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原型真实事(集结号原型常孟兰)
兄弟你在哪里?天空又飘起了雨,我要你像黎明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兄弟你在哪里?听不见你的呼吸,只感觉我在哭泣,泪像血一样在滴……
这是电影《集结号》宣传主题曲中的歌词,字里行间,它在诉说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当年,随着电影《集结号》的火爆,硬汉谷子地的原型常孟兰渐为人知,不过艺术往往都有加工的成分,而现实中的常孟兰却没有这么幸运。
老兵常孟兰,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于1948年在战斗中和部队失去联系,半个世纪里,常孟兰苦苦寻找,风餐露宿,只为求得一个答案。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常孟兰如此执着?最后的结局,又能否让他如愿?
1948年11月19日,黄昏。
北京延庆县桑园镇的一条山道上,常孟兰所在的团部和国民党“暂三军”的主力不期而遇。
这个“暂三军”可不是什么杂牌军,他是傅作义经历抗战后带出的嫡系部队,早在天津驻守的时候,“暂三军”就接收了美国军队遗留下来的大量武器,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常孟兰所在的三十团,其武器水平却不高,人数上与敌人也相差甚远,更别说子弹供应了。
敌我双方不期而遇,一时间剑拔弩张。
好在敌人没有摸清我军的真实情况,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开始停下来排兵布阵。
正是因为如此,敌人给了我军撤退的机会。
当天晚上,团长下达命令:借着夜色甩掉敌人,立即撤退。
我们都知道,部队在撤退的时候,往往会留下一小部分战士殿后。
当时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常孟兰所在的八连。
八连连长何有海知道这个任务关乎着整个部队的安危,他不敢马虎,做出了最保守的计划。
他将重中之重的最前沿阵地,交给二排排长常孟兰负责,自己则带领剩下战士在大部队与常孟兰间策应,这样做不仅可以保住常孟兰等人的后路,关键时候也能为部队争取一些时间。
为什么会选择常孟兰带领的二排呢?
在何有海心中,常孟兰是连队里最出色的战士。
早在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中,常孟兰就显露出他的勇猛。
当时,我军晋察冀军区正在奉命伏击换防开往北平的国民党第三军罗力戎部,战场上,敌人的坦克,轻、重机枪一起开火,天空中时不时有飞机进行狂轰乱炸。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将士伤亡很大,时任前线机枪班班长的常孟兰亲眼看到自己最敬爱的首长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中,他不禁怒火中烧,大喝一声:“欺人太甚。”
恰好这个时候,敌人的飞机又盘旋而下,常孟兰抓准时机,跳出战壕,端起手中的轻机枪对准天空射出一梭子弹 。
几秒钟后,只见刚才还嚣张的飞机此时已经冒起黑烟,摇摇欲坠地向不远处的山峰撞去。“轰”一声,机毁人亡,我军战士在阵地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久久不能停歇。
常孟兰这个时候却捂住胳膊,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
有5颗子弹壳掉进他的袖筒里,烫出大小不一的几个伤疤,这些伤疤伴随着常孟兰一生。
清风店战役结束后,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给四纵司令员曾思玉打来电话,对常孟兰击毁敌人一架飞机的事情提出了表扬。
战后总结大会上,团长宋选才激动地握住常孟兰的手:“你创造了我军战斗史上的奇迹,消灭了敌人的威风,纵队首长决定给你记特等功一次,望你在今后的战斗中再接再厉。”
图 | 聂荣臻
庆功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常孟兰还没来得及去领立功证章,就接到了攻打石家庄的命令。
石家庄战役中,常孟兰再立新功,就连朱总司令都忍不住进行夸奖。
傲人的战绩,让常孟兰成为了八连最优秀的战士,这也是为什么连长何有海会将殿后的任务交给常孟兰的原因之一。
我们再回到1948年的那场战斗,连长何有海严肃地对常孟兰说:“你带领二排的战士在敌人的必经之地阻击敌人,一定要成功掩护大部队的安全撤离,能不能完成任务?”
常孟兰坚定地回答道:“能,保证完成任务。”
就这样,何有海带领剩余战士消失在了黑暗中。
望着连长消失的背影,一名小战士忍不住问常孟兰:“排长,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撤退。”
常孟兰回答说:“连长之前已经交代好了,只要听到山那边传来撤退的号角声,我们就可以撤退。”小战士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而一旁的常孟兰心情却是复杂的。
虽说留下了他们二排阻击敌人,但经过几次战斗后,现在的二排加上他也只有八人。八个人要拦住一支武器装备精良的队伍,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说不定所有人都会牺牲在战场上。
夜色中,常孟兰带领七名战士在敌人的必经之地修葺工事,做好随时迎接战斗的准备。
没过多久,敌人行军的步伐声传入常孟兰耳中,他屏住呼吸,等待敌人进入射击范围内。
这时,只听见常孟兰一声令下“打!”战场上出现数条火蛇,远处手榴弹爆炸产生的火光映照在二排战士的脸上,他们神情坚毅,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很快,这波进攻而来的敌人便退了回去,战士们个个欣喜万分,只有常孟兰眉头紧锁,他知道,真正的战斗还没有开始,那只是敌人第一波的试探。
这样想着,果然,没过多久,敌人又冲了上来,这一次的人数明显比上一次要多很多,最主要的是,敌人似乎知道了常孟兰等人的大致位置,全部都朝着一个方向射击。
这是敌人的第二次冲锋,常孟兰等人借着地形的优势,勉强将敌人打了回去,他知道这样的冲锋还会有无数次,这次抵挡下来了,那下一次呢?
几分钟后,敌人发起了第三次冲锋。
看着所剩无几的弹药,一名年轻小战士忧心忡忡地对常孟兰说:“为什么还没有吹响撤退的号角?”常孟兰回答道:“没吹响,说明部队还在撤退,我们一定要顺利完成任务。”
“万一吹响了号角,我们没听见呢?”年轻小战士又说道。
听到这里,常孟兰脸色一沉,严肃地对这名小战士说:“没有什么万一,给我接着打,只要没听到号角声,谁都不准撤退,这是命令。”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山的那边始终没有传来号角声,常孟兰心想:也许连长也和敌人交上了火?也许是炮声太激烈,没有听到号角声?又或是连长忘记了吹?
常孟兰摇了摇头,尽管此时心里已经乱成了一团,但他还是非常坚定地对战士们说:“再坚持一会儿,连上马上就会吹响号角。”
就在这句话刚说完的那一刻,突然,一颗照明弹划破夜空,落在了他们阵地的附近。
霎那间,刺眼的白光将他们所处的位置全部暴露出来,紧接着就是敌人的一阵狂轰乱炸。
当时,常孟兰只记得阵地上泥土飞溅,身边的两名战士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不远处敌人冲了过来,还活着的几名战士只能各自为战,在一番激烈的战斗中,常孟兰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大喊道:“所有战士集合。”
空旷的土地上,却没有一个人回应。常孟兰知道,他已经和队伍失去了联系。
那场艰难的阻击战,常孟兰完成了任务,但也就此成为了一只离群的孤雁。
他并不放弃,开始沿途寻找大部队,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常孟兰始终没有见到大部队的身影。
就这样,常孟兰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家乡,我们都知道,一名士兵战时突然离开战场,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要么失踪,要么负伤,要么阵亡,要么就是当了逃兵。
至于家乡的人会怎么想,常孟兰一点也不关心,他此时心里已经被痛苦堆满。
我要怎样向那些牺牲战士的父母交代?
找不到部队,就无法回去复命,还有就是集结号到底有没有吹响?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当天,常孟兰只身前往北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然而,他这次去北京,也是为了寻找队伍。
当时,北京军区有个专门负责收容失散老兵的部门,常孟兰也见到了这个部门的领导,而部门领导也承认了常孟兰的身份。
他们交给常孟兰一封介绍信,然后还给了一笔路费,让他回家慢慢等待。
就这样,常孟兰又回到了家乡。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等到北京军区传来的消息。
原来在1949年,常孟兰苦寻部队无果的时候,4纵已经改编成64军,他曾经待过的10旅30团,也变成了190师570团。
这一切,常孟兰并不知道。
试想一下,一个在战火中失去所有身份证明的士兵,要如何才能找到部队。
北京军区负责收容老兵的部门没能帮常孟兰找到部队,但常孟兰也没有就此放弃,这几十年里,他走访全国各地,只为找寻原来的部队。
东北、山东、石家庄都留下了常孟兰的足迹,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找到了战友的家,可是他们的孩子没有回来,至今下落不明。
满满的愧疚,每一天都吞噬着常孟兰的心。
他哭着喊着,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排长,没能将他们带回来。
再后来,常孟兰终于找到了当年的团长宋选才。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团长已经躺在了烈士陵园的坟墓中。
那天,常孟兰一个人坐在团长的坟墓前,默默诉说着当年的那场战斗,心中的苦楚好像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他嚎啕大哭,就像一个没能寻找到家的孩子。
图 | 常孟兰
常孟兰依稀记得,当年清风店战役后的那个总结大会,团长高兴地将他带到台前,说他是队伍里难得的荣光,还说要是他再打下一架飞机,就把这个团长让给他做。
当然,这些只是玩笑话,但现在想起来,总会让人感到怀念。
1984年,常孟兰终于看见一缕曙光。
那个时候,石家庄陆军学院在北竹村建了一个驻训点,离常孟兰的家不过六七百里的路程。
或许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和战友的身影,常孟兰感到很亲切。
第二天一大早,常孟兰便离开家乡,前往这个驻训点。
在北竹村,常孟兰终于见到那些官兵,这一刻,他好像回到了家,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年轻士兵对这个历经风霜的老人很是好奇。
在常孟兰的介绍下,大家知道了他的故事,内心充满同情的同时又感到无能为力。
后来,常孟兰征得了负责人的同意,留在驻训点做一些杂事,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常孟兰就会起床给士兵们烧水,白天士兵们都出去训练,他就独自一人守着营房,等着士兵们回来。
常孟兰的热心肠感动了所有人,也感动了时任该院副院长的王定庆少将。
为此,王院长还专门来到北竹村和常孟兰见面。
虽然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但他们好像是一对久别重逢的战友,有着说不完的话。
从常孟兰的口中,王院长得知他一直在苦苦寻找以前的部队,心里感动的同时,也表示自己愿意帮这个忙。
图 | 常孟兰老人和军校学员在一起
1996年,经过漫长的寻找,王定庆少将终于得知沈阳军区某集团军便是当时晋察冀军区的第四纵队,最主要的是,他还知道现在这个集团军就驻扎在辽宁本溪一带。
当常孟兰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收拾好行李,带着一些路上吃的干粮和矿泉水,坐上了寻找老部队的火车。
火车行进到一个大站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八的后半夜,因为到本溪还要转车,所以常孟兰只好在车站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常孟兰在这人生地不熟的车站寻找了好久,才找到了前往本溪的车,但是等他到达本溪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部队换防到别的地方去了。
好不容易得到的线索又中断,常孟兰只能无助地蹲在地上,再过一天就是大年三十,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常孟兰真心希望自己能过个好年。
就在这时,附近的村民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那个部队换防到桥头镇了,不过桥头镇离这里有点远。”
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给了常孟兰无穷无尽的力量。当天晚上,他在附近找了一个便宜的旅店过夜,带着美好的期待,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三十这一天,常孟兰又开始寻找前往桥头镇的车。
可在这岁尾年关,司机早就收起了生意,回家过个团圆节,况且从本溪到桥头镇的车本来就不多,更别说在这个特殊的时候。
没有办法,常孟兰只好在附近的马路上等待,希望能快点搭上一辆顺风车。
北方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常孟兰就这样一直蹲在路边的空地上,眼睛看着前方,寻找车子的身影,也许是这份执着感动了上天,终于在他的不远处,一辆车正缓缓地驶来。
“你好,你是去桥头镇吗?” 常孟兰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司机,嘴里说道
司机看见寒风中的老人瑟瑟发抖,鼻子一酸,回答道:“是的,老大爷,你快上车吧,外面太冷了。”常孟兰听到后抹了抹眼泪,终于坐上了前往桥头镇的车。
图 | 常孟兰
当汽车行驶到桥头镇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常孟兰知道司机还有其他的事情,便在镇子的路口和他分别。
看着司机远去的背影,常孟兰收起目光,转身走进了一旁的小路。
他四处询问,打听到了部队的确切位置,竟然距离小镇还有5里路。
走吧!常孟兰根本就没有将这5里路放在眼里。
寒风呼啸,夹杂着雪花吹进常孟兰脖子里,他就这样冒着严寒,一步一步朝着营房走去。
但年过七旬的常孟兰已经没有了当年行军240里的劲头,就在距离营房几百米的地方,他晕了过去 ,栽倒在雪地中。
万幸的是,一辆外出执行任务的车发现了常孟兰,将他带进了营房。
等常孟兰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身处部队,旁边就是前来看望他的团长。
听完常孟兰老人的讲述,团长王永久声泪俱下,激动地说:“老英雄啊,我代表团党委对您当年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 | 常孟兰
而此时的常孟兰也同样激动,他站起身,朝着王永久敬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军礼:
“团长同志,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奉命于1948年11月19日带领五班七名战士在延庆县桑园镇执行狙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按照上级命令坚持战斗到最后。在战斗中我与部队失散,二名战士牺牲,其余人员下落不明……常孟兰特来向您报告,请首长指示……”
苦寻半个世纪,常孟兰终于向部队复命,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终于可以安息。
不过,他心里还是有一个遗憾。
2005年,常孟兰在老家去世,他始终都不知道连长到底有没有吹响号角,这也是他唯一的遗憾。后来,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集结号》上映,常孟兰的事迹才渐为人知。
2008年3月6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困扰常孟兰一辈子的谜团终于得以解开。
连长何有海没有去世。可为什么常孟兰寻找了半个世纪,依然没找到关于何有海的任何消息,难道是何有海故意躲着不见?
原来,连长并不叫何有海,而是“和有海”。这些年里,他也一直在寻找常孟兰,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能找到。
图 | 何(和)有海
他说:“常孟兰是一个好兵,非常勇敢,是我们连的骄傲。”
连长已经现身,大家自然想知道,那个让常孟兰牵挂一辈子的集结号,到底有没有吹响?
何有海回忆说:“我想让司号员吹号,但没得到命令我不能这样做,集结号一旦吹响,大部队就会暴露,所有人做出的努力都会白费。”
这一点,何有海知道,常孟兰同样也知道。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后来,何有海听说常孟兰在几年前去世,他眼含热泪地说道:“虽然当年集结号没有吹响,但常孟兰已经完成了任务。”
写到这里,笔者耳边又响起那首歌:
兄弟你在哪里?天空又飘起了雨,我要你像黎明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兄弟你在哪里?听不见你的呼吸,只感觉我在哭泣,泪像血一样在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