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讲解易经(究竟什么是易经)

道教与道家、儒家虽然不同,但也是同宗共祖,《易经》、《道德经》本的都是天地自然的真理,本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生生”的自然观。八卦图,象的是时间、空间的流转,象的是太阳在天空的年周期视运行轨迹,木即树的影子在地面形成的太极图,其内含阴阳鱼的隐象。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的文明首先从渔猎采集时代开始,然后进入到农耕文明时代。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自然界里跟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东西,除了人自身,就是身边的植物,拿它们的果实吃,拿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治病。人类的早期发展时代,和其他动物相似,是基于生存的需要,去发现、认识、了解和使用植物的。人类使用植物的本能,代代相传,逐渐形成经验,并不断积累,发展成为对植物有意识的观察、认识、使用和研究。

树是植物,有生命,随着日影“玄之又玄”的周期变化,随天气寒暑冷暖的季节周期变化,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有开花结果成实的周期变化。一年四季植物开花结果成实等象的变化与天斗转星移象的变化相随,使人类能够直观地认识植物为神所妙,植物也就成为人与天地沟通的东西。由此可见,建木就是能够反映天地运行规律的植物,是易经的源头,古人所谓华表。

木即树的荣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实,成就人举手之劳的收获,是自然的机制。是年复一年的自性回复。认识了木即树的生长生活机理,也就了解天、地、物、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窥视到神的众妙之功了,以树为标杆、为榜样就可以法自然了,也就有可能年年有余了,有可能寿比南山不老松了,有可能象通灵的仙鹤一样延年了。鱼也许就这样成了中国人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了。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恰恰相反,以道德经、易经、八卦、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数”,使用的正是逻辑推演,黑箱理论。

对于天地万物这个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相互功能关系,限制于认知境界和可利用的手段,古人认识不清、把握不了,那就存而不论,不去研究它。数是天地合气的时空状态,它含有性质、强弱程度等信息,这些受日、月、五星的影响,随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是天地万物这个系统的输入,是万物之象出现变化的触发条件。

象是天地万物系统的输出,是天地、万物与数的函数。天地是规范数与万物之象的法则、标准。从天地之数的输入,万物之象输出的特点,我们就能认识所研究的天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输出的是系统与输入的函数。Y=F(X),Y是输出,是象;X是输入,是数,是气的时空状态;F是对应法则,是物的本性,命,理,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函数求解的过程就是推理。

文字讲解易经(究竟什么是易经)(1)

如果已知输入、输出就可以推定对应法则,这是归纳推理;如果已知输入、对应法则就可以推定输出,这是演绎推理;如果已知对应法则、输出就可以推定输入,这是溯因推理。以二而推一,给出任何两项都可以推定另外的一项。规律=本性 条件,性是隐藏的,人直观是看不到的,输入与本性结合产生变化,就会有输出变化。

在天地这个系统之中,输入不同的数,即不同时空状态的天地之气,天地系统的输出,万物的象,就有不同的表现,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根茎叶花果实,元、亨、利、贞;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易经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本来研究是土爰稼穑,表述的是农作物生长化收藏的象,主要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把乾卦六龙具化为植物的在天地和气下形成的根茎叶花果实,就容易理解易经了。

人最初所求的东西应该是果、是实。树结什么果,成什么果,果的大小,果的多少,果能不能吃,果的滋味,对人的影响是什么,就是人所注重的了,结果、成果、硕果、禁果等词应该是传承渔猎采集文明的文化余脉。而实就应该是农业文明的传承。实是植物籽实,来自农作物,易经有了“元亨利贞”的说法。

普通人,常人受认识的境界能力限制,对天道自然的变化引起的物的变化,所发生的作用,发生的影响,常常是后知后觉,甚至是不知不觉,树反青萌芽前道已经在动它们了,我们没有入木三分的能力,没有内视的能力,就看不到道的功用作用影响。没迫迮以微的能力,就发现不了道在动弱者,道在助弱者。老子告诉我们,去看明眼人都能见着的万物并作,孔子告诉我们“齐乎巽”的卦象,用这个明著不疑的象,去研究万物是如何归根复命,指给我们个法自然的途径。《黄帝内经》讲“不以数推,以象谓之。”

在万物之中,木即树受天地阴阳五行的作用,是最为素性的表达,不移不避,反映本真,没有虚徦的表现,神怎么妙它就怎么现,《黄帝内经》里讲的朴、素就是木的本性,树的本性。本性果是甜的,下一轮回结的果也还是甜的,只是随五运六气有化不化,育不育,成不成,收不收的偏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黄帝内经对数与人体之象的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输入一、六就表现为在天为寒象;在地寒化成水;在四季为冬天;乾元之象,植物成实亦即种子潜藏于地下,有生殖信息的有机物,成于秋天,性金,坚成;在人体为肾,脾阳输布的水谷精微在肾化生成精。精虚则耳聋,从医学临床上观察,由于大量的泄精、大量的阳气外越,导致了视力下降严重的失明,气不足则目不明;精不足耳朵听力下降严重的耳聋,这些都是肾中的精、气不能所藏所导致,浮阳外越壮火食气,而气脱。天地万物阴阳五行“数与象”的对应变化,“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古代圣人贤人从万象之中选取了能够代表天地之道的象数对应关系创立了八卦、易经。伏羲正是通过对太阳照射到的大树留在地面上的影子的周期变化,与天气四季的寒暑变化,与植物春华秋实的荣枯变化,把天文知识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发明了八卦,为《易经》的基石。伏羲氏称帝时间是根据《易经》“帝出乎震”,建寅为孟春,28宿始于大角,角的天象记载得来!是中国青龙文明时期的第一位先皇帝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