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分析一个人物(浅谈阿Q正传)
一九二一年,是新旧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一年鲁迅先生以笔为刀,剖割开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阿Q是他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典型人物,其精神胜利法贯穿于字里行间我将围绕精神胜利法来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阿q正传分析一个人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阿q正传分析一个人物
一九二一年,是新旧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一年。鲁迅先生以笔为刀,剖割开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阿Q是他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典型人物,其精神胜利法贯穿于字里行间。我将围绕精神胜利法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阿Q的名字问题,鲁迅先生表面上是在为阿Q写传记,事实上确实为旧中国广大的流浪佃户阶级立传。阿Q就是他们之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阿Q并不是个例,他身上的种种陋习,是在当时社会的流俗和他处于社会底层常年受到屈辱打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取名为阿Q 方便人们去理解和代入,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时代的黑暗和人们的麻木不仁,让人们从自己身上进行反思,去正视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而叫赵Q则让人代入感差,让人对小说和现实难以分辨,也难以达到反思的作用。
再者就是对精神胜利法的剖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鲁迅的话来解释:“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即用高尚谎言来装饰切实的失败,以此来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典型特征,体现在他显示自身“胜利”,证明自己力量与地位的两种方式之中。第一是“持强凌弱”。首先从阿Q自身方面看,集中于他的“持强”。阿Q瘦骨如柴,无家无金,若从社会阶级方面论,他仅仅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底层农民。可阿Q时常抱有“凌驾于一切人头之上”的强权心理。第二是“自欺躲避”。以现实着眼,持强凌弱的阿Q于封建旧农业社会而言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故在赵太爷这种旧地主强权阶级的眼皮下,阿Q就像在地面爬行的蝼蚁,连眼角的视野都不值占。可具有高级精神胜利法的阿Q有一套自己的调节规则。
精神胜利法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生产方式几乎是固定的。统治者基于控制社会及人民的需要,利用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实施愚民思想政策与暴力施压处罚,将底层百姓困在权力的牢笼里。在阿Q身上,就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放眼于当时,辛亥革命掀起新政权狂风,推翻清政府统治,将中国的历史进程大大地推进推前。可实际上,革命的思潮风浪仅仅拍打在上层知识分子与资产阶级的圈中,农村受到的实质性影响微乎其微。底层百姓处于这种社会变动下,一方面失去了对皇帝的信仰依赖,另一方面认识到生产生存方式的多样性。社会阶层的分化程度日益加大,底层百姓对于不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慌,这迫使他们寻找一种方法——精神胜利法,来填补缺失的社会安全感。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认识阿Q并不单单只是知道他是个旧中国的底层农民,我们更要透过他的思想了解与分析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所以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精神胜利法是我们的时代要求,做好自身,脚踏实地。#阿Q正传##鲁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