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练习册推荐排行榜(究竟哪一套数学练习册最好)

这是一个家长经常问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常常令我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本质上,这个问题类似于:

究竟哪一本武林秘籍最厉害?

数学练习册推荐排行榜(究竟哪一套数学练习册最好)(1)

来源于网络

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固然厉害,小龙女的玉女心经肯定也不差,但如果让郭靖和小龙女换着练一练,其结局 ...... 应该不难想象。

好了,调侃就到这里,我们正式回答这个问题。

究竟哪一套数学练习册最好?

如果非要回答出哪一本,这个问题是压根没有答案的,我们就不在这里纠缠了。

但如果从另外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大的意义,我相信如果大家能真的理解执行,对孩子的帮助会很大。

适合自己的水平

市面上流传的主流教辅,随便说几本,像是《补充习题》、《五三天天练》、《小数报》、《实验班》、《金考卷》、《亮点大试卷》、《新思维》、《举一反三》之类。

选择哪本?

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从教材质量的角度去考察,一般家长也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这些教辅,都是经历了多年市场考验的经典教材,有相当专业的教研团队在更新题库,会满足不了一个普通小学生的需求么?

这怎么可能呢。

家长应该考察的方向,应该是每本教材的难度并合理评估出自己孩子的水平,做最适合的匹配。

就这里列举的这几本,我们就可以简单排个序。

1、纯课内:《补充习题》、《五三天天练》

2、课内提升(单元主题形式):《小数报》、《实验班》

3、课内提升(综合试卷形式):《金考卷》、《亮点大试卷》

4、课内拓展:《新思维》

5、奥数过渡:《举一反三》

如果课内问题较多的,可选择1类。

课内问题不大,想稍微巩固提升一些,可以选择2、3类。

如果课内感觉很轻松,能力很强,可以选择4。

如果课内成绩很好,且对奥数问题很感兴趣,可以选择5。

做好这种匹配,比单纯去到处打听“究竟哪一本好?”、“谁家学霸用什么”要有意义地多。

毕竟,适合别人的,很大可能并不适合你。每个人的喜好风格,尤其是本身的水平差异太大了,可参考意义真的很小。

最后说一下,选择一本教材后,如何验证是否合适呢?

可以让孩子做一下,如果80%左右算是能够掌握,还有20%左右略有困难,需要耐心思考、或者多少借助答案和提示才能完全掌握,这种就会比较适合。

前面一部分用来巩固熟练,培养自信;后面一部分用来查缺补漏,培养思考的精神。

使用辅导书的方法

选对了书,却用错方法,也会毁了它多数的价值。这种毁坏,目前来看相当普遍。

现在有一种盲目跟随的不良氛围,别人做我也要跟着做,别人做2本我就要做3本。仿佛一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完,就是要比别人多做。

问题是,难度适合么?错题搞懂了么?题量合适么?方法对么?最终有效果么?这些问题一概没人管,就是逼着孩子做就行了。

想摆脱这个陷阱,我们必须要退一步,搞清“使用课外辅导书的根本目的”。

很多家长给孩子做练习册,只是为了把题型都见过做熟,考试时就会了。

这种想法是极具误导性的,让很多家庭走上歧途,无可挽回。它最可怕的地方是,这种做法在低年级真的有效,但到高年级却渐渐无效。但是,当你感觉到无效的时候,也就为时已晚了。

沿着这条路,网络上有一些极端理念,居然也有很大的粉丝群体。比如这种:

数学练习册推荐排行榜(究竟哪一套数学练习册最好)(2)

发展到这一步,就已然病入骨髓,扁鹊都会跑,因为真心救不了了。

关于做课外练习册,正确的理解是,把它作为一种验证的素材

验证什么呢?

验证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验证有没有一些知识遗漏或误解。

验证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验证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如何。

总是,课外练习册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它来提供反馈,锻炼核心能力,这才是目的。

这里需要重点提一点,有关于新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方面。

最近做了一些讲座,重点聊了很多课内问题的“深化、组合、提升”问题,很多家长咨询,有没有特别好的练习册,能提供一些不太常见的、能锻炼孩子阅读分析能力的问题。他们感觉,市面上这些练习册里的题,都太“套路”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特别麻烦的现实悖论,我很想说一说。

让我先以大家最看不起的课本举例。多数家长看不起它,都说它太简单,题目都太套路,没有什么锻炼意义。

但我们对课本已经研究了好几年,却越来越觉得它很好。

小学数学课本里的内容,是人类发展几万年的智慧精华。任何一个新知识点,都生长在困恼人类成百数千年的难题之上,也都是历代最伟大数学家的智慧结晶。

比如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就这一点内容,长期困扰着早期的人类先祖,是很多代杰出头脑、以接力的形式,才慢慢优化解决到这种层次。

曾困扰人类数代顶尖头脑的问题,为什么今天小学生会觉得简单呢?

答:因为大家早就在其他奥数班超前学过了,学会了固定的计算方法,也刷了大量的题目,因此早就会算了。

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不是课本或教辅有问题。

你看,其实课本的内容,本身就极具思想性和理解深度,但大家人为跳过这些,非要去超前学短平快的套路、方法、计算技术,然后通过刷大量题把它们变成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却反过来说课本写的不好?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各种课外教辅中。

在我看来,上述列举的任何一本教辅,只要匹配上合适的难度,其对阅读、分析、推理能力的锻炼都是有极大帮助的。但前提是,大家不能提前学过各种套路公式,而要通过简单知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分析解决

而现在是,大家根本不给孩子时间去这样做题,甚至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读完题后1分钟没有下笔,就开始焦躁不安,根本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

家长们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孩子读完题之后就立马会做,刷刷写出计算式,然后得出答案。这时候会报以满意的笑容,认为孩子学得好。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家长就一定会给孩子报一些超前班,以确保孩子在接触这些练习册时,已经都提前见过类似的问题,甚至是老师都教过相应的做法和公式,刷熟了很多例题,以实现一看题就能做出来的效果。

然而,听了我的讲座之后,大家又想去找那些“孩子没见过、需要思考、需要分析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啊。

大家不明白,正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原本有价值的思考题,变成了无意义的套路题么?

正是大家的超前学、超前刷题、学套路学题型,才人工去掉了目前常规练习册里“需要阅读、分析、推理、思考”部分的锻炼机会呀。

要我说,只要大家让孩子别超前学那么多套路,别超前刷那么多典型题,以白纸经验、空杯心态去挑战合适难度的练习册,阅读、分析、推理、思考能力自然就能被锻炼到。

这时候,孩子做题也许会慢一些、也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锻炼到的能力,才是数学的核心能力。比起为了做得又快又好,提前做有关套路主题训练的方法,收获会大得多。

最后,我以一个类比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如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长远的“基于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它就很类似于战场的实战应变能力。

想要提升这种能力,就必须要平时多做实战演习,以多种多样的突变复杂情况来磨练部队,让他们在一次次临危应变中总结成长。

而目前的超前刷题辅导班,很类似于“针对各种实战演习的模拟练习”。

本来实战演习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在于磨练大家的分析应变能力。但为了每次实战演习中的好表现(相当短视),大家通过作弊式的模拟练习,提前透露下次实战演习的具体情况,并把应对措施提前演练熟练。

这样,在真正的实战中,每个人都感觉很轻松,甚至觉得它“很简单”、“很套路”,没啥挑战性。

通过这种作弊式的超前演练,表面来看,部队每次实战演练的表现都特别好,短期碾压那些没有作弊的、真实在分析应变、临危处理问题的队伍。

但长期来看,通过这种作弊式超前训练成长起来的部队,反而没有一丁点真正的临场应变能力。到了真正的战场中,那是充满各种变数的复杂体,任何一点战局的变化,都足以让习惯提前准备套路的队伍,完全措手不及,根本没有任何实战能力。

我们的“超前套路培训”,就是这样一种作弊式的自我欺骗。它把本来大家需要耗费脑力分析思考去解决的问题,变成了标准化操作。

这种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各种教材里的题都很套路,没啥新意(你都超前学过了呀),总想去寻找更难的教材。

当然,我们还会用更超前的培训,让这些更难的问题,再次变得没有新意。这个循环永无止境。

相反,给有认知的家长的建议是:

可以别那么超前学,别什么套路都提前知道,可以自学课本,可以讨论讲解基本原理,但要以空杯心态去挑战难度合适的课外练习。

这样每一题都会充满新意,都会锻炼到它的分析思维,孩子长远的数学能力(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