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疏篱柳条弄影(独立小桥风满袖)
【诗词原文】
鹊踏枝
【五代】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晚唐五代时的词集《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收录晚唐五代词五百首。这五百首词都是由清一色的男性词人创作,描写对象又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形象和男女爱情。但是,《花间集》收录的词人,排除了五代词创作的一个重镇,那就是南唐。其实南唐词人的名气一点都不逊色于花间词人,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唐词人的影响还要超越花间词人。南唐词人的核心力量就是二李一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二李一冯中的这位“一冯”——南唐宰相冯延巳。
王国维对冯延巳的评价相当之高,他说冯延巳的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认为冯延巳才是北宋词坛一代风气的真正开启者,而且南唐词人的格局远比花间词人更为开阔。
从词的主题内容上来看,南唐词人抗衡花间词人的重要一点是:与花间词人着力描写艳情不同,南唐词人不但写艳情,更将词抒情的触角伸向了比艳情更为宽阔更为深远的“另类”情感,例如文人士大夫个性化的身世感怀、时空意识、生命意识甚至家国情怀都进入了词的世界。在这种更为宽阔、更为深远的“另类”情感中,就包括了我们这首词要讲到的——闲情。创作这类作品的代表人物,就是南唐词人冯延巳。
冯延巳的这首经典名作《鹊踏枝》:这首词至少有两个特点是和别的词不一样的。
首先一般的词都是由景入情,可是冯延巳的这首,上片从“谁道闲情抛弃久”就开门见山地抒情了,而且上片每一句都有情绪色彩比较强烈的词,像抛弃、惆怅、病酒、不辞等。下片却营造出一派风轻云淡的疏朗景致,这种先言情再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别有一番味道。
第二个不同之处是主题。一般我们读词,都会说,这首词是爱情,还是友情啊,还是家国之情啊等等,可是这首词,完全无法确定情感的性质。
“谁道闲情抛弃久?”作为一个国家的宰相,冯延巳工作忙不忙?生活紧不紧张?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闲情”对于冯延巳而言,显然基本上也是属于一种奢侈的享受。所以冯延巳在这首词中一开始就明确亮出了他的主观愿望——他想要“抛弃”“闲情”。他有那么多的国事家事要去想、要去做,家事国事要事事关心,尽管内心对“闲情”有强烈的向往,但他还是极其理智地想要摆脱“闲情”的纠缠。他甚至用了“抛弃”这样措辞很强烈的词汇,含有那种狠狠地、用力地甩出去,希望能甩得远远的含义。这说明“闲情”在他的内心深处实在是很顽固、很难摆脱的一种情绪。
可是,尽管他用尽全力,想将这种闲情远远地扔出去,但”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每年的冬去春来,他还是会感到惆怅.当读到“惆怅还依旧”这一句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其实冯延巳对“闲情”的理解跟我们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到底哪里不一样呢?
刚才我说到了,一般认为“闲情”是缓解、放松紧张焦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情绪,可是冯延巳的“闲情”,它的核心竟然是“惆怅”。并且,他竟然还被这种惆怅的闲情折磨到了这样的地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为了摆脱“闲情”的折磨,他天天借酒消愁,甚至到了“病酒”的程度。
“病酒”就是饮酒过量,相当于“酗酒”了,天天惆怅再加上日日“病酒”,后果当然可以想象:“不辞镜里朱颜瘦。"他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容颜日渐消瘦下去了。而且“不辞镜里朱颜瘦”,这个“不辞”说明他对自己的“病酒”、消瘦是无怨无悔的,可他无怨无悔的对象竟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闲情”,这就让人有点难以理解了。
上片短短的五旬,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矛盾;无比纠结的冯延巳。一方面,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堂堂相,他努力地想要摆脱“网情"的纠缠:另一方面,当他万散努力之后,发现“闲情"就像深爱的恋人一样,如影随形,无法摆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种极其矛盾的状态,不单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发现了。词人自己也发现了。于是他又发出质问:“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杨柳芳草年年都会在春天绽放新绿,就好像词人的愁绪一样,每年都会不请自来。那满眼的新绿就好比词人的愁绪一样,无边无际,旧愁未去,又添新愁,真是愁何以堪啊!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在这么强烈的发问之后,按照我们正常的思维逻辑,接下来词人应该给出一个答案了。比如说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问过之后,他就给出了答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他的愁真多啊,就像江水一样奔流不息,连绵不绝啊!可是冯延巳呢,问过之后,接下来的两句却完全不是我们意料之中的答案。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猛然一看这两句,我们可能会很失望,这根本答非所问嘛,根本就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而且,看到这两句,我们可能还会有一种感觉:这两句词,跟前面的词似乎连风格都大相径庭了。这首词,从一开始的“抛弃”,到“惆怅”,到日日“病酒”,到“不辞”“瘦”“新愁”,等等,感情越来越强烈,用字也越来越“狠”。词虽然写的是“闲情”,可词人的笔调一点都不悠闲,反而直到最后这两句,词人好像才真的悠闲了一把。
词中前半部分渲染的强烈情感,到这个时候忽然变得宁静了,悠闲了,也优美了。似乎这种状态,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闲情逸致”。在词的末尾,我们才真正看到了那位“闲庭信步”、从容欣赏着风花雪月的浪漫词人。
词解读到这里,已经解读完了,可是我们心里的疑惑可能反而更强烈了。那冯延巳笔下的闲情到底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惆怅,还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的悠闲呢?
尽管我们逐字逐句地解读了这首《鹊踏枝》,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真正读懂了它。冯延巳的词,表面上可能是“轻描淡写”,但仔细一琢磨,“轻描淡写”的背后很可能蕴藏着不容易被发现的深意。冯延巳的“闲情”是重在以惆怅、愁绪为核心的悲情,它充满着想要摆脱而不得的焦虑感,这绝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悠然的闲情逸致。他的“闲情”,不但没有、也不可能缓解现实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感的基础上,又加重了一份额外的焦虑感。
对生命的悲情认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不过,每个文学家表达生命焦虑的方式各有千秋,有的是沉痛的,有的是沉静的。而冯延巳这首《鹊踏枝》却是将沉痛和沉静这两种表达方式融入了同一首词中,上片强烈抒情就属于沉痛的表达;下片,尤其是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就是属于沉静而非沉痛的表达。由沉痛而渐渐回归沉静的表达风格,使得原本特别具有悲情的生命焦虑感,最终显示出了比较平和、节制、理性的美。
用自然的静美来抚慰焦虑的情绪状态,消解着生命的悲剧情怀,这也正是冯延巳词奠定的一种独特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等一大批一流的大词人。
当然,即便是最为平和、从容、沉静的最后两句,如果仔细推敲,也还是暗含了沉痛的情绪在内的。比如叶嘉莹老先生就将这两句比之于清代诗人黄景仁《绮怀》中的名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认为这两句极力渲染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仔细想想,也确实是如此,如果不是有难以排解的忧愁,又有谁会在寒冷凄清的小桥上,独自伫立到深夜呢?
抒情,是沉痛而感性的;写景,是沉静而理性的。这就是冯延巳词表现出来的理性而节制的悲情之美。一首真正的经典作品,它在传达作者个性风格的同时,一定会深刻地触及人类的共性,“闲情”的本质就是生命的焦虑感,这就是冯延巳“闲情”词的深刻内涵所在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