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王爷抓袁世凯(厚黑夺权升迁袁世凯)
告密有功
袁世凯,生于1859年,河南项城县餐寨人。寮世凯在少年时代,不爱读书。倜傥不羁,昂藏自负,有个叫段靖川的学人,善于知识,说袁世凯不是凡品,定能成大器。袁世凯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的乡试,均名落孙山。袁世凯一气之下,把所作诗文全部付之一炬,并发誓: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镶外,焉能幄根久困笔砚间,有误光阴耶!”
文路不通,袁世凯决定走武路,1881年至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将袁世凯收为幕僚,帮办营务:
这一年袁世凯22岁。
袁世凯在淮军中,替吴长庆训练士兵,领有作为,号令严明,受到吴长庆的赏识。
吴长庆被清政府派往朝鲜,出任提督。调任金州督防后,他的职务由吴兆有接任:吴长庆回国时,向张总兵和吴兆有推荐了袁世凯。
朝鲜国王宫人发生叛乱,吴兆有和张总兵请袁世凯商议办法。袁世凯立主发兵营救国王,吴兆有和张总兵认为应先请示清政府。吴兆有办好公文,派泰安轮船飞递国内。
刚送走公文,国王就派人请求清兵到官中营救,吴、张二人十分犹像,哀世凯认为,若不发兵,不仅国王被废,清兵的退路,也有可能被切断,不如兵分三路,到皇宫中营数国王。吴、张二人勉强同意,袁世凯率中路军、吴提督率左军,张总兵率右军,三路军围攻皇宫,平定了叛乱。
在这次行动中,袁世凯立了功。
不久,袁世凯回到北京,向章握大权的李鸿章分析朝鲜的形势,认为应加强控制朝鲜,否则会被日本侵占。
袁世凯的看法是有道理,李鸿章十分赞赏衰世凯的才华,只是这时李鸿章正执行投降卖国的外交政策,不愿得罪日本人,就叫袁世凯在日本人面前“休露锋芒”。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曾被清政府解甲归田,辛亥革命给了这个奸雄一次最好的机会
不久,李鸿章与日本签约,第一条,清日两国派驻朝鲜的兵,一律撒去:第二条,两国将来若派兵到朝鲜,应互先通知。
吴兆有遵约回国。袁世凯出任中国驻朝鲜使节。留驻汉城,帮助朝鲜训练军队。
这个时期,年轻气盛的衰世凯还不明白李鸿章的卖国政策,心中十分不满。后来,袁世凯掌握大权后,走李鸿章的老路,也搞起了卖国投降活动。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朝鲜国内爆发农民起义。袁世凯立即电请李鸿章派中国军队帮助慎压农民起义。
李鸿章派提督叶志超和总兵聂士成赴朝鲜增援。
日本人也趁机派兵进入朝鲜。
朝鲜的农民起义很快被平息,中国军队撤回,日本军队却继续向朝鲜开进,并添兵加将,分守釜山、仁川的战略要地。
袁世凯致电李鸿章,要他加强战备。预防中、日大规模的战争。
日本不撤兵,违背了中、日协约,清朝中的一些大臣主张与日军开战,袁世凯认为北洋海军可以与日本一战,愿立即回国,决心与日本打仗。
李鸿章尚未复电袁世凯,日本又占了王宫,软禁了国王,宜布朝鲜独立。
李鸿章被迫决定与日本开战,电召袁世凯回国,并派军由陆路出发。日本先发制人,向在朝鲜的清军发起进攻,清军叶志超部失败。
中日开战后,陆军在朝鲜境内激战,海军也在海上与日舰激战。
中国海陆军均失败。
陆军全部撤出朝鲜。
海军失掉兵舰5艘,20年经背的海军,不堪一战。
这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一承认朝鲜为自主国。
二偿日本兵费二亿两。
三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
四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895年,清政府吸取中日战争的数训,筹建新式陆军,在天津小站镇筹设督练处,袁世凯负责练兵事宜,并亲自担任督练官。
小站练兵,对袁世凯一生的升迁是至关重要的,这与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作用有共同之处。小站练兵,使袁世凯掌握新建陆军的权力,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他的学生,纷纷出任政府要员,构成了北洋军阀集团,这一集团的势力很大,控制了中国几十年。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2年,十分卖力,新建陆军果然与旧军不同,在部队素质、战斗力等方面均有大的提高。由于袁世凯练兵有功,晋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
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的建议,进行变法,当时顽固派的势力很强。袁世凯握有军权,成为维新派和守旧顽固派争夺的对象。
1898年9月11日,支持变法的礼部右待郎徐致靖写了《保荐衰世凯折》,奏折说:边患日亟,宜练重兵,衰世凯年力正强,智勇兼备,皇上应深观外患,俯察危局,特予召对,使之独当一面。
光绪帝看了奏折,同意徐致靖的观点,就召袁世凯进京。
袁世凯在变法期间,表现一般,他曾加人过支持变法的“强学会”,并慷慨解囊500元,康有为等均认为袁世凯一定会支持变法。
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称他“办事勤奋,校练认真,著开缺以侍郎侯补,责成专办练兵事务。”
袁世凯见光绪帝破格提拔自己,受宠若惊,他到顾和园向光绪帝谢恩,装出对光绪帝十分忠诚的样子,使光绪帝深信不疑。
谭酮同又在夜晚12点,在袁世凯的密友徐世昌的带领下,到法华古寺会见袁世凯。谭關同对袁世凯说:“公受此破格特恩,必将有以图报,上方有大难,非公莫能数。”又称:“荣某(荣禄)近日献策,将废立弑君,公知之否?”谭關同要袁世凯杀死荣禄,支持变法。
袁世凯老奸巨猾,他说:“等到天津阅兵时,皇上驰入我营,一旦发下号令,则杀荣禄如同杀狗耳。”
袁世凯仔细权衡了变法派与守旧派双方的力量,认为变法派难以成功,为了自己的升迁和前途,袁世凯决定向荣禄告密。荣禄立即报告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谭嗣同等6君子被杀,变法归于失败。
袁世凯因告密有功,1899年,升为山东巡抚。
1901年继李鸿章之后,升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大臣。
袁世凯“跑官”屡次挨李鸿章骂
1907年调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
袁世凯逐渐成为北洋军事政治集团的首领人物。
1909年,袁世凯遇到了一生中的低潮时期。清政府看他势力膨胀,大权在握,野心勃勃,对大清帝业构成威胁,此时慈禧、光绪已死,溥仪即位,当政的摄政王载沣以袁患足疾为借口,将他开缺原籍养病。
一箭双雕
1911年10月16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北洋军前去慎压,但北洋军“只知有宫保(袁世凯的字),不知有朝廷”,因而作战不力。很快南方很多省纷纷独立,清政府无奈之下,再次启用袁世凯,10月23日授他为湖广总督,又命他为饮差大臣,所有赴援的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统归他节制。
袁世凯只草草回电:“足疾难痊,兼日喷嗽,请别简贤能,当此重任。”
这真是要清政府的命,袁世凯不出山,谁也指挥不了北洋军,于是派出几大员劝说,发才出山,不久又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衰世凯再度掌握大权。他巧妙地利用辛亥革命之机,实现了自己夺权的野心。
袁世凯一到任,就令冯国璋猛攻汉口,北洋军武器装备优良,汉口被冯国璋占领,北洋军大肆屠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接着又攻占汉阳,把大炮架在龟山下,炮轰武昌,向革命军施加压力。
武昌首义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云南、贵州相继独立,革命形势高涨。
袁世凯认识到这次革命非同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的气数已尽,他要借革命的力量通清朝皇帝退位,结束大清帝国的命运,同时又借清朝的北洋军队向革命一方施加压力,逼革命政府议和,最终自己从中取利。他的箭即婴射中革命者,又要射中清政府。要实现这个目的,他认为靠冯国璋是不行的,因为冯国璋不理解袁的阴谋,主战不主和,甚至以文天样、史可法自诩。如果让冯留在湖北
前线,他必然继续对革命军发动猛烈攻击,这样会引起革命势力的进一步高涨,那么袁世凯挟敌自重的阴煤就不能实现。这种阴谋又不能明讲,当时清朝延对袁重用,但对他又十分猜疑。如果皇室动用禁卫军,对袁是不利的。需要一个人去北京控制禁卫军,而冯国璋在武汉前线刚立成功,让他去北平控制禁卫军必然不被清廷怀疑。
出于上述考虑,袁世凯将善解人意的段棋瑞与冯国璋对调,段祺瑞南下,冯国璋北上。
段祺瑞很明白意世凯的心意,到湖北前线后,立即下令停止炮击武昌,并通过关系与黄兴的代表谈判,达成协议,其中明确规定:“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袁世凯心中想议和,口中不能讲,他人在北京,如讲议和仍有性命危险,而且要担当背叛清廷的罪名,必然为清朝元老所不容,议和的事也必然不顺利。但是,他已必须明确地把意见传达给段棋瑞等人。
于是段棋瑞的使者廖宇春(议和的联系人)在北京从数世凯长子复克定口中了解到,关于共和之举,意世凯“心中已以为然,特口不能言耳”。
了解了袁世凯的确切意图后,段祺瑞和第一军参费官新云鹏以及廖宇春等研究制定了实现共和的三策:
1、运动亲贵,由清廷自动降旨宜布共和。
2、由各军队联名要求共和。
3、用武力威胁要求宜布共和。
勒云鹏进京见袁世凯,表示第一军愿拥戴衰世凯为大总统。衰世凯口是心非,还假惺惺地说什么“军心怎么一下就变到如此地步?”最后,他表示:你们握有兵权的这样做,我还有什么话说,但要让我有面目与世人相见。也就是说随你们去干,只是不要让我落个纂权之名。
此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表示如袁能倾覆清廷,愿让位于袁。
清廷不宜布实行共和,段棋瑞的第一对策失败。
段棋瑞从湖北发电致清廷王公大臣,要求代奏。4人中袁世凯是在玩弄阴谋,标榜自己清白,其余3人是忠心耿耿的保皇派。段祺瑞联合了46名北洋将领,发出主张共和的电文,通清廷宣布退位。
清廷亲贵一片惊慌,经讨论,决定退位。但仍然在拖延,以观时局变化。
段祺瑞决定实行第三策:武力威胁。
段祺瑞与8名协统以上的将领联名电奏,声称要带兵进京,与王宫大臣剖陈利害。随后,将司令部从潮北孝感北撒至河北保定,作出率兵入京的姿态。
1912年2月11日,隆裕皇太后决定退位,第二天颁布退位诏书,大清帝国覆亡。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复世凯在这次行动中,充分把提了革命党人的特点,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据此,他用议和引诱革命党人。如果袁世凯坚决地用武力镇压革命军,那么必然引起更大的反抗,这对实现他的阴谋不利。
反过来说,如果袁世凯不借助革命者的势力,他也不能推翻清政府。如果他不逼清帝退位,也不能达到议和的目的,同样,他如不借助清政府的军队,对革命者施加压力,革命者也不会同他议和。袁世凯为了实现其政治野心,巧妙地实施了一箭双雕之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