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

对多数人来说,“三次分配”是一个陌生词汇,很容易误解为“劫富济贫”——强制先富人群放弃部分财产。实际上,三次分配的核心就是自愿自觉。

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1)

怎么样才能让先富人群自愿自觉地回馈社会?这里有一个关于洛克菲勒的暖心案例。

1855年,一个16岁的少年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做会计助理,很快他就花了10美分给自己买了一个账本,称之为“账本A (Ledger A)”,记下了自己所有的开支,明细账下,看到的是少年洛克菲勒的真实画像:

  • 收入很微薄,吃和住占了收入的50%
  • 非常节俭,吃的是最便宜的食物,很少花钱在穿上面,没有任何娱乐开支
  • 每月都有捐款,数量在收入的5-25%左右。

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2)

这个人就是洛克菲勒,有史以来最富有的美国人,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家之一。从小他母亲就教育他:“to work, to save, and to give”,意思是“好好工作,努力存钱,大力捐钱”。

他最富有的时候的财富是9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230亿美元,而他一生捐款达5.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585亿美元。

他可以说是现代慈善的奠基人之一。慈善自古就有人做,但历史上的慈善,要么就是私人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好比中国历史上修桥补路是善人;要么就是政府或者宗教出面组织。

直到洛克菲勒那个时代,才出现一批富有的企业家,以成立基金会的方式做慈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

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3)

这种现代慈善,至少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规模大,达到全球化的程度。

例如,中国的协和医院,就是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

在1921年之前,洛克菲勒已经大量赞助北京协和医学院,让它成为当时顶尖的医科大学。

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4)

第二是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例如1910年前后的美国南部卫生条件差,钩虫病横行,40%的人患有钩虫病。要是传统慈善,那就直接去救助病人嘛,免费发放药物,免费派遣医生。

但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目标是要灭绝钩虫。于是,他们成立的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派出专家排查治疗患者,对居民开展钩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出资改善卫生条件,结果,钩虫病在美国绝迹。

洛克菲勒的慈善款,主要用于教育和医学研究

例如,他先后捐助芝加哥大学8000万美元,直接用钱把芝加哥大学砸成为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不过他有个有趣的规定,不许盖楼。

他又捐款创立了洛克菲勒大学。很多朋友可能没听说过,千万别误以为是野鸡大学,这所学校名气不大的原因之一是它不招本科生。

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5)

自成立以来,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共获24次诺奖,它的43%的教职员工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如果你有志于读医学、药学、生物、化学的研究生,建议好好去申请洛克菲勒大学。

并不是说洛克菲勒是个圣人,在生意场上他信奉“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如果你是他的竞争对手,你会恨透他的,他对付竞争对手的手法,又多又狠。只要不明确违法就行。因为涉嫌垄断,他也坐上过被告席。

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6)

但是在做慈善方面,他也是毫不含糊,一生践行,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总结起来就是他的信条:“赚钱永远不嫌多,捐钱永远不嫌多” "make as much money as he could, and then give away as much as he could".

一个人能把上千亿美元砸出去做慈善,肯定有思想上的根源。洛克菲勒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个周末到教堂做礼拜,必定受到基督教“施比受更有福”的教义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曹de旺有类似的地方。作为深受佛教影响的企业家,曹做生意有霹雳手段,做慈善有菩萨心肠。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时间,做事风格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次分配没用(别担心三次分配不是)(7)

可见,情怀是三次分配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宗教情怀、也可能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济世情怀。总之,情怀集中体现了人类的高贵一面,让先富人群中的一部分自愿自觉地回馈社会,促成了和谐的三次分配。

这下就明确了:真正的三次分配,是先富人群的高贵行为,是后富人群的福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