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在什么时候加巢础增脾最适宜(中蜂巢脾间蜂路调节的依据及调节方法)

蜂箱中蜂群的蜂路是蜜蜂在蜂巢内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蜂巢内与蜂巢外进行空气交换的通道,合理的蜂路是蜜蜂安全、稳定的生活保障。

在蜂箱内,根据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蜂路。巢框与前后箱体壁之间的距离,称为前蜂路和后蜂路,巢框与副盖及箱底之间的距离称为上蜂路和下蜂路,各巢框之间的距离称为巢框蜂路,一般在制作蜂箱的时候,前、后、上蜂路取双蜂路约8~10mm,下蜂路除了蜜蜂通道外,还是蜜蜂聚集休息的区域,一般取2倍以上的蜂路,这些蜂路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蜂路,是指养蜂人自己可调控的巢框蜂路,简称蜂路。蜂群处在不同的时期及不同类型的巢框间,蜂路的调节距离是不同的,下面根据自己经验做以介绍,供蜂友参考。

蜜蜂在什么时候加巢础增脾最适宜(中蜂巢脾间蜂路调节的依据及调节方法)(1)

一、蜂路调节的依据

自然界的自然蜂群生活习性是我们养殖中蜂的基础,据专家对中蜂自然群筑造的蜂巢观察,自然巢脾最上部为封盖蜜脾,中部为粉脾,下部为子脾;蜂巢被蜜蜂形成的壳体包围,并且有越向下越厚,越靠近子脾越厚的趋势;巢脾贮蜜区的巢脾间距为4~7mm,厚度为25~30mm;幼虫区巢脾间距为7.5~10.5mm;育虫区巢脾厚度为22~24mm。

从自然巢脾的测量数据可以看出,子蜜同巢比较普遍,贮蜜区的巢脾厚,且蜂路小,而育儿区巢脾薄,蜂路大的特点,这是我们活框养殖,调节蜂路的依据。

蜜蜂在什么时候加巢础增脾最适宜(中蜂巢脾间蜂路调节的依据及调节方法)(2)

二、蜂路调节的合适距离

1、巢脾间中心距离模型

(1)幼虫区

如果,育虫区单巢脾高度取中间值为11.5mm,育虫区巢脾间距取中间值为9mm,

那么,巢脾与巢脾的中心距离为:11.5mm×2 9mm=32mm

(2)贮蜜区

如果,贮蜜区单巢脾的高度取中间值为13.75mm,贮蜜区巢脾间距取中间值为5.5mm

那么,巢脾与巢脾的中心距离为:13.75×2 5.5mm=33mm

2、不同宽度框梁蜂路调节的距离

我们由计算得到,育虫区巢脾与巢脾的中心距离为32mm,贮蜜区巢脾与巢脾的中心距离为33mm,如果你的蜂箱是来自市场,不同的蜂箱其巢脾框梁宽度是不同。

中蜂标准箱的框梁宽度是20mm,其育虫区、贮蜜区蜂路分别为12mm、13mm;

有的蜂箱框梁的宽度为25mm,其育虫区、贮蜜区蜂路分别为7mm、8mm;

我的蜂箱框梁的宽度为30mm,我的育虫区、贮蜜区蜂路分别为2mm、3mm;

如果你的巢框是自己做的,根据你做的巢框宽度,可以计算合适的蜂路大小。

蜜蜂在什么时候加巢础增脾最适宜(中蜂巢脾间蜂路调节的依据及调节方法)(3)

3、蜂路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育虫区与贮蜜区的中心距离只相差了1mm,表面看差别不大,但巢框下的蜂路完全不同,育虫区是我们通常说的双蜂路,而贮蜜区则是单蜂路。

双蜂路可以使育虫区的蜜蜂更加密集,更好的调节温湿度,照顾蜂子,同时也便于蜜蜂聚集休息,较宽的距离不容易闷,即使在高温时段,配合巢门鼓风机式散热方式更有利于育儿区散热降温(育儿区接近巢门区域最佳)。

单蜂路可以使贮蜜区更加隐蔽(封盖蜜脾应远离巢门),便于蜂群的保护,防盗蜂进入;较小的脾间距,在初酿蜜期,蜜蜂活动频繁,能快的提高温度,加快蜂蜜的熟化,封盖后,脾上蜜蜂稀少,有利于发挥蜜脾“空调“作用,让蜂蜜生产更有效。

中蜂虽然有子蜜同巢的现象,但是经过人为的引导,可以在必要的时期达到子蜜分离,实现育虫区与储蜜区分离。实现合理的蜂路调节,更有利于蜜蜂的生活,提高养殖效率。

有人说夏天蜂路要大,有利于蜂群的散热,蜂群在外界温度超过34.8℃时,就开始散热,散热方式是稀疏、排气、采水等,如果开了空调,还能把门打开吗?

有人说冬季蜜蜂要结团应加大巢脾间距离,那蜜蜂结团的上部在那呢?可以加半张脾,或割脾帮忙,不能越帮越忙。

蜜蜂在什么时候加巢础增脾最适宜(中蜂巢脾间蜂路调节的依据及调节方法)(4)

结束语:合理科学的蜂路,是保证蜜蜂正常生活的前提,尤其是在规模化养殖后,没有更多的时间做精细化管理,但是对于这种基础性的指标应做到心中有数,手下有分寸。另外,我的蜂箱的脾间据只有2~3mm,封闭了上蜂路,对于中蜂来说,上蜂路可有可无,这种没有上蜂路的好处在于蜜蜂只能在框梁下活动,框梁上基本看不到赘脾,开箱也没有那么多蜜蜂扑人,即使经常开箱对蜜蜂的打扰非常有限,有利于蜂群的节约化管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