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一个耳朵没通过(爱耳月科普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三个)

父母必读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五类残疾之首。每1000名新生儿中,约有1~3名有听力障碍。我国0~7岁的聋儿有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聋儿递增着。

出生后的前三年被认为是一个人语言-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具有听力损失的儿童平均确诊年龄为三岁。并且听力损失的程度越轻微,发现的时间越晚。

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聋儿可以被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三个“不一定”

当别人的宝宝已经伶牙俐齿,讲的话能让大人肚子笑疼时,你的宝宝却仍不会开口说话,或是说的话让人听不懂时,你会想到可能是宝宝的听力存在问题吗?

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如果宝宝听力有障碍,在咿呀学语的阶段缺乏语言和声音的刺激,那么,在语言发育的最关键时期(1~4岁内),宝宝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就会说话不清,甚至会聋哑。

  • 初筛:婴儿出生3-5天(72-120小时),至少出院前完成。

  • 复筛:初筛未通过者,婴儿在出生后第42天复查。

  • 复筛仍未通过者,在其出生2-3个月时转诊至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进行确诊检查。仍无法确诊婴儿,于出生6个月时再次进行复查和确诊。

  • 漏筛的补救时间

    • 初筛没通过,漏了产后42天的复筛时,应在3个月内进行复筛或直接进行确诊检查。

    • 如果初筛和复筛都漏了,则应以筛查没有通过对待,而需立即直接进行诊断性测试。

    2

    初筛通过,听力不一定就正常

    新生儿筛查结果是“通过”时,也不能麻痹大意。因为有一种病,即听神经病,耳蜗对声音的刺激也能产生反应,OAE检查不出有问题。不过,听神经病的发病率较低(约0.1-0.3‰)。

    还一种情况,孩子出生时听力正常,检查自然也正常,到了一定年龄才会发现,听力慢慢地越来越差。这是迟发性耳聋的特点。

    迟发性耳聋的发病年龄最早可出现在8~12个月,最晚为4~5岁及以后,只有对其进行 定期听力监测和随访,才有可能早期发现这类患儿。

    此外,家族性、遗传性听力损失可发生于学龄期或更晚,呈渐进性加重。更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因此,如果家长对宝宝的听力、言语-语言发育水平感到怀疑,任何时候都可以找有关医生(耳鼻喉科或儿科),进行听力学测试。

    听力-言语发育进程

    • 0~3个月:突然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宝宝会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做出前臂急速屈曲、皱眉、眨眼、睁眼等动作。

    • 4~6个月:能辨别妈妈的声音,听到妈妈的声音会停止活动,头转向妈妈。成人跟宝宝说话时,宝宝眼睛会注视着成人。

    • 7~9个月:宝宝能主动把脸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

    • 10~11个月: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有反应,能学着说“妈妈” 、“爸爸” 。

    • 1岁~1岁半:能对听到的语言做出反应,当被问及诸如“鼻子在哪儿”时,会用手指点。

    • 1岁半~2 岁: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 3岁~4岁:能背诵儿歌、讲故事。口齿逐渐清晰。

    3

    筛查没通过,不一定对声音没反应

    “宝宝初筛没通过,但平时我关门或有东西砸碎时,宝宝都能吓一跳。拍拍手他也会转头,对声音有反应啊!”一位妈妈在网上求助。

    马上有妈妈出来顶贴了:“和我家宝宝一样。放心,会好的。我们没去复筛,现在宝宝发育得很好。”

    筛查没通过,为何宝宝对声音有反应?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

    一种情况是,孩子确实听力没有问题,只是筛查时,前面所说的干扰因素会“混淆视听”,“冤枉”了宝宝。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可能是轻中度听力受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声音的确有反应。但是,轻度的听力障碍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如果因为觉得孩子对声音有反应,而不再去复查,容易漏诊轻中度听力障碍的孩子。

    新生儿听力筛查一个耳朵没通过(爱耳月科普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三个)(1)

    确诊听力受损,6个月时开始干预。

    对于听力障碍的孩子,干预的时间越早越好,最合适的时间是生后6个月以前。出生后6个月前即开始干预的儿童,他的语言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好过6个月以后干预的儿童。

    如果宝宝在3个内确诊听力轻中度受损,可以在6个月时复诊,看是否有恢复。因为,有些轻度听力受损的宝宝可能是因为听觉系统还没发育完善,或是胎脂、羊水等还没有完全吸收。有研究指出,个别宝宝甚至晚至18个月的时候其听觉系统才发育完善。

    但如果6个月时宝宝仍存在轻中度听力损失,有条件还是要佩戴助听器。如果以后听力恢复,可以摘下助听器。

    对于重度听力损伤的宝宝,助听器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