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作者为航天发展付出了什么(为国铸箭逐梦航天)


航天工作者为航天发展付出了什么(为国铸箭逐梦航天)(1)

提到火药,大家可能会想到影视剧中那种轰隆巨响、碎石乱飞的爆破场景,虽然震撼,却十分危险。而今晚节目中的主人公,他的职业很特殊:一身雕刻绝技,整天在几十公斤的“炸药堆”里工作,一干就是32年,被称为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微整形“一把刀”,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

航天工作者为航天发展付出了什么(为国铸箭逐梦航天)(2)

航天工作者为航天发展付出了什么(为国铸箭逐梦航天)(3)

徐立平所从事的工作,学名叫做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需要用特制刀具对火箭发动机、导弹的燃料进行微整形。修整后的火药的尺寸、形状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除了对于精细度的超高标准和要求,这项工作还存在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因为火药是一个非常敏感、易燃的东西,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擦出静电,都可能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1987 年,徐立平从航天技工学校毕业,进入中国航天发动机药面整形车间工作。他深知,安全离不开一丝不苟的细致,更离不开过硬的技术支撑。从假药模型到小体积药块儿,当时尚未出师的徐立平就从不敢有分毫怠慢,他总是愿意做班组里最刻苦的那一个。多年来练秃了30多把刀,他的手却越来越有感觉,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0.5 毫米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药面允许的最大误差值,而徐立平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还没 有两张A4厚,堪称完美。

航天工作者为航天发展付出了什么(为国铸箭逐梦航天)(4)

航天工作者为航天发展付出了什么(为国铸箭逐梦航天)(5)

然而,如此膛目结舌的技术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1989年冬天,刚刚工作才 2年的徐立平,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那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发现大面积脱粘疑点,为了不影响后续的研制进度,专家组决定,成立突击队,就地挖药。这意味着,作业人员要钻进装有十几吨火药、翻个身都很难的发动机狭小的药柱里,一点一点挖开填筑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21岁的徐立平成为了这支挖药突击队年龄最小的队员。发动机内腔每次只能进一人,空间极其狭窄,身边就是成吨的炸药,每次只能铲出四五克药,但是大家依然坚持了下来。队员们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打赢了这场长达2个月的攻坚战。

随着技术的发展,固体发动机燃料的能量越来越高,危险性也随之不断提高。2001年,一名和徐立平并肩工作过的工友,因操作时刀具碰到金属壳体产生火花,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当场牺牲,徐立平万分痛心,暗暗发誓,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的整形刀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根据不同类型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三十多种刀具,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

今晚我们将听到的是火药整形师徐立平的故事,他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但比“忐忑”更强的节奏是“坚定”。他和工友们置身死于度外,铸造国之利器,确保了一次次火箭升空的精准动力,助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辉煌,也保障了我们当下的和平生活!今晚21:10,《美好时代》敬请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