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2)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因推崇石涛,改名为抱石。江西新喻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中国画大师之一,“新金陵画派”领袖。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画史称吴昌石、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黄宾鸿为“三石两鸿”,最为今人推崇。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中国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傅抱石擅山水、人物,精篆刻,长於美术史论研究,著述颇丰。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3)

中山陵横幅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款识:

中山陵。一九六一年大暑写。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

傅、往往醉后

此幅《中山陵》创作于1961年夏,是傅抱石同题材,尺幅最大,创作年最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中山陵》主要采用“高远”法构图局,用笔凌厉恣肆、挥洒自如,山形质感和肌骨纹理则采用“抱石皴”表现,层层渲染而成。树丛勾画颇富灵动节律感。整幅画作水、墨、色浑然一体,豪放飘洒秀逸,气势磅礴壮观,造境迷离生动、苍秀幽雅。画面中巍巍钟山突兀挺拔,苍翠蓊郁,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依山傍势一字展开,涛涛林海浩瀚苍茫,隐约可见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和华表等,在长长的石阶上,人们高举旗帜,满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4)

雨花台颂1959年作

画面描绘在铁干虬枝苍松掩映下的雨花台,远接钟山五色祥云,近挹长江浩荡波涛。气势雄壮的山岗上,苍松翠柏丛中矗立毛泽东手书巨碑,巍然挺拔,令人肃然起敬。一队“红领巾”拾级而上,在红旗前导下谒陵。

山下是连绵高压电缆和毗连成群的厂房,象征着石城蓬勃发展的新姿。纪念碑四周苍松林海似群星拱月,使纪念碑以至整个山岗气氛雄伟博大。作者以浓墨大笔挥写倾斜而下、夭娇多姿的苍松,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象征着先烈岁寒不调之节操,万古长青之精神。天空几抹红云渲染得恰到好处,起了烘托主题的作用。此画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相融汇,境界壮阔、情思激荡的力作。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5)

雨花台颂设色纸本 1960年作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6)

雨花台颂设色纸本 1960年作(4620万元,2006年7月北京嘉信国际)

题识:

雨花台颂。一九六○年三月,傅抱石写。

钤印:

傅抱石印(白文)

傅抱石的《雨花台颂》,作于一九六零年三月,该作品七十平尺,迄今为止是所见到的傅抱石独立创作最大幅的作品,气势恢弘,博大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作品通过远中近景的描绘,用焦点透视处理的手法,突出了雨花台的主题,通过点缀于画面的桃花、人物、工厂的烟囱,展现了一幅充满时代活力的画卷,是傅抱石晚期山水画中最为典型最为完美的一幅作品。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7)

初夏之雾立轴壬午(1942年)作(1131.2万元,2010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

初夏之雾。车行成渝道上,退而望金刚坡。壬午,抱石写。

钤印:

傅抱石印、抱石、抱石斋、新喻

此幅是画从成渝古道望金刚坡的风景,但又不是“百分之百的画真山真水”,是从真景中提高升华的作品。作者说他的山水画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而后演成一幅画”。此图正是作者对住处附近有了日积月累的充分认识和体味之后才创作的。此图纯用墨色和色彩表现,未用线条勾勒,是其吸取水彩画技巧,探索运用新法的最早的创新作品之一。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8)

万松山馆图立轴 辛巳(1941年)作

题识:

万松山馆图。白云自是如情物,随我枯心飘渺中。辛巳夏,抱石。

钤印:

抱石之印、印痴、抱石入蜀后作

《万松山馆图》作于1941年,傅抱石时居重庆金刚坡,正是其艺术创作进入成熟时期。图中峰峦叠嶂,雄伟浩荡,千岩万壑,松林蓊郁,清泉出涧,一蓝衣隐士盘坐于水榭凉棚之中,静观流水白云,聆听徘徊在山川间的天籁之音,体味蕴含于万物中的大道。此图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傅抱石从学习石涛绘画走向自我艺术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保留了“抱石皴”这一著名山水技法演变的痕迹。图中远山使用淡花青渲染轮廓。中部群山则采用散锋勾勒法,粗中见细,肆意挥洒,已经开始应用大块体积分配画面,并配合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示山体的层次,从中可以窥见傅抱石从散锋笔法向抱石皴初步演变的痕迹。近处松树、柏树的处理手法仍保留了石涛树法的痕迹。此图以篆书、行书两种字体题款,在傅氏作品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金刚坡时期的作品大多类此,即以篆书题写画名,以行书(或楷书)题写内容。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9)

幕府山立轴 1942年作(258.4万港币,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

幕府山。年年幕府驻人颜,气掠风云指顾间。忽变余音何处觅,晓钟初度暮钟残。壬午二月,写瞎尊者诗。抱石。

钤印:

抱石、抱石入蜀后作、新喻

傅抱石用功于石涛研究甚深,以清湘生平经历为题材创作组画,乃其一九四二年十月在重庆举行〈壬午画展〉的内容之一。本幅写于同年初,引石涛诗入画。幕府山位于江苏省江宁县北长江南岸。因晋元帝初过江,王导建幕府其上,故得名。或谓石涛居宁时曾游历其地,思王导旧事有感而赋咏。

从画面所见,乃画家四十年代初期的风格,是时抱石皴技法尚未见明显运用。整幅作品构图较近传统,舍奇诡险隘,以平稳对称为主。人物置于右下方,密林相狭,中形宽道,两人策杖寻幽,徜徉于其间。远方背景只见青山拥翠,层层覆叠;山腰楼阁隐现,傍植树如侧斜出,益显山坡之陡峭。人物描写精细,衣纹复折起伏转折俱呈动感;两傍密树成丛,勾点或圈叶,处理手法各有不同,故呈种类各异的树木结聚,其组织紧密却又层次分明,在画家同类作品中甚为少见,极见用心。山势略以线条勾出轮廓,呈体积感却又无逼人之势,辅以小青绿设色,全画气氛较恬淡闲适,有出尘脱俗之致,直现晓钟初度暮钟残意境。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0)

郭沫若诗意图设色纸本 1942年作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1)

听瀑联句图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

抱石东川作。

钤印:

抱石私印、踪迹大化

高士观瀑是他此期最为喜爱表现的题材。画面上运用破笔散锋,涂抹扫簇,一种创作激情使画家将山石与瀑布表现得既精微而又豪放,山顶平坡上五六位高士形象奇古,似在观瀑听涛的同时互为酬唱,一下子把画面激活了,“尽精微而致广大”这句话移用在这件作品中无疑是恰如其分的。对阴晦雨后的山水,这件作品可称是气势逼人,传神而淋漓。傅氏是用水用笔的高手,山水在他那里,技法被丰富得前无古人,尤其是,背后的远坡,看来杂芜的笔致下,山形、植物都若有若无地呈现在观者眼前。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2)

幽谷话旧设色纸本 1942年作

款识:

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壬午冬也。

钤印:

傅、抱石大利、抱石斋作

《幽谷话旧》,作于壬午(1942)年,为傅抱石金刚坡时期巅峰之作,笔墨酣畅,气势磅礴。1942年10月10日,傅抱石《壬午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历志社举行,反应热烈,哄动山城。本幅画题款“壬午冬”,即个展后之新作。金刚坡是抗战时期傅抱石来重庆后寄居的地方,朝夕于斯长达七年之久,浑朴的巴山蜀水滋润了他的笔墨,使他在不惑之年就完成了画风的转变和风格的定型。

此幅《幽谷话旧》体现了傅抱石四十年代中期笔下屡见处理手法。此画用破笔散锋入纸,笔尖、笔肚、笔根同时作用,快速地横涂竖抹,循环往复,浓淡互破,虚实相生,又以饱和而充足的水分,大块面地用墨衍色,使之水乳交融,生机勃勃,元气淋漓,与滋润多雨、雾气弥漫、潮湿深厚、植被丰茂的蜀地山水黯然吻合。图中布局严谨,左上角山坡陡峭、如遭斧削,有小路呈“之”字型沿山坡而辟。右下方老树横伸而出,枝叶茂密,两者如犄角相峙,画面自生均衡之势。画面细节讲究,无论岩块、绿竹、红树,穿插层叠,安排密而不乱,井然有序。傅抱石在最稠密的地方以留白腾出空间,置两高士聚首其中,相晤幽谷,闻话于林荫深处,有遗世忘机之感,也是画家当下心境寄托之写照。效果直如聚光灯集中照射般,画中主体凸现,显隐对比,妙趣横生。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3)

苍山访胜镜框 设色纸本(578万港币,2010年5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

新喻傅抱石,金刚坡下山斋。

钤印:

抱石之印、抱石斋、代山川而言也

《苍山访胜》是傅抱石四十年代在重庆创作的精品。此图树石用笔奔放,人物刻画精致,正是其“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的创作观,体现了傅抱石画作气势磅礴、小中见大的特点。傅抱石崇拜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既慕其高傲个性的创造精神,亦喜其湿墨淋漓之韵致,此图阔笔雄放,墨色滋润览之若湿,为四十年代初期代表作之一。画家在山峰的布局上往往不大留白,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礡气势。他在满纸上下充塞山峦树木,形成“大块文章”的结构。他描绘水和雨的技法,独创在传统山水画法基础上,活用了各种皴法,归集于“破笔散锋”表现山石的结构。《苍山访胜》中能清楚地看到典型“抱石皴”,意韵淳厚。这皴法在画面上与水墨的渲染产生了线面的丰富变化。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4)

石涛上人诗意设色纸本

题识:

偶历溪山胜,殊看非世游。岩悬逼丘径,暗瀑下重丘。岭上幽花秀,潭心碧影浮。倚栏心目爽,苍翠耐人留。此石涛上人宣城天延阁中诗也。新喻傅抱石。

钤印:

傅、抱石大利、抱石得心之作、代山川而言也、踪迹大化

康熙二十六年(1687)立秋前,石涛在梅清的天延阁中作山水一幅,傅抱石此画,源自石涛当年的题画诗。此幅布局壮阔,墨彩淋漓,画家以独创的“抱石皴”,在破笔散锋狂放的笔触之下,随意挥洒,法随心生,不拘一格。山石以淡赭色渲染,只在背阴处略着花青,以分阴阳,而丛树则罩以花青,凸显“苍翠耐人留”的意境。凭借浓重的渲染,将线、皴统一起来,将强烈的个人情感融入画中。

傅抱石仰慕石涛,他不仅编撰《石涛年表》、发表《石涛丛考》,还在1940年代前半期,连续创作石涛上人系列诗画,仰慕之深正如他自己所言,“余于石涛上人妙谛,可谓癖嗜甚深,无能自已”。但傅抱石较少临摹石涛作品,与自然朝夕相处,“写胸中之丘壑”即成他新阶段的使命,对于石涛的仰慕,上升为石涛“代山川而言”的革新精神。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5)

石涛〈过凌敲台〉诗意设色纸本 1942年作(1186万港币,2012年10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

山势盘纡一径斜,云垂四面日光遮;清波石打天门雨,红叶船冲洞口霞。客过魂销悲往事,亭空树老不开花;当年歌舞人何处?独剩荒台起暮笳。壬午立夏,读清湘〈过凌敲台〉诗写此,并拟上人笔意。抱石。

钤印:

抱石、印痴、苦瓜诗意、抱石斋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6)

敬亭秋镜心 设色纸本 1942年作(1344万元,2010年12月北京匡时)

款识:

敬亭秋。丁丑秋,全面抗战起,余与寄梅兄皆旅宣城。广德陷,敌直犯,始仓皇离去。寄梅还湘,余则在赣。旅旋吾二人均辗转入川。今岁双十重晤于陪都,欢忭无可形容。而以宣城一幕,彼此感念万端也。忆日前有书致寄梅,谓将写宣城旧事为赠。寄梅欣然。夫宣城旧事何可写也,兹寄梅将有敦煌之行,乃凭悬想构此小帧,以敬亭双塔之胜为贤夫妇志别。它日东归,倘再相将作宛陵游,则仓卒之制亦不无微意也。壬午大寒前一日,写时同在重庆。新喻傅抱石记。

钤印:

傅氏、抱石、抱石斋

这是傅抱石先生一件精美的作品,山势险峻,苍松俊俏,斜晖脉脉,古塔高耸。中有高士二人,冠服俨然,前后呼应,侧丈而行……笔线率意姿纵,形色交融,气韵古穆沉雄。双塔寺藏于山峦之中,发古人之幽情,题取李白“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的意境纪念友人又将分别之情。所以画作取名“敬亭秋”。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成就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写生方法的介入,直取生动的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二是独特的绘画语言,开创了抱石皴等一系列独特的绘画语言。而这件作品是这两个特点结合的典型代表。傅抱石以硬毫破锋直写山势,勾、皴、擦一气呵成,打破笔线与色墨的明显分界,形色交融,笔线挥洒纵恣的用笔但骨气中含,语言风格特征明显。

1939—1945年,是傅抱石集中心智用于绘画创作的金刚坡的七年,1940年创作了《渔夫》,1941年创作了《云台山图》二卷、《访石图》等等,1942年创作了名作《大涤草堂图》。1942年为傅抱石来金刚坡第四个年头,是其金刚坡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傅抱石在重庆举办“壬午个展”,展出作品一百件近作。在个展的序言中他有介绍:“三月间,本企图把石涛的一生,自出湘源,登匡庐,流连长干、敬亭、天都……写成一部史画,来纪念这位伤心磊落的艺人。……陆续写了不少。如《访石图》、《石公种松图》、《过石涛上人故居》、《张野鹤诗意》、《四百峰中蓑笠翁》、《大涤草堂图》、《对牛弹琴图》、《石涛上人相》……十余幅,其中大部分是根据我的研究成果而画面而成,并尽可能在题语中记出他的因缘和时代。”本幅“敬亭秋”题为“壬午大寒前一日”,即个展之后的新作。石涛的履迹也是傅抱石这一年绘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题材。石涛大概在37岁到52岁之间驻锡宣城敬亭山南麓之广教寺(俗名双塔寺),《石涛画语录》基本也在此完成。所以敬亭是他遍访石涛旧踪的最重要的一站,本幅所描绘的正是广教寺(俗名双塔寺)周边的景色。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7)

飞瀑听泉图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

正因先生方家正之。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

钤印:

抱石之印(白)、往往醉后(朱)

从作品落款可以看出这是傅抱石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的作品,那个时期,傅抱石已在尝试放弃线而直接以面的方式去表现自然,并且开始尝试用散锋皴法。此图以写意为主,挥洒顷就,惟点景人物,线条精炼准确,疾速运笔中显其动势,简洁无冗赘,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却不流草率。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拮取造化素材后,所作的概括提炼和艺术夸张。在造境过程中,他倾注了自我的理想和审美观。此作笔墨精纯,雾气苍茫,大笔挥洒,小心收拾,乃傅氏难得之精品。体现了傅抱石画作气势磅礴、小中见大的特点。图中四位士人形象奇古,超凡脱俗,为此画点睛之笔。笔下的古人绝非躯壳,而是别有情怀、精气饱满、潇洒超脱、高古灵慧,独具人格力量,颇能引起观者共鸣。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8)

入眼荒寒一洒然立轴

款识:

入眼荒寒一洒然。抱石写。

钤印:

新喻传氏、新喻、抱石斋

抱石先生此作,就“入眼荒寒一洒然”诗句为题而创作。先生未见过石涛原画,只是根据诗句意境以自己的理解,主要营造一种荒寒、冷隽之美的景象。以此作之风格看,大约作于1942年初,甚或更早。此时先生正处于绘画的“变法”时期,作品既不同于此前之比较传统的笔墨,也还未见此后的被人称作“抱石皴”的全新画法,呈现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过渡时期”的面貌。此幅《入眼荒寒一洒然》由于景物的体积、远近、块面等等的表现,全靠的水墨擦染,当然线条少了。而多次的擦染,薄薄的宣纸,当然也经不住。后来,这种新旧交替阶段的过渡的特殊方法所画的作品,就不再出现了。因此,此类作品非常罕见,也最为珍贵的。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19)

杜甫诗意雪霁图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

癸未冬,始写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傅抱石。

钤印:

抱石山斋(朱文)、抱石(朱文)

傅抱石的作品中,山水画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元以后,艺人集江淮间,平畴千里,雄奇遂自画面退走”。所以他踏遍祖国河山写生,体验自然的苍茫雄奇,变化多端而融于画中。傅抱石的山水从为古人配景,到古贤成为点缀,这是他的画面焕发古意的来源。五代李成曾作一幅《窠石读碑图》,树木小笔皴擦似蟹爪,无半片残叶,除此之外只有一骑驴者和一块巨碑静立其中,萧疏荒远的意境让人印象深刻。一千多年之后,傅抱石也作了《杜甫诗意雪霁图》这样一幅萧疏苍凉的水墨风景。构图上选取了更为大气的立轴。李成所惯用的鹰爪、蟹爪皴被直爽缭乱、干练犀利的“抱石皴”所代替;小笔卷云皴所作的石块被渴笔皴擦的大墨块所代替。通往深山的小路上,一行人怀抱包裹踽踽独行,面对一座苍茫挺拔白雪皑皑的山峰。巨大的山石如屏障般横截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感,更显示出人的渺小。碑有读懂的时候,山也有翻过去的一天,尽管悲壮但是却充满希望。傅抱石用气魄宏大的笔力营造了这样一个萧瑟冷静的场景,虽然面貌已经全然不同与古人,却具有同样直指人心的力量。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20)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21)

仿石涛游华阳山图1943年作庐峰秋夕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22)

庐峰秋夕立轴 1943年作(605万元,2004年5月北京荣宝)

款识:

庐峰秋夕。纱厨如水春云空,汗衣香润资熏笼。北窗虚敞足幽寂,蒲葵麈尾来轻风。银缸欲烬酒力散,连床清话今宵同。山深县远无更鼓,唧唧草虫阶下语。十二阑干月转檐,鹤发初擎振霜羽。明朝归斾向山中,回首西城暗烟雨。中国题画诗于杜工部后惟虞伯生足昼也。癸未十月初三日,写第二诗于重庆西郊山斋。傅抱石并记。

钤印:

傅、抱石长年、印痴、抱石入蜀后作、踪迹大化

《庐峰秋夕》是傅抱石1943年创作于四川的山水画力作。画面上部,山体结构坚实而又富于变化,左侧石梁下方有泉水奔泻而出,右侧山腰处浮云飞动。图下方数株苍松矗立在巨石之上,几间房屋依山而筑,近处一室中二老者相对而语,远处一童子怀抱一卷书画沿房廊走来。“此画章法布局新颖独特,笔墨技法纯熟老辣而又极具个性”(傅二石语),正是傅氏金刚坡时期的代表作,此时画家继续传统、师法造化,为后来傅氏风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23)

仿梅瞿山笔意山水 立轴

题识:

云为衣履石为梯,白日青虚步可跻。天近只疑三界合,烟开浑见四方低。寒松挂雪明前嶂,瀑水轰雷下别溪。早晚台端捐佩去,诛妻来与道人栖。抱石戏写湘师一绝,兼儗瞿山笔之意。

钤印:

抱石、印痴、苦瓜诗意

此图是以梅瞿山之笔法,画石涛绝句诗意。梅瞿山即清初黄山派的代表人物梅清。这是傅抱石四十年代初期的典型之作,看似头乱服,率笔为之,却是将水墨与皴法融为一体,皴擦点染兼用,淋漓尽致,将石涛诗意阐发得尽善尽美,又深得梅清“笔法松秀,墨色苍浑”之韵,生气欣然。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24)

山雨楼阁图立轴 1943年作

款识:

德茵先生属政,癸未九月,新喻傅抱石东川写。

钤印:

傅、傅抱石

此作带有傅氏山水的一贯特性,挥洒自如,运笔极为迅疾,在看似乱头粗服中充满着激情和自信,运用独创的抱石皴,散锋入纸,恣意涂抹,画面沉雄饱满而又朦胧氤氲。图中两人在蒙蒙细雨中撑着雨伞喁喁私语,另两者在山间草庐中似潜神对弈。应该说,山水郁勃黯暗、雄奇峻险是作品的表层符号,更深刻的意识和情感则是对倏忽若飘尘的人的孤寂、无奈与浩叹。人格化的山水,包含画家个人情感的丘壑,奔迸着画家的热血与激情、风雨晦明的苍莽山峦与蓊郁的草木,是画家在大自然的感动之下所引发的长歌浩叹。

傅抱石水墨画欣赏(傅抱石山水画精品赏析)(25)

白岳黄山两逸民立轴 设色纸本(1232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

白岳黄山两逸民。新喻傅抱石。

钤印:

抱石长年、抱石斋作、新喻

《白岳黄山两逸民》,无纪年,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面貌判断,约作于1943年。“白岳黄山两逸民”句,出于王士祯冶春诗。两逸民指程邃与孙默。程邃为明末清初山水画名家。“白岳”即“齐云山”,古时“白岳”、“黄山”并称,有“新安多佳山,而齐云严与黄山为最。黄山、白岳相对,细看从来无厌时”之句传世。

图写群山巍峨,壁立千仞,劲松俯仰呼应其间。这大约是作者的印象中的黄山、白岳的写意。抱石用方折而爽劲的笔划钩皴山峰石壁,类乎于大斧劈,气势险峻。这种方折而类于大斧劈的笔法,是他的笔墨尝试之一种,在他1943年的作品中时可见到的。图下端平台上并坐两人,举目忘情于山间,即程、孙两逸民也。作品虽以“白岳”、“黄山”名之,却也借鉴了蜀地山川的特点,既不乏雄壮,又兼以秀美。加之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内心的激烈壮怀融入其中,画中的勃发之气似乎随时都会奔涌而出,令人心潮澎湃。傅抱石认为中国山水画应该“畅写山水之神情,以景写情、寓意于景,以情景交融为上”,此图正是他身体力行其艺术主张的一个明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