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简介关于杜甫(的由来和真实惨状)
纵观国史,总是有大起就有大落。“安史之乱”这场盛唐大祸的源头,与武则天颇有渊源。
女人当朝,在国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搅动了千年的国统,遗祸三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则天死后,虽然归政给李家,但她的儿媳妇韦氏也想效仿婆婆,动了临朝称帝的野心。李隆基李三郎豪侠英武,平定了韦氏作乱。可是初登皇位不久,姑姑太平公主也想效仿她妈,起了当皇帝的念头。这两个女人都不是善茬儿,都对争夺皇位采取了行动。好在她们都败给了李隆基。
争斗中获得皇位的玄宗,自然是成就感十足。其后他奋起昂扬之志,胸襟万里选贤用能,开创了“开元盛世”,成了国力盛极、万邦来朝的中兴之主,于是就“飘”了。
老年的玄宗仗着年轻时的成就,穷奢极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仅痴迷于肥肥嫩嫩的儿媳妇儿杨玉环,而且为了纵欲任用奸邪小人,忠直的能臣干吏自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朝政漏洞百出,酿下了祸根而不自知。
于是安禄山乘机钻了玄宗老年昏聩的空子,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血雨腥风。“安史之乱”使大唐一下子从狂涛的顶峰坠入波谷的深渊,自此盛极而衰、一蹶不振。
已经年迈的“诗圣”杜甫,全程亲历了“安史之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目睹了底层民众国破家亡的惨痛生活,以及战乱造成的尸山血海。下面三首诗,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悲陈陶杜甫 〔唐代〕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陈陶之战,是玄宗的儿子肃宗李亨在长安城西北发动的一场平叛大战。肃宗发动西北十郡的四万农家青壮子弟充当平叛官军,在这场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旷野的疆场上血流成河。安禄山的胡兵得胜回到长安庆贺,狂歌滥饮。都城里的平民百姓默默地向北而泣,翘首盼望能够再有官军来剿灭叛乱。
杜甫当时正被困在长安城里,这首诗就是专为此次战事而作。寥寥八句,就描绘出战事全景。西北官军的惨状、叛乱胡兵的狂态,以及长安百姓的悲愤,跃然纸上。
对雪
杜甫 〔唐代〕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长安城破时,杜甫曾经外逃过,但没跑多远就被叛军捉住并押回长安。好在叛军对他并未留意,使他得以在长安城中苟延残喘了一段时日。这首诗算是他这些苦难日子的一个写照吧。
大战之后,哭祭的都是青壮的新魂;而满面愁容、吟诵诗句排遣忧苦的,只有他这个孤独的老翁。喝水的瓢丢弃在逃亡途中了,杯子根本看不到绿茶的踪影;炉灶里的火苗奄奄一息,好像还有些红色……
哀江头
杜甫 〔唐代〕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这是一首寓意深远的感怀诗。诗中回顾剖析了“安史之乱”这场国祸的由来,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毁于一旦的痛惜,也抒发了诗人对玄宗晚年荒淫无度的失望与愤懑。
开首两句,交代了作诗的氛围与场景。春日里诗人偷偷地在长安城外的曲江边漫步散心,碰到的行人大多是遗留困顿在长安的大唐子民,他们都满脸戚容、想哭出来却又不敢大放悲声。
想当年的玄宗和玉环,凤阁龙楼、玉盘珍馐,才人带弓箭、白马勒黄金,何等的奢华气派、意气风发啊!转眼成了荒城败景、满目凄凉,到处都扬起叛军骑兵荡起的烟尘。
昔日里的长安繁华不夜城,而今却千门紧闭。肥嫩美艳、贵不可言的杨玉环,而今已成了血污游魂。玄宗已经逃到剑阁南边的遥远之处,杳无音讯。
怪谁呢?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从古到今,都是这个理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