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

五年前,瞒着所有人,修改高考志愿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是她的第一选择

喜欢学医?拦不住的!

决定考研

“我有一腔孤勇。”

守得云开见月明

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期而来

全国只招2人

考研上岸

袁方晨如何备考?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1)

本科二年级的暑假,袁方晨进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妇产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见习。

在这里,毕学汉老师成为了她立志进入妇产科的领路人。“妇产科很伟大和很有魅力的一个地方就在于它是唯一一个和出生、死亡都沾边的科室。”

她从最基础的做起:跟着老师查房、一张一张排病历、在师兄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换药、第一次战战兢兢地进手术室观摩子宫广泛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等等。

第一次与妇产科的“亲密接触”让袁方晨爱上了这个充满爱和希望的科室,也在心中播下了投身妇产科事业的种子。

如果在妇产科这条路上有一座丰碑,非林巧稚大夫莫属。实习过后的袁方晨捧起《林巧稚传》,与这位“万婴之母”展开了跨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故事和林大夫的精神让她毅然决定选择这条路,从此,“妇产科”这个字眼成为她心中最大的理想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2)

决定考研

决定考研并不容易,但她知道她还有更远的梦想要去追逐。

考研是一场综合的考验,它不是你背书背得好不好或者做题做得好不好,而是你的信息搜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以及毅力和身体健康等方面。

尽管对考研已经可以侃侃而谈,袁方晨却无法否认许多个日夜她都在不断质疑自己“我配吗”“我可以吗”中度过。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3)

确定目标

袁方晨将目标院校的地区选择在北京,按难度可以选择的有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最后在十月时,袁方晨进行了专业课西医综合的模拟,分数是240 (满分300分),参考北京大学医学部历年录取的结果,可以冲一冲北京大学医学部,于是最终决定报考。

选择北京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意味着可能的光明未来,更意味着这条路上横亘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选择北大医学部,是基于我的梦想、地域和未来规划做出的选择。

现实与理想掺杂在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里,她怀着一腔孤勇,逼着自己不断往前走。

此外,袁方晨的男朋友已经先她一年保研至位于中科院北京某所,“如果对方很优秀的话,人总是会有一种想要去努力的动力。”袁方晨笑着说。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4)

考研准备

图书馆每天早上7点开门,前面排队的四五个人里面一定会有我。

杏林楼、积石堂,西综、英语、政治,无数希望、奋斗、彷徨堆满了她三百多天的时光。

对于考研,袁方晨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小兰已经将其总结为笔记形式,供各位同学参考。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5)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6)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7)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8)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9)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10)

个案解读

37岁以上高分上岸(为什么她能上岸)(11)

王昀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获得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生涯教练(BCC)以及中级职业指导师(教育部)认证

1.以强劲的动力建立前提。方晨成功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她极强的考研动力:考研各阶段具有创造性的积极行动、300多天的图书馆奋斗、10次以上简历修改、5次以上模拟面试、50个问题和上万字文稿的面试准备......从方晨的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动力不等同于决心,真正有磅礴生命力的动力应当源自于对自我热爱的敏锐觉察、对自身能力的合理判断、对实现目标职业愿景的科学认知,读研是路途而不是终点,这条路的那一端连接的是职业发展目标

2.以研究的态度制定决策。方晨的决策过程更像是一个体现研究思路的过程:客观、理性、有方法。首先澄清自己看重的因素有哪些,建立筛选的基本标准;系统、全面收集自我和外部信息并进行理性分析;综合得出备选项;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对选项进行排序。

3.以项目的思路拆解任务。方晨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将复习进程拆解成4个阶段,这4个子任务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均为她的大目标服务。

4.以精准的策略应对复试。对复试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导致不少同学在通过初试后败走麦城。而方晨“历”经打磨的简历、多版本流利的英文自我介绍、地毯式无死角的专业复习、反复的模拟面试都成为她最终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为帮助我校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有效解决生涯困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原动力,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设生涯咨询工作室,为有需求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方向引领和咨询辅导,现有40名校内生涯咨询师(80%获得GCDF和ECE认证)、20名校外专业教练(全部拥有国际教练资质认证)、110名校友职业导师常态化开展一对一生涯咨询,解决学生生涯发展困惑。

内容来源|《兰州大学报》第1032期

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文字|颜炜 袁方晨 唐高阳

图片、编辑|唐高阳

策划|李晖

责任编辑|唐高阳

主编|李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