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他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代的“礼制”,抨击一切违背“礼制”的东西。

然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再加上水利灌溉、垄耕法等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相比于以往大大地提高。

这样一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体量也不断地变大。对于宗法社会的那套对自己的权力进行制约的“礼制”,诸侯们再也忍受不了。于是,他们纷纷寻求变法,实行编户齐民、郡县制,都想要打造一套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到地方的中央集权式官僚体系。

以往的熟人社会秩序因此被打乱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迁移,开始形成陌生人的社会。这样,过去的那一套宗法封建制,也就不再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了,也就逐渐地瓦解掉了。宗法社会是周代“礼制”存在的基础,连存在的基础都开始瓦解了,“礼制”也就难以恢复了。

因此,孔子“复礼”的尝试,注定是一场失败。(详见文章:孔子“复礼”为什么会失败?弄清楚“礼”是什么,就知道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孔子一生的事业都失败了,为何后世还要尊他为“至圣先师”呢?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1)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要从孔子的“复礼”说起,看看孔子的“复礼”面临什么问题,他又做了什么。看完这些,再看这个问题,你心中就会有一个答案。

面对礼崩乐坏的世界,如何才能“复礼”?

面对春秋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该如何救世呢?孔子很清楚地知道,想要拯救这个乱世,就必须要找到这个乱世的病因。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道无情,老天爷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圣人也一样,对百姓不会好,也不会坏。从宇宙到社会,都是没有人格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没有好恶的世界。

和老子不同,孔子则认为老天爷是通人性、有道德、人格化的。礼,即代表天道(天命)。世间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礼崩乐坏”造成的,根本原因是世人不遵从周礼。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2)

孔子认为,政治的秩序本质是人的秩序,而政治的最高形态就是教育。教育,是让人拥有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和情操陶冶。君子能在自己具体的行为中,随时地遵从周礼,从而树立人事的典范。因此,只要教导世人向往成为君子,世界的秩序也就能恢复了。

因此,孔子为了实现“复礼”的毕生理想,就必须要以教育的形式来教化世人,以文化教养实现对个体人格的整体提升。

教化世人,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途径呢?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你可能不知道,“儒”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那时候的“儒”,其实是对某些职业的一个总的概括。就像“商”,是对所有卖东西的人的概括。

当时的“儒”,主要分为两种:六艺教民的“儒”,以德行教民的“师”。

“儒”,主要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掌握特定专业技术的人员。他们是可以夜观星象、为百姓预报天气、辨别农时的人,也可以是来自社会上各个阶层懂得礼节、仪式的专家,尤其是治丧的礼仪顾问。虽然被贵族们抛弃了朝廷之礼,礼也崩了乐也坏了,但是像婚丧、相见等周礼,却完整地被民间大众保留了下来,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持续地起发挥着作用。

“师”,以德行教民,他们则与官学中的乐师有关。在先秦的典籍中,若单单提到“师”字,往往特指的是乐师。一方面乐师的舞蹈中有祭祀、祈雨等上古的巫觋传统遗迹。另一方面,周代的乐舞教育已经开始人文化,乐教主要是以“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为目标,培养人的协调的德性。然而,这种以艺术教育形式呈现的德育却不面向普通人,它主要的受众是贵族子弟和未来的政府官员。

而咱们的孔老夫子呢,他的身份既是“儒”,也是“师”,后世儒家的基本面貌就是这样被奠定的。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3)

孔子他老人家的一生中,最关切的内容就是礼乐文化。因此,孔子的那些事业,无论是从政、授业、还是删诗作史,他都是以探究礼的内涵、恢复礼的秩序、发扬礼的精神为目的的。而孔子认为这些事业的实现途径,必须通过美育,也就是乐。

既然教育途径找到了,那下一步就是找学生了。这时候,孔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只有贵族子弟和未来的政府官员接受教育,他教育受众十分有限,如何能将“天”引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当中呢?

若想教化世人,必须要扩充“人”的内涵

在春秋早期,只有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因为这本身也是礼的一部分,但是礼是不下庶人的。

然而,周朝当时无论是贵族,还是其他的文化人,他们不是依附于君权,就是被贵族、卿大夫们豢养的门客,通通都是官家人。所以,当时的教育被称为官学。孔子认为,官学教育出的人,既没有独立的身份,又没有自由的灵魂。

随着礼崩乐坏,原有宗法社会的制度逐渐解体。受过官学教育的人也因为打了败仗,或者失去土地,逐渐地流落到平民社会。这样一来,他们反而身份独立了,灵魂也解放了,也就可以凭自己所感所悟,自由地传播思想了。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

“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孔子的这句话,充分的反映了宗法社会架构崩溃,个人的精神世界在意识觉醒后进一步扩大的历史潮流。

周文化中天人关系是孔子的思想中格外注重的传统,因此,他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人”不再是过去那样,专指贵族,而是世间一般意义上的所有人,人的内涵就这样被扩充了。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4)

就这样,孔子将过去的“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民间”,办学的时候,他主张“有教无类”。谁要是想跟他学习,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交适当的学费就行,没有学费拿几个鸡蛋是那个意思就行。因此,孔的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贤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有。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民间办学的人,也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老师。

就在孔子扩充了人的内涵,开始在民间办学以教化世人的时候,又一个难题摆在了孔子的面前:

如何向世人传教?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礼的精神?

孔子的教学目标是,向世人传授礼的精神,以文化教养实现对个体人格的整体提升。但是,以什么样的文化载体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礼的精神呢?

孔子给出的答案是:礼教为体,诗教为用。

春秋时代的贤者们为礼崩乐坏而痛心疾首,但是,相比于形式性的礼乐仪节,他们其实更关心曾作为天人秩序之载体的“礼”,在当下混乱的社会形势中所呈现的实际生命力。

在《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的“礼也”、“非礼也”,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当时的人已经把“礼”作为衡量和规范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基本正义原则。

因此,圣贤们一方面想将古礼的典章仪式完整的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他们挖空心思地渴望将礼的精神、礼的本意提炼出来,再通过某种方式将其作用到现实当中。当时贵族社会的共同语言是《诗》,因此,《诗》就是最能保持礼之精神的文化载体。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5)

《诗》就是我们说的《诗经》,是在民间所口口相传的诗歌。古代社会十分闭塞,信息极其稀缺,因此,诗歌就成为了当时的人们最得力的精神共享手段,它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地方风土人情,是社会中沟通上下、远近的桥梁。

我们都知道,《诗经》包含《风》、《雅》、《颂》三个部分。人们用《风》来沟通民情和王政,通过《雅》来进行讽喻和抒情,通过《颂》来进行一些庄敬典雅的仪式。

因此,在那个时代《诗》就是政治、是宗教、是教育、也是社交,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

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歌诗待宾和赋诗言志是非常流行的交往和表达方式,也是平时贵族的交往礼仪中所必需的手段。因此,《诗》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它是各诸侯国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话语平台,无论邦国外交还是宴飨宾朋,都要用《诗》歌唱,并伴以优美的音乐。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雅·鹿鸣》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6)

如果那个国家的士人、大夫不具备欣赏和灵活运用《诗》的素养,他就无法在往来酬酢的外交场合中合适地发言。说错了话,不仅丢自己的脸,更会让国家跟着蒙羞。换句话说,一个合格的外交官,只有掌握了《诗》的内涵,才可以在樽俎鼓乐之间,得心应手地曲抑强权,展现本国的文化实力。

《诗》还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孔子对儿子孔鲤说过: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

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不学诗,你就不会说话”。孔子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你不学习《诗》的话语和表达方式,你在社交场合中,就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与人说话。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诗》可以教你如何恰当地表达复杂的、微妙的意思。

因此,《诗》不仅是贵族的共同语言,塑造了贵族文化。它还是社交语言,向世人传递了一种恰当、含蓄、得体的表达习惯。

在孔子之前,周代的王官之学就早已有了诗教。但是,其主要内容是教导人如何去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种诗教显得有些功利主义。

孔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诗可以兴”,扩展了《诗》的用途。孔子的“兴”有两层意思:

  • 第一层意思,是作为一种与“比”和“赋”并列的创作方法。东汉大儒郑玄在《周礼注》中曾经指出,“兴者,托事于物”,“兴者,以善物喻善事。”他认为兴与比经常联用,作用都是通过产生一种意象来指喻他事。
  • 第二层意思,是作为欣赏诗时,人产生的一种升腾高越的特殊情感效果,也就是所谓的怡情。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7)

诗歌的兴,是通过情景合一的审美意象,让普通人的情怀也能具有诗人的文采,让士人、君子内心的忧怀可以得到宣释,让这幽微的情愫能够感人益深,久远地流传。这时,我们当下客观的自然世界虽然没有改变,然而精神世界的意蕴却因为“兴”而变得有所不同。人们通过诗教的荡涤,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局限当中跳脱出来,由贫乏的“小我”转而成为“大我”。因为“兴”,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开阔,和包容,也就逐渐摆脱了小人的习气。

因此,孔子诗教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并提升人们的精神思想。通过“诗可以兴”,孔子为诗教注入了审美式教育和新内涵。

孔子做了这么多,但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复礼”,而要想“复礼”,就必须要和政治发生联系。孔子是怎么做的呢?

如何将审美式的教育与政治发生联系呢?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译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德政”,统治者应该崇德尚礼。简单地说,就是用审美式的教育方式,把“礼”的秩序和条理化入到理想的人格修养之中,教导人们成为“君子”。

在《论语》中,“君子”经常是和“小人”一起出现的。其实,在春秋的时候,“君子”和“小人”还不包含现在语境中价值褒贬的意味,他们只是社会等级与分工的分野。

那时候,中上层的贵族与社会的管理者被称为“君子”,而承担具体职事的下层贵族或从事劳动生产的庶人被称为“小人”。概括地说,“君子”是社会的协调组织者,而“小人”是具体的执行者。

然而,孔子将“君子”与“小人”的身份、社会分工方面的意义进行了弱化,进而将“君子”精神意象层面的意义进行了强调。

在孔子眼里,“君子”与“小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他们对“道”的把握: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8)

孔子说:“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君子能够与其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君子却又不必苟同于对方。而小人在对问题的看法上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小人”的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和”,作为人格素养至少有如下两个层次的内涵:

  • “和”,意味着一个人要具有协调各种要素、创造新意义的能力。
  • “和”,也意味着君子要拥有广大的气量和胸襟。

在我们当前的世界中,中国总是声称自己会“和平崛起”,我们说这句话的依据,其实就是两千多年来我们传统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

孔子主张统治者施行德政,又教导世人成为“君子”,然而,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这套理论中却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人们遵循“礼”的内在动因又是什么呢?

春秋时期之所以礼崩乐坏,正是因为人们眼看着那些违背“礼”行事的诸侯,不但没有被天命制裁,反而越来越强大。那人们就想了,到底有没有天命这回事儿,我为啥一定要遵循周礼呢?因此,为了挽救人们对“礼”动摇的心,孔子就必须要为“礼”找到一个内在动因。

礼的内在动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回答,我为什么要做君子?为什么要遵守道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自觉,是人的德行之根本。因此,仁不仅是诸德目之中的一个,还是一个具有统御功能的基础性的道德概念。“仁”是美丑和善恶的最终评判标准和唯一依据:“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为什么是失败者(复礼失败的孔子)(9)

孔子对于现实世界的政治主张是,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统治者施行仁政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要以对待家人的态度爱护子民,用文化和道德来维护秩序,孔子反对滥用战争和刑政。

因此,孔子始终在反复地强调,“仁”是人的心灵秩序,如果人的心灵失去这个秩序,“礼”就找不到内在动因;“仁”也是礼乐的精神内涵,如果丢弃了这个内涵,礼乐也就沦为了没有灵魂的死物。

结语

孔子为“复礼”奔走一生,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宗法社会是“礼制”存在的根基,社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根本不可能再退回到宗法制的小社会。所以,孔子的“复礼”理想终究是一场梦。

然而,孔子“复礼”的梦想实现不了,并不代表他在追梦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毫无意义。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在追梦路上他在民间办学、诗教授礼、为礼寻找内在动因的诸多努力,为他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历史中奠定了地位。

孔子为中华文明找到了人心灵秩序——仁,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为何孔子“复礼”失败了,却仍旧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关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