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最美的十幅山水画(绝对不能错过的齐白石)
借山图:远游归来,大胆剪裁
从1902年到1909年,齐白石五出五归,顺便“公费旅游”,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画院这次展览,特意做了一个简略版的示意图,让大家看看齐白石“五出五归”都去了哪些地方。
齐白石“五出五归”示意图
40岁到47岁,齐白石从湘潭出发,在洞庭湖看日出,在西安拒绝了给老佛爷打工的机会,路过华山刀削的险峰,渡黄河时远眺嵩山,在漳河边捡了汉砖,到北京琉璃厂看字画古玩。
齐白石 日出图
131.8×64.4cm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后来,他离开北京,坐过天津的海轮,到过上海十里洋场,再坐江轮转汉口,被桂林山水美呆,吃过广东的早茶,香港的菠萝油,海南的椰子,齐白石的眼界开阔了,心境更强大了,行李中的画稿也越来越厚,密密麻麻写着灵感心得。
寄园日记(上)21×12.5cm,1909年,纸本墨笔,北京画院藏
己未日记(下)22×15cm,1919年,纸本墨笔,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 客桂林造稿 1905年
33.5×40.5cm,纸本墨笔,北京画院藏
远游回来,齐白石挣了不少钱,也算初步实现了财务自由。他在湘潭老家买了房,种了树,过上了一段安逸富足的生活,终于能安心画画了。
齐白石很勤奋,也善于在总结学习,他打开箱子,把旅途中积累下的一叠叠画稿、草图重新整理,加上自己的对各地风景的记忆和理解,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绘制一套作品,就是如今堪称北京画院院藏之宝的《借山图》。
齐白石 借山图 1910年(现存22开)
30×48cm,纸本墨笔、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这套《借山图》可以视为齐白石山水变革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分水岭似的作品,直到今天,还不断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以灵感。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巨大的卷轴吗?画卷中心这幅线条极简的写意山水,就是张艺谋和团队到北京画院看过《借山图》之后才有的创意。
这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22开《借山图》原作,但实际数量不止这些,齐白石在自述中有两种说法,一说画了52开,另一说是56开,虽然准确数字不得而知,但这应该是他远游回来创作时间最集中,水平质量最高的一套山水画了。
齐白石画完《借山图》,自己也很满意,特意请了当时很多乡绅和文化名流来题跋,然后自己一直带在身边。后来他去北京,与陈师曾订交,也曾将《借山图》拿给陈欣赏,可据齐白石自己说,陈师曾拿回来之后,《借山图》就缺了8开,这又是一段未解之谜。
可以想象一下,1910年,齐白石用50开作品,描绘了他一步一步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人事情感,全部投射在了画面中。齐白石大胆剪裁,用简到极致的构图和笔法,去对抗清初四王的繁复、华丽。
这对北平画坛当然又是一个冲击,仿佛又凭空蹦出来一个八大,对四王说,老子就不乐意画你们那套老古董!
齐白石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当时骂声很多,但现在看来,这种颠覆画坛的全新风格,已经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无人能够阻挡了。
大家这次去北京画院看《借山图》,还会有个新发现,原来每幅借山图都只有编号,这次画院工作人员还考证了画面内容,写在标签上,因此我们能够知道,齐白石画的大致都是他走过的哪些地方。
首先还是万年不变的,画他自己的家乡。
借山图之一
齐白石爱画芭蕉,这是他游山玩水时最难忘的风景。那是在1907年,齐白石45岁,受同乡好友郭人漳之邀,四出湘潭,远游广东,随军到边境城市东兴。
他在自述中回忆:“这东兴在北仑河北岸,对面是越南的芒街,过了铁桥,到了北仑河南岸,游览越南山水。野蕉数百株,映得满天都成碧色。我画了一张《绿天过客图》,收入借山图卷之内。那边的山水,倒是另有一种景色。”
虽然《绿天过客图》没见着,不过下面这幅《白蕉书屋》,足见他对芭蕉的喜爱。他仅用白描线条勾勒出宽大的蕉叶,却对书屋施以淡墨轻赭,整体形成线与面、墨与白的对比。
借山图之二 白蕉书屋
齐白石出湘潭,路过洞庭君山看日出。他笔下的君山,只有占据画面小小一块地方,大面积的留白,描绘出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无招胜有招。
借山图之四 洞庭君山
1905 年,齐白石去桂林,那里的山给了他很多灵感。日后,他画山水,就喜欢借桂林的圆顶馒头山,也喜欢画下面这种孤峰。桂林的独秀山,被他画成峰独如碑,这也成为他标志性的构图方式。
借山图之五 独秀山
齐白石在自述中说“三月初,我随同午诒一家,动身进京。路过华阴县,登上了万岁楼,面对华山,看个尽兴。一路桃花,长达数十里,风景之美,真是生平所仅见”。或者这就是第八开所描绘的场景吧。
借山图之八
齐白石画古都西安,也是角度清奇。作左边大雁塔就露一个塔尖,右下也就露一段弯曲的城墙,二者之间用淡墨花青渲染,营造出一种云雾梦幻的感觉。
借山图之九 雁塔坡
下面这幅,非常符号化,一片云上有三个墨块,但齐白石画的是云遮雾罩中,华山三峰的山顶,这就很大胆了,估计今天的很多山水画家,都不一定敢抛开套路这么画。所以为什么说这套借山图具有当代性,因为它对于今天的山水画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借山图之十三 华岳三峰
滕王阁这么有名,到齐白石笔下也不给露全脸。
借山图之十四 滕王阁
下面这一开,应该是过函谷关,料想齐白石又被这河岸绵延数里的桃花给美到了。
借山图之十六
竹霞洞在湘潭南部的晓霞山下,也就是在齐白石的老家,他有很多幅画竹霞洞的夜景。云雾、山石、夜空、明月、小桥、流水的组合,其实在中国画里很常见,但这个像电影镜头一样的构图方式,那种流动感,却只有齐白石画得出来。
借山图之二十 竹霞洞
下面的柳园口,在河南开封,你敢想象,这大片的留白,画的是黄河吗?哪个传统中国画家敢这么画?齐白石表示,我敢。
借山图之二十二 柳园口
十二条屏:山水画最高峰
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成了北平画坛的当红炸子鸡,人们追捧他的花鸟、工虫、水族,可他的山水画却因为风格太前卫,鲜少有人问津,还有不少人向他发射冷嘲热讽。
齐白石并不理会外面的风言风语,依旧把山水画的润例定得最高。没人买?没关系,我只画来送给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最懂我山水画的人!
在这次展览的四层,大家就可以看到齐白石送给好朋友王缵绪的一套《四季山水十二条屏》。
王缵绪是四川军阀,抗日名将,但他深爱中国书画,很欣赏齐白石的山水画,经常托朋友向齐白石购藏画作、治印,齐白石也把王缵绪当做知己,送了他这套《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创作时可谓用尽浑身解数,力求完美。
齐白石 四季山水十二条屏 齐白石 1932年
138×62cm 纸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山水十二条屏,耗时耗力,齐白石一生只画过三次。
第一套,创作于1900年,38岁的齐白石,为江西盐商画了六尺中堂十二条屏《南岳全图》,可惜如今已不知去向。
第二套,创作于1925年,那年齐白石生了一场大病,医术精湛的北京名医陈子林治好了他,齐白石非常感激,于是画了一套《山水十二条屏》送给医生作为贺寿礼,就是去年12月北京保利拍出9.315亿元天价的那套,齐白石送人画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这么值钱。
第三套,正是王缵绪旧藏的《四季山水十二条屏》,比上面那一套还要精彩,给钱都不卖。
因为那是齐白石在经历了五出五归、衰年变法,晚年技法、心境都已成熟时,画下的他一生中最钟爱,并且已经在心里、在草稿上描摹了无数次的风景。凝聚了他的毕生心血,也成为了齐白石一生中山水画的最高峰。
这套《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如今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于太过珍贵,三峡博物馆也只拿出来展览过一次,展期一周,后来因为人气太火爆,才又延长了一周。而这次听说北京画院要办齐白石山水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痛痛快快借出来一个月,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赶快去画院亲眼看一看原作。
四层展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四季山水十二条屏》
齐白石平时随便画画已经不得了,而这个人一旦打起降龙十八掌,该有多猛,看过这套《四季山水十二屏》,你就知道了。
清风万里
清风无形无色,难以捕捉,只能通过对比来表现。所以齐白石画了暮色下的江面,天高风疾,波涛翻滚,一帆帆小船在江上乘风破浪,岸边一排茂密的树林被风吹歪了满头秀发,很有点杀马特的现代感。无论是江上水纹还是树叶,线条都非常强健有力,富有变化,这些线很耐看,可以边看边想象当时齐白石下笔的过程。
岱庙图
齐白石远游时见到沈周的画作,从此开始临习,此幅画里的古寺和青松,据说也是因为看沈周画过,所以他也画。只不过看得出来,齐白石对桂林的馒头山是真爱,连这幅的背景也要放两座这样的山头,画风一下子就变成典型的齐白石了。
借山吟馆图
白石老人越到晚年,就越思念家乡,但是他回不去了,所以他山水画的一大特色,就是画家乡风景,画他儿时的回忆,聊解思乡之苦。这幅《借山吟馆》就是他画过很多次的家乡——湖南湘潭。
齐白石出生在星塘老屋,后来他在附近租了个房子,取名为“借山吟馆”。如果你去过齐白石的老家,你会发现,确实就是这样,背靠青山,前有水塘、野鸭、小桥,四周竹林环抱,风景超级美。唯一的不真实,来自背景的山,湖南没有这样的山形,齐白石把他远游时期最喜欢的桂林馒头山借过来,入了画,所以你知道,为啥齐白石管自己叫“借山翁”,把住的地方叫“借山吟馆”了吧。
绿天野屋
这一幅与《借山图》里的白蕉书屋是同样题材,但齐白石晚年显然在笔法、构图上都更为成熟完善。首先是工细的白描线条勾勒芭蕉,大面积的墨块表现屋顶,画面下方的草地和上方的山峰点苔细密,线条有疏有密,有粗有细,墨色有浓有淡,点线面的整体构图、呼应得非常好。
荷亭清暑
金农的小清新荷塘,对于齐白石影响很大,而在这幅画中,齐白石又采用了《木叶泉声》里的构图法,把凉亭点缀在一大片荷塘之间,所以整个荷塘有种扑面而来的清凉之感。
斜阳水渚
齐白石钟爱桂林山水,也爱画那里的鸬鹚,旅途中他曾单独画了很多鸬鹚的写生稿,就像这幅画里站在礁石上的鸬鹚一样,采用的是剪影的方式;中间的水纹波涛既是过渡,也是留白;远景是绯色天际、落日、孤帆的组合,整个画面简练概括,却又很生动,仿佛落日余晖真的从远处斜射过来,营造出一种“长河落日圆”的古典诗意。
飞鸟暮归
这也是一幅暮色风景。而主角乌鸦,也是齐白石经常画的题材,因为他认为乌鸦反哺父母,是孝顺的禽鸟。画中每一只乌鸦的位置看似随意,其实从疏密程度,到自上而下贯穿画面的C型构图,都是齐白石深思熟虑过的,所以齐白石山水画的定价高,是因为画一张画真的要费好多脑细胞。
月圆石寿
穿过一丛树林,两方刀削斧砍般的高山跃然眼前,顶天立地,山间一线天,斜斜挂着一轮圆月,播洒清辉。齐白石对于方与圆,直与斜,着墨与留白的关系,处理得确实很见功力。
一白高天下
这一幅是齐白石的雪景精品。大雪初霁,屋顶、小桥、岸边铺天盖地一片白茫茫,妙就妙在齐白石画出了积雪的厚度,同时又让人感到雪是蓬松、洁白、绵软的,这是很不容易的。前景的柳树枝条快被雪压得承受不住了,那里的留白也有非常多的变化。整体虽然是灰沉沉的天色,白茫茫的雪景,他却点缀了两处赭石色的人家,让人觉得莫名温暖。
雨后云山
山雨已来过,但黑压压的乌云还未走,在大地投下暗影,齐白石用浓淡深浅不一的破墨手法,来表现变幻莫测的天气变化,这幅画不仅要看整体,也要看每一个局部的丰富墨色变化。
木叶泉声
这是一幅有声音的画。清澈的自上而下流淌,条条水波构成五线谱,泉水两旁稀疏排列的树木点叶很大,恰似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轻重缓急各不相同,风拂过,仿佛听到泉水的叮咚声,树叶沙沙声。这幅画的构图非常不传统中国画,既像是把画面拎起来了,又像是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的角度,齐白石的创意真的很超前。
梦游渝城
这是一条山林间的小道,夹道两排树木,枝干蜷屈卷绕,用的是金石笔法,点叶密不透风,为了舒缓节奏,中间道路用上了留白,构图斜向上引出远处高大的山峰,轻轻淡淡,高高大大,实现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但大家都知道,重庆的山可不是这样的,齐白石又借来了桂林的馒头山,去完成他梦中的渝城风光。
看过这次展览,大家或许能够对齐白石山水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透过那些风景,进而看到齐白石这个人。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才会敢在中年改行学画,一天不曾懈怠地学习;对待职业认真专注,几近吹毛求疵;对待现状,永远敢为人先,深思熟虑,自信坚持,这些都不仅仅值得如今的艺术家们学习,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
希望大家能够在9月23日之前,都去北京画院美术馆,好好欣赏一下这场干货满满的展览,去感受齐白石笔下的中国好风光,也去细细品味他的人生之路。
本文内容参考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的解读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民国画事更多精彩内容
这样的老太太世间不会再有——张大千传奇女弟子方召麐
画出伦勃朗之后,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赵孟頫和王羲之?丨画事
抽根烟冷静一下,猜猜这幅达芬奇能卖多少亿?丨画事
看完这些不说人话的艺术评论,感觉说都不会话了丨画事
他活了九十多岁,一心一意当了一辈子“花痴”|画事
这儿有一片拍卖的蓝海,最最适合捡漏!|画事
鲁迅笔下,阿Q打进尼姑庵没抢到的宣德炉,有啥好?丨画事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