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1)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2)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3)

孝 义 戏 曲 评 话

第 二 十 回

抓剧目四处出击改编移植

建团址多方筹划扎寨安营

诗曰:

市凭鲜货多卖钱,

团靠新剧招众眼。

移植改编艺人凑,

好戏任挑台口安。

列位看官,剧目生产始终是剧团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好比工厂更新换代新产品、商店挑选采购好商品一样,剧团全靠排导新剧目招徕观众,招揽台口,维持生计。一般情况下,剧团是利用冬三月演出空闲时间排导新戏的。往往是春节放假前,团长、外交就得安排打点好下一年正二三月的演出台口。正月初六一收假,就带着新剧目赶台口演出。一直演到临近五月端午,一为演员穿着换季,二为麦收时节来临,趁农忙季节,农民无暇看戏的间隙放假,让演职人员休息几天过节,也兼顾部分演职人员家中收麦。收假后,又是赶台口演出,直到十月寒冬,戏场里站不住人,才收兵回营。全团人马坐下来,利用冬三月边整顿剧团,边排导新剧目。剧团的导演、编剧、音乐、舞美等创作人员,早就根据演出市场的需求和平时积累的剧目信息,同团长一起,研究制定出加工什么戏、新排什么戏的方案,在这黄金时段抓紧排导,以便来年正月初,再带着新剧目奔向演出市场,以支撑一年近十个月的几百场演出。如此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年年难唱,年年硬唱,惨淡经营,勉强度日。

如遇特殊情况,比如得知哪个剧团排出特别叫座的好戏、哪个省的什么剧目得了大奖、哪个剧团的什么剧目适合碗碗腔“小三门”演出等,团长便当机立断,委派主创人员,抽调拟着角色的演员前去学习。回来之后,分配角色,熟悉剧本;边演出边背台词,边学唱腔;利用下雨停演的时间或接不上台口的间隔时日,抓紧排导;一但成熟,便以崭新的面目,亮相于舞台。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4)

孝义碗碗腔剧团历来有抓剧目、赶排新戏的习惯和经验。特别是1976年年轻有为的梁镇平就任团长,多年担任团领导、经验丰富的李隆业就任党支部书记以后,更是在抓剧目生产上独具慧眼,招数迭出。1978年,团长梁镇平听说河南省豫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爱情的审判》很叫座,也适合本团演出,立马派编导张思聪带一班人马前去学习。回来之后,抓紧时间进行移植的案头准备,尔后投入排导。此剧排出后,在太原市几个剧场连演20多场,省城一时轰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全剧录制播出,为剧团扩大了影响,增加了收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晋中晋剧团演出连三本《樊梨花》,很有看点。党支部书记李隆业利用晋中剧团的老关系,移植了这部连三本戏。每到一地,观众都要连续三个晚场,看完这部文武代打的连台本戏。有一次,剧团在太谷县演出,看到太谷县祁太秧歌剧团演出的《状元与乞丐》,很受观众欢迎,便与秧歌剧团协商,移植了这本戏,成为每一个台口的必演剧目。后来,他们又从山东省吕剧团移植了古装戏《逼婚记》。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5)

在大同九大矿演出,一般只演夜场,很少演白场。利用这一时间,团长梁镇平组织排导了《小刀会》。白天排戏,晚上演出,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小刀会》文武带打,场面宏大,布景和服装都十分讲究。戏排得基本成熟之后,梁镇平赶回孝义安排布景制作,又托运一大箱核桃,赶往无锡、苏州等地定制服装、道具。第一次去江南水乡,第一次去大上海,但一心想让《小刀会》尽快上演的梁团长,来回五天,没游一地,未看一景,只是四处奔走购置戏装。大同演出结束了,《小刀会》也排好了。服装道具托运回来了,布景也制好了,繁忙的彩排在孝义东风剧院举行。场面宏大、气势壮观的《小刀会》隆重登场,震惊四座。人们很难想象,剧团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刚刚演出归来,竟然如此精彩地登场亮相,真乃神来之笔!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6)

1982年,山西省文化厅举办优秀青年演员评比调演。梁镇平等剧团领导和主创人员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认真的准备,先后派出白福全、王冬兰学习豫剧《包公赔情》,张建琴、刘国香学习越剧《拷红》,又从《逼婚记》中选出一折《绣楼联姻》,一折一折认真排导,力争打造成碗碗腔的精品。这三个折子戏参赛后,王冬兰、白福全、张建琴、宋联湘、刘国香均荣获优秀演员奖,使这些青年演员进入省级优秀演员的行列。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孝义碗碗腔剧团的极盛时期之一。由于剧目翻新、品类齐全,既演碗碗腔,又演晋剧,加之县财政拨款十万元,购置了一副新戏箱,剧团面貌一新,行头靓丽,扩大了演出市场,扩张了演出路线。除在晋中、太原郊区一带演出外,还远赴大同一带演出了100多天。每到一地演出,都因优秀的剧目、精彩的表演、严谨的团风,深受观众喜爱。第一年演出时,就签订了下一年的演出合同,连年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7)

1983年闫兴亮接任团长之后,又有一批孝义艺校毕业的学员充实到剧团,除保留原有剧目外,新排了古装戏《三关点帅》《十五贯》《打神告庙》等剧目。

1985年年轻好胜的王清玉担任团长后,大胆改革,十分重视艺术建设。在剧团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派出花脸演员郑治有、呼胡琴师程应华、演员导演侯建川赴京到中央戏曲院进修。王团长还派出宋可基、侯建川、张建琴、宋联湘、程应华、李翠芳等十多人,赴浙江学习越剧《狱卒平冤》,回来经过改编移植后,成为艺术水平较高的一出好戏。首场演出时,正值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等来孝义视察,剧团就在院里新盖的戏台,接待了省委、地委、县委的有关领导,受到一致好评,不仅为孝义县委、政府脸上贴了金,还提高了剧团的声誉。王清玉还派出导演宋可基、侯建川等,从晋中晋剧团学习改编了《打砚鞭金》;从上海找回《武则天》剧本,聘请晋中导演王玉娥进行了移植排导;充分发挥老艺人宋可基、周双宝、吕启宽、白福全等肚里有戏的特长,坐在一起说戏,编出本戏《喜脉案》,连四本戏《狸猫换太子》等优秀剧目,并排导上演;同时,发挥武功演员的作用,排出《三岔口》等武打折子戏,大大增加了剧团的演出剧目,赢得了更多的演出市场。

这正是:

多排好戏人爱看,

现代古装武戏全。

碗腔晋剧两兼顾,

撑起剧团一片天。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8)

列位看官,孝义碗碗腔剧团从它的前身孝义新艺剧团建团伊始,就没有专门的固定团址。当时,正值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县级机关尚且没有办公之处,哪有你们剧团的栖身之所呢!几十年来,剧团的演职人员不是在东岳庙、城隍庙、吕祖庙等破旧庙宇里与泥胎、神塑共宿,便是占用县级机关搬到新城后留在旧城的遗址暂住。象“窜房檐”的无房住户、“打游击”的散兵游勇一样,随处安身。

孝义碗碗腔剧团先是挤在文化馆院内,后是住在吕祖庙里,再后来是在县供销社搬走后的院内居住。1976年梁镇平第二次进碗碗腔剧团担任团长以后,觉得这样居无定所,东挪西搬,不是长久之计,下决心解决久难实现的剧团团址问题。他利用与时任楼东村党支部书记郭华的同学关系,几经协商,在孝义新城楼东的耕地内征了几亩地,采取筹借资金、赊欠建材等办法,备下了砖、灰、木料等建筑材料,又雇请楼东村的建筑工程队,在县财政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操办,在新城府前街路南,建起一幢小二楼、一排十多间的平房。二层楼房供剧团办公、排练场、单身职工占用;平房供剧团的双职工居住或解决年青演职员结婚急用。从此,孝义碗碗腔剧团结束了居无定所的历史,有了正而八经的团址可以安营扎寨了。时在1980年,离当初孝义新艺剧团建团,已经过了整整30年。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9)

此后,团长王清玉在剧团院内兴建了一个舞台,既可作为排练场排戏,又可进行小型的演出。后来,团长宋联湘又新建了家属宿舍楼,改建了办公大楼,沿府前街建起沿街门市,剧团每年有了可观的租赁费收入,以解决剧团的日常开支。

这正是:

铁打营盘流水兵,

居无定所难扎营。

多亏团长巧谋划,

日渐兴旺事业成。

(下回待续)

乡土梨园龙虎风云会105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