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2)

昨晚罗大佑刷屏了。他 67 岁了,头发白了,抱着吉他唱了《童年》。

很多人在评论区感慨:时间去哪儿了?这是一种时光已逝的感叹。

但今天我想讲另一件,正让我焦灼的事——

时间正在流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时间”已成为我的习惯动作了,写稿盯着电脑右上角计算 deadline ,就连从梦中惊醒,也会习惯性扫一眼时间。

最近热播的韩剧里有一幕,一个男人做到了部长,还被这种焦虑困扰, 50 年了,很不快乐。

“除了呼吸以外,最常做的事就是看手表。一天 24 小时。”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3)

一下击中了我。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总是被时间逼得喘不过气?

不能出错。

点了外卖,会一直紧绷着神经等待,不停确认送到哪了。@过期CD

不能浪费。

玩模拟人生游戏,最多只能忍受建两层楼,走楼梯多费时间啊。@卡卡

不能超龄。

我是 92 年 6 月的,刚好卡在人才引进年龄线上,最后一年了,再进不了,人生的路就少了一条。@灯花

这些时刻像触角一样布满了我们的生活,告诉你,快一点啊,来不及了。

就像罗大佑的一首歌,《没有时间》,

“急着争取赶着妥协没有时间,赶快生产赶快生活没有时间。”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4)

一位同事形容这种感觉:

“焦灼感”。

时刻提醒着你,让你不得安宁。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5)

讨论选题时,一个同事形容这种生活:

“一直被时间赶着走,好像在和时间抢时间。”

我太赞同了。

像一辆疾驰在正断裂的高架桥上的火车,

我们抢速度。

这是前段时间一个让专家不解的数据,四成 00 后看视频要开倍速。

“年轻人到底在赶什么?”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6)

在赶什么呢?

就说我自己,看剧 1.5 倍速打底,最高开到 3 倍速,刷课也开倍速,一天学完一堂课。

生活就是倍速模式,一切都得与之配套。

抢效率。

许知远和人类学教授项飙的对话里有个词我印象很深:即时性。

简直是我身边同龄人的真实写照了。

对时间底线越来越紧。消息半小时不回就是低效。外卖超时五分钟就要崩溃。快递超过三天就觉得不行。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7)

一个朋友做了一年管理层,发现受不了下属说话慢吞吞。

她口头禅变成了“说重点”。没时间听你解释,没时间听心理活动。

快点!快点!上重点!

像绷紧的弹簧,忍受不了一丝一毫的时间浪费。

而且越空闲,这种焦灼越严重。

就像那些必须给自己安排事做,还必须两件事一起做的朋友:

“不能浪费了。”

李雪琴和演员潘斌龙曾在一档节目里聊起工作空档期,八月排完了,九月还没有。

——“赶紧去找啊,得有聊的啊。”

——“排得越多越好。”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8)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如果没有人来填满,我自己把它填满。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9)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0)

习惯性追赶时间,然后呢?

停不下来了。仿佛被时间奴役了。

一刻都不敢喘息。

一位读者毕业 2 年就做了主管,患了焦虑症,去看心理咨询。

给自己分配了周六下午的时间,打车去,600 块聊一小时,到点擦干眼泪,不拖一秒。

“还有工作”。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1)

人生就是一个日程接着一个日程,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

一个朋友和我聊起她过往 27 年的生活,用了一个词,“不允许宕机”。每一格时间里,都嵌入了一个目标。考名校、拿户口、涨薪资。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告诉我,“我的生活里很久没有黄昏了”。

她不关心黄昏,也感知不到时间的变化。加班到凌晨,一头投入黑夜,回家,睡到中午,再投入白天。

如此循环往复。

她说,时间是一块一块挪走的。没有记忆、没有情绪。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2)

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问过自己:

我们真的要如此紧张地对待时间,过如此紧绷的人生吗?

我想起村上春树形容自己,像跑马拉松一样写作。

某种程度上,也是像跑马拉松一样生活。

不是拼命加速,是保持平静、坚定和匀速。

写小说时,靠身体的生物钟,凌晨4点起床,泡咖啡,吃早饭,然后工作。

他给自己设了一个目标,10 页。不是“必须写多少”,而是“就写多少”。

“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 10 页左右打住,

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 10 页。”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3)

其他时间,他跑步,过规律、远离焦躁的生活。

他引用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很多人和时间是竞争关系。

但他形容自己和时间的相处:

和时间做朋友。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4)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5)

所以我对这件事特有感触:

我们该如何和时间相处?

我想和你分享两个老人的故事。

他们一定程度上都见过了“岁月的脸”,和时间交过手。

也有面对时间的从容和智慧。

一个是林青霞,她在 57 岁那年成为作家。

17 岁进娱乐圈拍戏,“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人生步入中老年,她不再匆匆赶路,写书法,画画、写作,听蒋勋讲《红楼梦》。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6)

我最触动的一个细节,说她讲自己深夜写字、画画,乃至忘了时间。

——画几米,画到了天亮,“拿口红涂袜子、用眼影画绿色的部分”。

——写毛笔字,写了七八个小时,睡着了,醒来看到白睡衣沾了墨汁,她很欢喜,“我想我有墨水了”。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7)

另一位让我触动的,是《秋园》的作者杨本芬,一位 80 岁出书的老人。

她从 60 多岁开始写作。在四平米的厨房里,在青菜沥水的声音,灶头炖汤的声音,抽油烟机的噪声里。

用板凳当桌子,孜孜不倦写母亲的一生,写自己和冷漠的丈夫的相处。

她说:“写作让我变得冷静。”

她说:“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8)

我时常想象从她们身上流淌的时间,滴滴答答,不是催人的。

时间在这里,像是凝固了。

我想起《我的解放日志》中那个不停看表的男人。

人生过到 50 岁,他厌倦了这样追赶时间的一生,尝试从滴滴答答时间逝去的声音里分辨出另一种提示,

“忙够了就休息,睡饱了就起床,这样走出自己的步调。”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19)

这也是我最近想解放自己的——

不要追时间了,你追不上的。

尝试做时间的朋友。

写这个题时,我常常在幻想一个场景,有一间书房,里面是一位百岁老人,在静静写作,书写他过往的人生,墙上时钟滴答滴答走过。

他会从滴答滴答声里听出什么呢?

应该是安心吧。

这也是我昨晚看罗大佑演唱会的感受:

时间终究会过去,无论你是否焦灼。

做些具体的事,爱些具体的人,感受生命里那些具体鲜活的时刻,让时间的流逝使你心安。

撰稿:拂晓星 丫丫

实习:Dealo

责编:丫丫 丁丁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杨本芬:80岁开始成为作家,豆瓣评分高达8.9》、谷雨实验室《女人八十,一个作家被“枷住”的一生》

你爱谁多一点(反正我是不干这件事了)(20)

人生这怪物啊,每分钟都在追赶,

我却把它浪费在,这一首歌上。

——《人生浪费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