鏊子煎肉(鏊子中的记忆咸食)

在电视剧《大染坊》中,陈六子有一句调侃赵家老大的对白——“鏊子上睡觉不好受,中午请你吃炖肉”。每每看到这一段,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鏊子。

家里的鏊子是用铸铁做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底部有三条5、6厘米的腿,呈“三足鼎立”的样子。不过通常父母亲都称呼它为“鏊锅”或者“平锅”。它可是父母亲从河北老家背过来的。这个鏊子足足在家里陪伴了25年,最后已经彻底的变成“平锅”了,因为腿腿已经磨平了。一直到等到煤气灶普及的第二年,家里的鏊子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闲置在了院子的角落里,最后被收破烂的河南人偷走了。在这里需要声明一点,绝对不是我在搞地域歧视,因为确实是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小贩到家里收购了许多酒瓶,之后那鏊子也就不翼而飞了。

言归正传吧,咸食是后来在网上查到的名字,在过往的二三十年中,我一直遵循着父母亲的口音,称呼其“闲兮”(音)。后来才知道在家乡有"招待姑爷摊咸食"的风俗,其实我倒觉得一方面表示丈母娘对姑爷的热情,家乡话叫“慌的不行”;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在咸食做法便捷和白面相对缺乏的原因,大概和孙玉婷向他哥借点白面给少安、秀莲做面片吃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里的咸食和煎饼只是做法和外表上有些相像,与煎饼那韧性的Q劲相比,咸食的口感软糯,非常适合小孩和老人使用。而且咸食多数的时候也不用来卷菜,家里的大多数吃法是蘸上蒜泥,尤其是青蒜上市以后,将青蒜切碎加盐捣烂在泼上滚油,那味道就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了——别提了。

在物资相当匮乏的那个时期,咸食就成了我儿时最为美好的面食记忆之一。每每在母亲架起鏊子摊咸食时,我总是围在锅灶旁边,眼睁睁的看着母亲用捆绑着纱布的筷子轻巧地在油瓶里蘸一下,然后快速而均匀地在鏊子的底部轻轻地涂抹着。随后盛一勺子面糊倒入锅中,轻轻地上下左右旋转着,很快咸食就会被摊成很圆的圆形。很快面糊的上层就会渐渐地凝固,这是香气也随之飘了出来,这是母亲会用铲子翻过来继续煎制另一面,不一会一个两面金黄的咸食就新鲜出炉了。和煎饼不相同的是,母亲通常会将咸食对折两次,使之变成一个九十度的扇形。如此往复多次,一盘金灿灿的咸食就可以上桌了。

鏊子煎肉(鏊子中的记忆咸食)(1)


记得在给饮食方面“孤陋寡闻”的妻子第一次做咸食的时候,妻子高声的叫着:“这个饼饼太好吃了,你跟谁学会的?”不过后来她对我蘸着蒜泥的吃法却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到我对咸食的独特偏好。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做的咸食传承于父母,只是用白面加点咸盐搅糊,不添加任何淀粉、澄面等物事,也不喜好添加诸如香菜、土豆丝、西葫芦丝等蔬菜,最多就是磕入几个鸡蛋,吃的就是小麦本色的味道,这或许就是家的味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