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忘却的纪念)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实习生 杨谨烛 摄影 杨涛
2017年底,电影《芳华》火遍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对当年文艺范儿的怀旧风潮。近半个世纪前,成都歌舞剧团也有一群肩负国家文艺宣传使命的少年少女们,他们演出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年多时间吸引了三十万市民的“围观”。从1971年初至1972年底,总共演出近300场,每场演出几乎都万人空巷,一票难求。他们的故事比《芳华》里的人物更鲜活、更精彩。
2018年9月13日,在成都市文联和成都市舞蹈家协会协调和帮助下,促成了成都版《红色娘子军》的演员再聚首。当天,二十多位主创齐聚华西都市报畅谈和追忆当年青葱岁月,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当天正值戊戌年中秋节前夕,因此,这次聚会也有了几分团圆的味道。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一谈起《红色娘子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段铿锵雄壮的《娘子军军歌》。《红色娘子军》最早的文学版本是报告文学版,由军旅作家刘文韶根据《琼崖纵队战史》记载的上世纪30年代一个“女兵连”的真实故事改编,1957年8月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影响很大。随后,全国的“娘子军热”席卷而来。1959年琼剧版《红色娘子军》最先上演;1960年谢晋执导,祝希娟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首演,从此之后,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的是,成都也有属于自己的“红色娘子军”,这就是成都歌舞剧团排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当年成都版《红色娘子军》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排长队买票的盛况至今都是不少老人难忘的青春记忆。
可是随着世事变迁,那段历史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成都歌舞剧团《红色娘子军》”,搜索结果竟为零,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当年成都歌舞剧团艺术总监兼办公室主任李晔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那个时候我们做过的事情说出来,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李晔今年已经85岁高龄,但是耳聪目明、思路敏捷,于是,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李老口中娓娓道来。
“1970年,我们接到了上级领导指示,受命排练《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歌舞团上下都特别着急。因为演出一场完整的《红色娘子军》至少需要90多个演员,而当时的成都歌舞剧团一共才18个演员。”李晔说,为了完成任务,团里只能从其他剧团临时选调新人,他们中有的来自于京剧团和川剧团,有的来自于评剧团和曲艺团,甚至还有木偶团和杂技团的年轻演员。
就这样,好不容易将人数凑齐了。可人齐了却面临一个更大挑战,因为这些演员根本就没有芭蕾舞功底,不少人甚至连舞都没有跳过,如何才能在短时间里教会大家跳芭蕾舞并且学会整出舞剧登台演出,又成了最大挑战。李晔说:“不仅如此,当时的成都歌舞剧团完全没有接触过《红色娘子军》,派出人员去外省学习还屡屡碰壁,最后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北京中央芭蕾舞剧团,得到了他们的回复,才真正得到机会前去取经。”
李老聊起当年往事神采飞扬,“就在这样一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我们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成功地排练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并且出色地完成了汇报演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