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爷爷相依为命的故事(爷爷的宝贝我家的)
编者按:“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活动,近期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投稿。有反映家风、家训、家教、家书的故事,有挖掘老照片、老物件、老车票、老粮票、老布票等背后的故事……“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择优刊登徐汇本地读者优秀作品,通过一个个普通人家的“小故事”,唤起人们的时代记忆,展示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
爷爷的宝贝
爷爷有个视若珍宝的物件,在他眼里,这物件简直和传家宝一样,每过一段时间,爷爷就会把它拿出来,用软布仔仔细细地擦拭一番。
小时候,我还不认识这个物件,它由三根木条组成,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刻度和数字,中间一根可以抽出来推进去。我想把它当作我的一把宝剑,却被大人严厉地制止了。稍大一些,我才知道,这个物件,原来叫“计算尺”。
“计算尺?”我疑惑不解,把这东西翻来覆去地看也没看出窍门。“就是计算用的。”爷爷简短解释了一下,又把它从我手里拿了回去:“你现在还不会用,再大一些我教你用。”
再后来,我注意到这把计算尺上刻了一排小字:“某某某型号科研组”,问过爷爷,才知道了这物件背后的故事。
当时,爷爷所在的科研单位属于“两弹”科研系统。虽说是国家支持的重点科研系统,可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什么都缺,尤其是先进的科研设备。科技人员大多只能配备这样的计算尺用于工作。
“别小看这东西,像对数、指数计算、三角函数、双曲函数、开根、求幂什么的都可以求解,我这把还可以精确到三位有效数字!”爷爷挥舞着计算尺,兴奋地说着:“当年,我们就靠一把尺,一支笔,就完成了实验的理论计算,光记录数据的演算纸就堆了满满一间办公室!”说到这里,仿佛那把尺在他手里真的变成了一把宝剑,一把解决计算难题的神兵利器。
爷爷接着讲道:“后来,改革开放了,我们才开始有计算器可以用。再到95、96年,我们科研单位才开始引入计算机。”
“那会儿的计算机性能也不行,软件也没有。尤其复杂计算,公式套公式、数据套数据,都得靠自己编程序。”爸爸在一旁插了一句。
“你们现在幸福啊,人人都有计算机可以用,以前我们算三天的工作,你们电脑上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像你爸爸他们,离了计算机,工作就没办法开展了。”爷爷说着,抚摸着计算尺,言语里透着一丝丝羡慕与不甘。
“那就是说,这东西现在没用了?”我在一旁问道。“不能这么说!虽然计算尺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你爷爷还是把它珍藏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爸爸瞪了我一眼,接着说:“这把尺子,可算得上是历史的见证了,也是你爷爷那一代科研人员的珍贵记忆。”说完,爸爸给了我一连串的名字: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于敏,让我自己去网上查查文章,多体会了解一下。
查完资料,我才想起,爷爷放计算尺的盒子里,还有一张印着毛笔字的纸,上面写着“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抚今追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要向我们家最值得尊敬的人致敬,也要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不惜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奋斗者们致敬!
编辑:杨舒晴、杨宜修
校对:王冰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