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本文系作者Yui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汉字,好多人会想当然地说,就是汉族人使用的字。其实此言不够准确、严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这般解释:记录汉语的文字。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汉族、汉语、汉字中的“汉”,一切均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盛世王朝汉朝。《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对“汉”的解释是:漾也,东为沧浪水。汉江,又称汉水,或称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上游称漾,中游曰汉,下游名叫沧浪。汉水流经的平原,便是江汉平原。武汉三镇的汉口就是汉江与长江汇合之处。汉江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长江、淮河、黄河合称“江淮河汉”时过境迁,谁也想不到,如今,北京、天津等地人民也在畅饮汉江水,这源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功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经河南方城垭口,在河南荥阳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1)

汉江水

天汉、云汉、银汉是指浩瀚无际、繁星熠熠的银河,是“汉”本义的引申和借用。三国时,曹操作《观沧海》,首开山水诗之先河。其诗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江、天汉,两条河流,一地一天,遥相呼应,滋润万物,孕育生命。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褒奖汉朝对中国文字做出的贡献。在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上,汉朝对文字进行全面科学的整理、规范、除旧布新,从而兴起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隶、楷、行、草或发轫于斯或勃兴于斯。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2)

曹操绘图

汉朝历时400多年,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历时最长的朝代,到汉武帝时,大汉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与当时的罗马帝国东西交相同享荣光与辉煌。社会进步必然带动文化全面发展,也是文化发展充分的必要条件,汉朝为汉字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字兴盛于此,汉人也兴旺于此,人口数量和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其他民族,为形成汉民族奠定了基础。汉朝,声威远播海内外,故从汉代开始遂称为汉族,外国人也习称中国为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称汉族男子为汉子,后遂用以称一般男子,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汉字的成长与汉族的发展,是汉朝的两大文化硕果。从此,伴随着汉朝强盛,汉族、汉人、汉字在地球村的地位不可撼动。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3)

汉朝宫殿

我们再来看看“汉”这个字。“汉”的繁体字为“漢”。“漢”字中有,与堇同源。甲骨文茣、堇像把双臂交缚头颈戴枷的人放在火上焚烧之状,会以人或牲献祭求雨之意。金文下方的火讹变成土,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茣、堇。漢,篆文从氵从難(省去隹,表声。古人选取難表声,其中还蕴含层意思,那就是焚人或烤牲求雨,对被焚之人或被烤之牲来说那是天大的灾难啊)。汉字简化时,将堇简化为又,自然難简化为难,漢简化为汉。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4)

甲骨文

中国汉字与世界文字,都是人类行走在大地上的脚印、搏击江河湖泊上的波纹、攀爬岩壁树木上的痕迹、四肢比画的或粗或细或方或圆,非常遗憾的是,受地壳运动、斗转星移,那些留在广袤大地上的脚印被尘封,留在沙滩上的窝窝被潮起潮落所荡平(更何况那转瞬即逝的波纹),留在崖壁、树干上手脚印被风蚀、退化,留在空中的比画转眼即逝。人类最初是爬行动物,生活地域大都在一块狭小的地方。一切活动无外乎上树摘果、下河拾贝、进坡割禾。受生活地域、交流人群,加之爬行视线的限制,生活的一切一切,只需简单的几个眼神、浅显的几个动作。比如,一招手,跟着我;一挤眼,有情况;一点头,好嘞。随着人们由爬行逐渐站立,呈现在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哇,原有的那些交流方式显得不够使唤。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5)

早期人类

于是,语言由开始的“咿咿呀呀哦哦啊啊”向“你我他”转变。写到这,我不由地想起龚琳娜神曲《忐忑》全曲“啊哦,啊哦诶,啊嘶嘚啊嘶嘚,啊嘶嘚咯嘚咯嘚,啊嘶嘚啊嘶嘚咯…”说实话,全歌没有一个囫囵字、词,但人们听得却如痴如醉。我是音乐门外汉,我以为《忐忑》之所以成功,大概是唤起人们对人类社会最初牙牙学语状态的记忆。随着人们的声带等器官逐步发育成熟,语言内容爆炸式地壮大。语言的丰富多彩迫切需要文字记载、传播、继承,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文字来担当。可是,文字你在哪?有的人说,一代人向一代人口传不就得了。其实当初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有一条,传着传着,就成了传说了。传说传着传着就成了据说了,真实性、准确性就大打折扣。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6)

早期的直立人

我讲几个小故事也许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1962年,华东局书记韩哲一同志发现部下调查不深入,存在“捡到篮里便是菜”的毛病,便召开大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批评教育。他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支部队在夜里行军时,三班的马褡子掉了。于是,就低声地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三班的马褡子掉了,后边的看到了捡起来。”结果传到后来变成“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后边的战士说:“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关我们什么事?”说到这里,韩哲一同志话锋一转,说:“你们千万不要听到‘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就不当回事。”他启发同志们调查要“打破砂锅璺(璺同纹,与‘问’谐音)到底”。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7)

司马懿绘图

20世纪70年代,部队拉练时有意设置往后传话的环节,以考察部队传话速度与准确度。其中有一次内容是这样的:前面有雷区,拉大距离,快速通过。从一连一排一班开始,一个战士一个战士往后转,等传到二排就变味了:前面有条河,脱掉外衣,快快游过。传到三排最后一名战士,内容竟然成了:一班有虚脱,拉个大驴,驮着他过河。最后一位同志很是纳闷,我们没有牵驴来呀,往哪里去弄驴呢。

汉字的演变分哪几个时期(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8)

当兵的战士

原始社会生活中,随着打猎、捕鱼等生活需要,人们需要相互传递信息,这信息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仅凭手势、眼神远远不够用的,迫切需要借助一些符号来帮忙。比如,进入深山老林追逐野兽,如何按原路返回就是一大难题。有的人想出,在地上画符号(但符号易被雨水冲刷,也有可能被人或动物有意破坏、无意践踏),有的在树上折树枝(或用石斧类斫树皮)。这些都给先人们许多启示,从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生活需要文字;另一方面,早期无意中的印迹,后期有意中的刻痕,文字就在这无意与有意之间孕育。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