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紫龙评价凯瑞图(倒要看看这演员请就位)
好吧,我们仍在追着各种新综艺。
最近新开播的国综里面,热度最高的一定是《演员请就位》了。
在已经开播的三期,关于《演员请就位》的话题从来没断过。
从第一期尔冬升怒怼流量爱豆,
到第二期郭敬明乱发S卡,
再到第三期赵薇直言两位女演员“矫情”……
不知道,今晚还会有什么新的surprise等着我们。
每一期,这档节目都为我们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热搜话题。甚至在微博榜单上,它也一直排在综艺榜前三名的位置。
有意思的是,这三档最火的节目,评价其实都没那么好。
不得不说,《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确实很会制造话题。
比如第一期,大家最津津乐道的片段里,尔冬升对着爱豆出身的陈宥维,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整个流量爱豆圈的遮羞布。
“靠样子没用的”
“过几年你再回去男团也没有人要看你了”。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如此犀利直接地批评流量明星的业务能力了。李成儒、汪海林等一批人,早就把流量批了个底儿掉。
最近几年,批评流量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任何时候,只要敢开口,就毫不意外地能赢得热闹的掌声,某种程度上,批评流量,也是收割流量。
从姿态上来看,这档节目似乎是想要扳正演艺圈不良生态,为实力派演员提供展示平台。
而且它不仅呈现批评,还更有调教和提升演员的野心。
甚至为了能让这些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快速进入角色,这一季还请到了大鹏来承担指导表演和现场辅导的工作,以期他演员和导演的双重身份能够给予参赛演员更多。
不能否认的是,苦心之下,确实有一些片段稍微呈现出勉强过关的品质。
但是仔细想,这些品质过关的片段,更多是因为参演者本身是演技过硬的演员,与节目的赛制或是调教关系甚微。
相反,还有不少原本在影视作品中表现不俗的演员,在这个舞台上,由于种种局限,而呈现出令人尴尬的表演。
还记得吗?黄璐和贺开朗表演的那段《82年的金智英》,即便评论说黄璐嘴上亮晶晶的唇釉让人跳戏,但是跟贺开朗眉头紧锁、干嚎式的演技相比,你马上会觉得黄璐好棒啊!(所以表演好坏全靠同行陪衬,很多国产剧或电影其实也是这种情况)
所谓“对手戏”,至少要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对手”的搭档来共同完成一场戏吧。
在这样根本搭不上的“对手戏”里,能指望演员有什么好发挥?更别提要呈现一个好作品了。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太苛责这档节目。
因为只要完整地看过了前三期,大家就会发现,所谓的演技、实力,不过是它用来标新立异的大旗,内里,还是流量的逻辑、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意。
我想,这也恰好是这个节目最尴尬的地方,虽然想要去标榜演技、推崇演员,但是,节目能够出圈的所有话题和热度,却从来跟演技和演员无关。
演技反而成了这个节目最不重要的一个部分,节目所有出圈儿的点都在于一个个与演技无关的抓马话题,是《尔冬升毒舌请就位》,是《李诚儒VS郭敬明》,是《S卡之到底什么是S》,是《我们的表演还敢更尴尬么?》……
总之,唯独跟演员关系不大。
这对一档标榜“表演竞技类”的综艺节目来说就显得很怪了。
这几个月,我陆续看了一堆国产综艺节目,而爱上这些节目的原因基本都是:你会从中发现一两首好听的歌,看到一两段炸裂的舞,认识几个完全不认识的潜力新人,熟悉几个过去不太了解的舞者。
就好像我之前狂安利的《说唱新世代》,是的,今晚我还是要看。看到现在,我已经不关心谁夺冠,谁晋级了。我只知道,节目中有很多好歌我现在仍在单曲循环。
而这个《演员请就位》,到现在有任何一段表演能说精彩或让我们记住么,坦白说,很难。
受制于舞台剧的表现形式,表演的却又是影视剧片段,看完舞台表演之后,我只能给之前那些影视作品自动加一星。
这也是这个《演员请就位》最尴尬的地方。
在这个以演技为噱头的节目里,让我们记住的全是周边话题?记住了尔冬升骂人、郭敬明乱发S卡和李成儒“对战”、赵薇耿直劝演员不要太矫情……
发现了吗?
我们记住的是一个个人为制造的噱头,无关于演技和实力,而只关乎热度和话题,归根结底,还是流量带来的福利。
就像是一场比赛中,只要教练跟裁判斗嘴足够精彩就好了,至于参赛的运动员表现如何,没人注意。
你们发现尴尬的地方了吧。
当然,这种对表演的忽视是贯穿始终的。
从节目第一期,就用所谓“市场评级”把演员分成了三个等级,就已经为节目定调了:我们这个节目,与表演无关。
不过,那时候的节目,还要遮遮掩掩,美其名曰是要让演员们知道自己当前的市场定位,而后靠实力重新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等级排序。
然后,我们期待着,之后的导师投票可以怒怼这种白痴的“市场评级”,让演员真正凭借演技说话。
但是,看完这三期,我们才发现,还是我们太幼稚了。
因为接下来的评级,演技,仍然只是个陪衬。
从郭敬明给演技完全不过关的何昶希发出那张S卡开始,我们才明白,哦,原来,即便进入导师评级阶段,演技仍然不是评判标准。
演员,仍然无法就位。
郭敬明评价何昶希的表演“是不太好的表演、没有进入人物、就是在念台词”,然后转手就把全场仅有8张的S卡拿出一张发给了何昶希。
他确实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发S的标准就是我会想要跟他合作的演员”,听起来也似乎挺有道理。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这个“S”的解读,seed、special之类的英语单词列了一大排,每一个单词都像传销老师一样讲得头头是道。
在一通郭氏洗脑之后,你会觉得,诶?似乎这张S卡发出去也并无不妥。
只是,还是哪里有些怪怪的。
郭敬明是个聪明人,而且,是个辩论高手,且极擅长诡辩。能看出来,郭敬明这几年在表演理论上,确实钻研很深,讲起表演技巧,头头是道。但是,他这里有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就是,他说的那些表演技巧、表演逻辑的理论都没问题,但是,却又经常用这些理论,去指向一个匪夷所思的观点。
好比,论点是错的,之后的论据和论证再正确,其实也是诡辩。这也就是大家会觉得上面怪怪的原因了。
这是一档有评级、有淘汰的表演竞技类节目,我一直以为,作为评审的导师们,会借这个节目,去为真正好的表演和演技正名。
事实却疯狂打脸。
按理说,比赛的标准总该优先于个人标准吧?你总该权衡所有选手表现,做出你的评判,评委是不是应该尽可能按照赛制的评判标准来打分,或者,是在尊重整体比赛标准的前提下,再来行使一定范围的自主裁量权呢?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比赛的公平啊!
但郭导师偏不,而其他导演也默许了他的做法,至少,没有人出言阻止。最终,这张S卡发到了何昶希手里。
很有趣是不是?一个看起来想要重塑行业规则,捧出有演技、有实力的演员的节目,却要靠它试图对抗的那一套操作来博眼球、找话题、博流量。
这本身就很反讽,很荒诞,是吧。
而随意调整标准、随口解释标准的郭敬明,跟所有喊口号要提升表演质量、改变行业生态的导演们一样,其实自己本身就是这种扭曲标准的建立者。
有意无意地,郭敬明的选择,反而让我们认清楚了第一期“市场评级”中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名不副实的演员出现在不该出现的等级,而且让我们知道,这种关于当下演员的不公的真相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锅都甩到郭敬明身上。因为评判规则不一这事儿,还真不能赖他一个人。
至少,在这个节目里,我们已经见识过很多次因为不同导演评价标准不一而引发的争论了。
比如对黄奕在《风月》中的表演,导演们给出的评价非常不同。陈凯歌关注到了黄奕表演的层次,赵薇评价黄奕的演技足够自然,郭敬明的评价则是“我觉得不太好,这个表演。”
再比如,在张月和刘炳麟表演的《被偷走的那五年》片段中,导演们对张月饰演的病人是否能够用一种底气很足的说话方式去表演,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以郭敬明为代表的写实派,认为张月扮演的病人在整体状态中应该呈现出一种衰弱、无力的样子,以接近现实中病人的真实情况。
以陈凯歌为代表的写意派,更在意“一个如此饱含着生命活力的女孩就要死了”能带来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在演员表演的状态真实与情感真实之间,大家有了分歧。
这些差异,从表面上看,是评价的差异,其实内里是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对表演的一套评判规则,或者通俗点说,就是一套自己的表演审美法则。
审美标准是非常个人化的法则,就像郭敬明自己说的,“我的审美一直很固定”。
你很难去评价他的审美标准好不好,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人,也裁夺着行业的审美标准。
这种个人化、多样化的审美标准,与尽可能统一公平的比赛标准之间,天然地就存在着矛盾。在这种矛盾中,是导演个人喜好与赛制和规则的博弈。
至于演员们是否真的能够通过一场比赛比拼出演技的高低?这恐怕就更难评价了。因为,表演,从来就不是一场比赛。
我们总说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派京剧),这三大培养体系下的表演规则尚且完全不同,更不用说其他枝枝蔓蔓的表演分支。
在不同表演体系训练和培养下诞生的演员,对表演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千差万别,而节目组找来的这些不同年龄段、学历背景和不同表演经验的演员们,他们的表演认知之间势必存在着错位。
让这些不同流派、不同门类的演员在同一个舞台上比拼,自然难有衡量的标准。更何况,节目对表演的呈现方式也非常独特,它既不是戏剧、也不是电影、又不是小品。
从片段选择上,它涵盖了《恶作剧之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风月》《我是路人甲》《鬓边不是海棠红》《三十而已》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影视剧,有偶像剧,有文艺片,也有各种类型剧,它对演员的要求千差万别,但是它最终表演的形式,却是近似舞台剧式的“一次成型”。
在这种排练时间极短、“一条过”式的舞台表演中,要求演员呈现出超越原版影视剧的表演水准,这本身就有强人所难的嫌疑。或者换句话说,这本身,就不是奔着影视剧的表演要求去的。
所以,陈凯歌会说,温峥嵘和黄梦莹《梅兰芳》那段表演让他想起了当年陈红和章子怡排练(而不是实拍)的场景,一句“你敢”拍了20多条。
影视作品可以逐个镜头、逐个表情的细抠,但是这个节目里的表演却不能,其实,这里更偏向一种舞台剧的表演。
于是,所谓更精确的表演,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这个节目想要追求的东西。
早该知道,一档节目救不了演员,更立不起行业新规。
就好像节目在选择选手的适合,就有意安插了不少话题选手,比如张大大、比如那几个偶像演员,还有一些过气演员等等(啊,其实有些选手我还挺喜欢的,虽然在节目里也很尴尬)。
很明显,这样的选手选择,一开始,就不是想要选好的演员,选好的演技的,这样的选择,更多源自节目组对节目话题热度的一种预判,而之后,剧情确实是按着这个剧本演进的。
于是,最终我们在这个节目的收获就是,虽然我们没看到就位的演员,但是,我们终于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多完全不会演戏的人,可以一直在影视圈如此活跃、闹腾,旋转、跳跃、他们不停歇。
可是,长得好看并不代表就能成为演员,年龄大的也不一定就是戏骨。有些人需要的不应该是鼓励,而是当头棒喝。人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懂得知难而退。
是的,演员从来没有就位,演技从来没有诞生。
这个节目还可以更糟糕么?
还会有更尴尬的表演给到我们么?
演员到底是怎么缺席的?
成为我关注这一季《演员请就位》的主要原因。
真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