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什么批判了什么(一个梦想破灭的故事中)

贫穷的气味是不好闻的,就像一间位于楼房底层门窗通向狭窄不通风的天井的房间,就像不经常换洗的衣服那样一定会散发出污浊难闻的气味。你自己就老是嗅到它,好像你我自身就是一滩臭水。——茨威格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反映出了小资产主义在生活中的虚荣和唯利是图。

一个贫困的家庭,处处都要节衣缩食,每天都在精打细算中过活,于勒可以说是他们勾画出来的一个“梦想”,是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期望,他们全家都期盼着发家的于勒回来后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然而,一次旅行,却打破了这美好的梦想,于勒落魄了,变成了一个卖牡蛎的沧桑水手。

菲利普夫妇立马决定远离他,害怕被他认出、被他牵连,甚至连回程的船都换了。在我们看到菲利普夫妇自私丑陋人性的同时,不得不感叹这对贫困夫妻的悲哀:当一直以来支撑他们的“梦想”破灭之后,他们是否会失去生活的动力,以后的日子是否会变得期期艾艾,更加潦倒呢?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什么批判了什么(一个梦想破灭的故事中)(1)

1. 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梦想”,不过是自我安慰。

我们常说,拥有梦想的人是伟大的人,因为梦想是一种目标,一种动力,是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

但是,如果这种梦想是寄托在他人身上的,那就变得不靠谱和不切实际了。就像总有人幻想着能中个500万大奖,或者总有人幻想着祖上能多出一大笔遗产等等,这些梦想都是自己不能左右、而是依靠他人或者他物才能实现的,说是梦想,不如说是幻想。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就总沉迷在这种幻想中不可自拔。他们生活贫困,仅仅依靠着菲利普先生微薄的薪水度日,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菲利普太太就把自己的精打细算发挥到极致,家里的吃饭穿衣,每一笔花销都需要仔细推敲的,根本经不起任何意外的发生,所以孩子们的一颗纽扣掉了,一条裤子破了,都能让她勃然大怒。

我们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种悲哀的生活中,在愁苦的情绪里,于勒就是一家人的“梦”,每次提到于勒,大家才能感受到一丝幸福,一点欢乐。

于勒年轻的时候是家里的败家子,终日吃喝玩乐,耗尽了家产,自然也惹得众人的反感。可他去可美洲之后,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做生意的有钱人,并写信告诉哥哥,自己愿意补偿他曾经的损失。很显然,这封信成为了全家人的寄托,哪怕已经过去了十年,他们还是会反复打开这封信,并幻想着于勒回来后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许会住上豪宅,衣食无忧,直接鱼跃龙门。

菲利普太太更是频繁地说起于勒,好像他就是救世主一般。

“要是于勒在这条船上,那该叫人多么惊喜呀!”

“等我们的好于勒回来了,家里就会富裕的,总算这一家子出了一个能人!”

于勒变成了菲利普一家的一个希望,是这个穷困家庭为自己设想出来自我安慰的一个美好梦想,但这个梦想是依托在他人身上的,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许一经触碰就化为虚无,这恰恰反映出了小人物的悲哀。

依靠自我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但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梦想犹如在沙漠上建房子,根基不稳,最终也会像泡沫一样,美丽而虚幻。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什么批判了什么(一个梦想破灭的故事中)(2)

2. 当梦想破灭之时,失去“动力”的贫困更显悲哀。

菲利普家的两个女儿早都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却因为家境的贫困而没人提亲,为了让小女儿顺利出嫁,菲利普太太给未来的女婿看了于勒的信,也是因为这封信,小女儿收获了一桩婚姻。

为了庆祝婚礼的顺利举行,全家人决定去泽西岛做一次旅游。他们根本无法预料,也是这次旅游彻底毁灭了他们的“美梦”,那个虚幻的泡沫终于要化为乌有了。

他们心情愉悦地登上了船,菲利普先生被船上两位太太吃牡蛎的优雅举动吸引,也准备去请孩子们试试,于是,他走向了那位卖牡蛎的水手。

那是一个水手满布皱褶的手,我又瞧他的脸,那是一张衰老凄苦的脸,愁云密布,疲惫不堪。

这就是那位老水手的形象,可想而知,他必然经历了很多磨难,历经沧桑。菲利普看到这位水手之后,一下子惊慌失色,忐忑不安,因为他发现这位水手竟然和自己的弟弟于勒如此相像。菲利普太太也赶紧去瞧了一眼,也确定他就是于勒。

这一发现,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他们心中早已建筑起来的梦幻之国。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去向船长打探消息,才知道于勒之前确实在美洲做生意,可后来不知道遭遇了什么,变得流离失所,被船长收留成了一名水手。

于勒就是面前的水手,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他们心里有多失望,表面就有多愤怒。相比之前对于勒的各种赞扬和期待,菲利普太太改变了她的态度:“我早就知道,这个骗子是干不成任何正经事的,早晚会来拖累我们。”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什么批判了什么(一个梦想破灭的故事中)(3)

发现真相的他们,还没来得及品味这真相之后的可怕,只是想快速地跟他划清界限,菲利普太太让儿子去结账,并把女儿女婿招换到别处,当听到儿子多给了十个铜子的小费时候,她更是气得火冒三丈,回程的时候特意换了别的船,就是不想再与于勒有任何瓜葛。

在这个故事里,于勒是可怜的,他曾经成功过,又落魄了,孤身一人在船上漂泊;他有亲人,却不敢回去,因为他已经兑现不了曾经的许诺,他也清楚地知道人情冷暖,所以宁愿一个人孤老终生,也不愿去哥哥家里过着乞讨般的生活。

而菲利普一家,在卑微的生活中饱受着贫困的折磨,仍然抱有对未来的希望,虽然这希望是缥缈的,但依然值得人尊重;而他们在船上不与于勒相认,除了人性冷漠之外,其实也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他们自己的生活尚且无法保证呢,又怎么敢接纳一个拖后腿的穷亲戚呢。

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这里,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冷漠无情、自私自利。但我想,莫泊桑的用意决不是仅仅来批判他们的唯利是图,反而是表达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试想一下,当他们回到那个寒酸的家里,依旧过着潦倒贫困的生活时,却不能再以往那样幻想于勒的存在,这未免过于残酷。这样也预示着他们一家将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永无翻身之时,昔日那点幻想被打破了,他们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还要担心女婿知道真相后殃及女儿的婚姻,想必生活得会更加艰辛。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没有一点心理支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只能自甘堕胎地穷下去。

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热分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 王小波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什么批判了什么(一个梦想破灭的故事中)(4)

3. 莫泊桑的作品艺术:细小处彰显伟大

莫泊桑被一代短篇小说巨匠,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能够以小见大,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性格的塑造,以及情节的设置和推动,能够精彩地把一个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的叔叔于勒》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的视角作为文章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更是将文章的讽刺力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就像评论家所说的:忠实地描写精神的丑恶,比一切攻击他的话要有力得多。

在小说中,他刻画了几个鲜明的形象,比如菲利普太太,开头就说明了她是一个 精打细算、刻薄虚荣的的女人,在对她的塑造上,作者用了很大的笔墨,有细节,有语言,有肢体动作,通过一系列的塑造,这一个人物才算生动立体起来;而在菲利普先生的刻画中,主要是通过动作,“他张开手掌去摸摸额头,似乎要抹去一滴其实并不存在的汗水在”这一个动作也足以说明他的懦弱胆怯、遇事慌张;他们夫妻俩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或亲密或怒骂,都是以金钱利益为转移的, 但他们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归根结底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小人物。

而在“我”的心中,看到父母如此对待自己的叔叔,感到不满意,但也无能为力,只能给了几个小费以弥补良心的亏欠,这里也再次透过“我”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这对贫困弱小人群的悲悯之情。

在情节设置上,在船上认出于勒是水手的部分,达到了小说的高潮,把之前对于勒的各种铺垫揭示开来,展示了赤裸裸的真相,也加大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情节更为饱满丰富。

在环境描写上,全家人刚上船时候的自然描写“海面像大理石一般平整”和结尾处的“一个紫色的阴影”形成了鲜明对比,也透露出希望破灭前后菲利普一家人的心情起伏。

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总离不开人物、环境和情节的设置,莫泊桑用他熟练的写作手法,讲了一个看似普通却有着深远意义的故事。

总沉迷在一个虚无的梦想中,是不切实际的,想要改变现状,唯有脚踏实地努力和奋斗,梦想可以有,但不能是空想。

而当一个人失去了价值,就像于勒那样,没有了昔日的财富和荣耀,也将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什么批判了什么(一个梦想破灭的故事中)(5)

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的现金交易”,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而莫泊桑在表达人们的自私和丑陋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贫困低下人们的悲悯和同情,就像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失去了于勒这个“美梦”之后,生活只能变得更加艰难和无味,因为在面对贫困的时候,他们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自我安慰的幻想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