牲畜存栏数7277.9万头 (只),比上年下降2.2%。其中,生猪存栏497.3万头,下降1.6%;牛存栏616.2万头,下降6.1%;羊存栏6001.9万只,下降1.8%。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条件(内蒙古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概况)(2)

2018年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663.7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

水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另外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8亿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2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0亿立方米,地下水11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20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0.76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4%,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平均地表年水资源量约406.6亿立方米。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9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

地下水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36亿立方米。与地表水的重复是97亿立方米。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野生动植物资源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条件(内蒙古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概况)(3)

[野生植物资源]内蒙古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 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 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 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维管束植物l 668种,隶属于121科、504属,有饲用价值的900余种,优良牧草200余种。内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甜杨、荨麻、大叶草、芦苇、蒲、沙柳、红柳等70多种,是造纸、编织、制绳、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黄芪、枸杞、黄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种。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条件(内蒙古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概况)(4)

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莲花、松籽、文冠果等几十种植物的种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笃斯、悬钩子、山丁子、红豆、山樱桃等果实是酿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荆子、秋子梨、蔷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维生素较丰富。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发菜最负盛名。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柠条、沙蒿、酸刺、马蔺、碱地肤等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条件(内蒙古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概况)(5)

[野生动物资源]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 占全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l科365种, 占全国鸟类1 186种的3l%。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兽类有驼鹿、马鹿、驯鹿、野驴、野马、野骆驼、梅花鹿、兔狲、貂熊、猞猁、麝、雪豹、盘羊、黄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猪、赤狐、水獭、北山羊、岩羊等;鸟 类 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金雕、玉带海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红嘴松鸡、兰马鸡、榛鸡、鸳鸯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此外,鼠类是内蒙古草原上占优势的居住者。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35%,多属害兽。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内蒙古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之一。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据2013年全区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6亿亩,森林面积3.73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21.03%;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3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4.8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4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5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区,人工林遍布全区各地。全区乔灌树种丰富,有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白桦、栎类等乔木和锦鸡儿、白刺、山杏、柠条、沙柳、梭梭、杨柴、沙棘等灌木。 (全区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根据2014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9.14亿亩和6.12亿亩,与2009年相比分别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全区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每五年开展一次)

湿地资源:除海洋以外,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9种类型,湿地面积9015.9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25 %,居全国第三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的保护体系,保护湿地面积达到2572.93万亩,湿地保护率28.5%。

自然保护区:2018年 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67.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6.2万公顷。

造林绿化:“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415万亩,约占全国任务的1/9。完成重点区域绿化615万亩,打造各级各类精品工程380多个。 初步统计,2018年全区完成营造林面积85.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4万公顷,飞播造林6.1万公顷,封山育林10.8万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7.7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造林面积5.2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5.1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8.4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积10.6万公顷。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61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1%。

煤炭资源

2018年,全区生产煤炭9.26亿吨、同比增加7415万吨,增长8.7%。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生产原煤2.66亿吨、同比增长8.5%,西部地区生产原煤6.6亿吨、同比增长8.8%,其中鄂尔多斯市6.11亿吨、同比增长6.7%。

从企业类型看,地方企业生产原煤4.74亿吨、同比增长11.8%,区外国企生产原煤4536万吨、同比增长12.3%,中央所属煤炭企业生产原煤4.02亿吨、同比增长5.1%,其中神华集团在我区煤矿生产原煤2.1亿吨、同比增长5.1%。

2018年,全区进口煤炭3479万吨、增长6.5%,占全国煤炭进口总量(2.8亿吨)的12.3%。其中,策克口岸进口1406万吨,甘其毛道口岸进口1711万吨。

2018年,全区销售煤炭9.5亿吨、同比增长4.4%。其中,销往区外5.4亿吨、同比增长10.2%;区内销售4.1亿吨、同比下降2.4%。

2018年,全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9.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