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个打野被搞成助攻(我把你个狯倯guài)
有人尽干坏事,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坏蛋
舆论对于坏蛋的评价是有体系的
这个体系由很多称呼构成
比如“坏倯”、“黠倯”、“恶心倯”
“狼倯”、“狯倯”等等
用词不同,坏得程度也就不同
昨天我们谝了“黠倯”
今儿个我们谝“狯倯”
狯倯,新疆方言读为【guài sóng】
“狯”字的四声发音特别重
就像扔到地上要砸出个坑那样的重音
“狯”字含义丰富
有“手段毒辣、方法狠绝、风格偏激
直逼要害、诡计多端”等意
“狯倯”就是指此种行事风格的人
“黠倯”和“狯倯”不同,有显著的区别
说一个人是“黠倯”,常常是指“心黠掉了”
说一个人是“狯倯”,一般不说“心狯”
而是说“人狯的很”、“狯断筋”
“蔫狯蔫狯的”
“黠”是内里,“狯”是外在
是里子和面子的关系
“狯”是“黠”的外在表现,是战术层面
“黠”是“狯”的指导方针,是战略层面
“黠”是“思想、心眼和想法”
“狯”是“使坏手段、行事风格”
“黠”是狼心狗肺,“狯”是张牙舞爪
说一个人“黠”,这是我们的主观判断
说一个人“狯”,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
狯是表象,本身就暗含
“诡计多端而又易败露”的意思
所以“狯”是能看出来的
而“黠”的是心,肉眼是看不见心黑的
所以才有“把心掏出来给人看”的俗语
先是心“黠”了
才有干坏事时行事风格的“狯”
但若“狯”的方法和手段学的太多
反过来心也就跟上“黠”的更加厉害和彻底
也就头顶长疮脚底流脓,从上到下坏透了
而当“黠”和“狯”组成“黠狯”一词
就到了坏的顶点
新疆人常说“谁谁谁黠狯黠狯的”
就是指这个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
没有一丁点好了
狯,繁体字为“獪”,普通话正音为【kuài】
《说文解字》释为:狯,狡狯也。从犬会声。
方言,劋、蹶、狯也。秦晋之间曰狯
楚谓之劋【jiǎo】(意为讨伐、灭绝 ;砍、削)
或曰蹶【jué】(意为跌到、动乱、扰乱)
郑曰蔿【kua】(狡猾之意),或曰婚(通“昏”)
又曰央亡(无赖之意)
嚜杘【me chì】(狡猾之意)
两晋时代的郭璞释为:
“狯,古狡㹟字。从犬,会声古外切
按此篆盖本谓犬,假借之言人
意思是本来这个“狯”是用来形容狗的
假借用来形容人狡猾
而“古外切”,发音当为【guai】
之后的《唐韵》、《集韵》、《韵会》
《广韵》、《正韵》注“狯”音为“古外切”
“古坏切”、“古卖切”、“古迈切”
发音为“怪”
又《集韵》还注“狯”音为“户八切”
音滑,本作猾
你看,“狯”这个字的读音多复杂
至少有过【guai】【kuai】【hua】三种读法
只是到最后习惯为【kuai】而已
“狯”是古雅言,历代不绝
多见于史书和文学作品
《新唐书·裴寂传·附·马三宝传》:
马三宝,性敏狯。
《魏书·萧昭业传》:与羣小共作鄙艺
掷涂赌跳,放鹰走狗诸杂狡狯。
《宋史·侯陟传》:陟有吏干,性狡狯。
唐·韩愈《嘲鼾睡》诗:
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
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你亲笔字据都写了,还狡狯什么?
李大钊《大哀篇》:
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
非吾民自得之权也。
到了现代,“狯”连同古意和古音
被完整保存在关中方言中
“狯”在新疆方言中的词义、读音和用法
都来自关中方言
“狯”在关中方言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和独特
有“狯蹶”、“狯猾”、“狯黠”、“狯劋”
“狯鄙”、“狯扰”、“狯戾”等词义
这其中“狯蹶”、“狯劋”、“狯黠”
“狯扰”至今都在新疆方言中应用
在西南官话中,“狯”指“小孩顽皮”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四川谓小儿好游戏亦曰狯,音如费”
胶辽官话中,“狯”指“小儿聪慧”
“潎清卖狯”指“炫耀自己的长”
1935年《临朐续志》:
“谓小儿多智曰狯”、“狯,谓炫己长也”
“狯”也指狡诈之人
郭沫若《女神之再生》:“可恨呀,可恨!
可恨我一败涂地!
恨不得把那老狯底头颅切来做我饮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