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十六讲(国学精粹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七十六讲(国学精粹道德经)(1)

1、字面理解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的总汇,是因为它处在百川的下游,百川千万里也会自动流入大海,大海不争而成为百川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所以圣人要想成为人民的领袖,就必须礼贤下士低调处理自己,这样才能纳人善言得到真实的民情。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更超前,就必须站在各种思潮的后面,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汇聚了众家之长的思想一定是最超前的。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所以圣人作为人民的领袖,而人民不觉得有什么的负担;领导人民,而人民不觉得有什么妨害。因此人民会不知疲倦的推崇他。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由于他的领导方式和思想潮流都来自于人民,所以就没有和人民的利益相冲突的地方,当然天下就没有谁和他相争。

2、通俗理解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的总汇,是因为它处在百川的下游。百川千万里也会自动流入大海,是因为百川都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水往低处流,因此,大海不争而成为百川之王。

圣人也应该像江海一样,居下游而纳百川。圣人要想成为人民的领袖,就必须要爱护人民、礼贤下士,“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处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拉近自己和人民的距离,只有融入到人民中去,才能听到真实的民情,才能能纳人善言,掌握实事求是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更超前,不能自己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也不能找一群“高级知识分子”来闭门造车;更不能亲力亲为的什么事都去做,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去亲自实践。要想构思出超前的新思潮,就要汇聚各种思想,进行对比筛选,然后,在集思广益的情况下,形成自己超前的思想。要想得到各种思想就必须站在各种思想的后面,兼收并蓄的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汇聚了众家之长的思想一定是最超前的。

圣人作为人民的领袖,而人民不觉得有什么的负担,是因为圣人的指导思想就来自于人民;圣人领导人民,而人民不觉得有什么妨害,是因为圣人的领导艺术最贴近人民。由于圣人制定的任何政策,都来源于最基层的人民生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所以,人民会不知疲倦的拥护他、推崇他。由于他的领导方式和思想潮流都来自于人民,所以就没有和人民的利益相冲突的地方,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因此,天下就没有谁和他相争。

3、海纳百川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项羽气量太小,是个鲁莽武夫,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

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史记.陈丞相列传》上关于“盗嫂受金”的原文是: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

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官渡之战为了制造舆论,大造声势,袁绍命主簿陈琳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散发到各州郡去。在檄文中,袁绍一方面以大官僚地主的首领自居,对其讨伐董卓的“壮举”大吹大擂,另一方面则以铺张扬厉的笔墨,历数曹操“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放志专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败法乱纪,坐召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怨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等种种“罪行”,最后总结说:“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檄文还攻击了曹操的父、祖,说曹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人”,说曹嵩“乞匄携养,因臧买位,舆金辇宝,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曹操则是“赘阉遗丑”,是不光彩的宦官后代。总之,政治攻击,人身污辱,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把个曹操说得一无是处。

不久,袁绍兵败,陈琳落到曹操手里,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捐弃前嫌,委以重任。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因曹操不计前嫌,雍容大度,能容反对过自己的人,也使得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相投,以身许国,虽死不辞。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军从袁绍军营里清理出一箱曹操手下向袁绍通风报信的书信,毋庸置疑这些通风报信的人,就是曹操的叛徒,是他的敌人。曹操力排众议,将这些信看也没有看一眼统统付之一炬了。曹操烧掉了手下叛变的前科劣迹,却实实在在地烧出了一批忠臣良将,打下了日后横行于天下的根基。那些投敌叛变的人,就是自己的敌人,曹操能够包容敌人,从而使他们弃暗投明,死心塌地的为他打江山。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曹操的胸怀,一点也不过分。“唯才是举”的用人哲学,就是曹操提出的,曹操能够创造历史,与曹操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4、博采众家之长

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更超前,不能自己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也不能亲力亲为的什么事都去做,更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去亲自实践。要想构思出超前的新思潮,就要汇聚各种思想,进行对比筛选,然后,在集思广益的情况下,形成自己超前的思想。要想得到各种思想就必须站在各种思想的后面,兼收并蓄的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汇聚了众家之长的思想一定是最超前的。

鬼谷子给出了具体做法,鬼谷子说:“一说长目,二说飞耳,三说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右主恭。”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低调谦恭,那么别人就非常愿意与你交流,别人就会把心里所想的事情告诉你。如果我们能够博采众家之长,把天下人都看得很明白的事情,变成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就没有看不透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广开言路,收集天下人的说法,加以整理吸收,那么我们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集思广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天下人都思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没有想不透彻的事情了。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上的谦恭美德,那么千里之外的事情,隐蔽细微的事情,都可以知道,这样天下的奸邪小人不得不悄悄的把自己的坏主张收敛起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谦恭的原因。鬼谷子的主张与老子的:“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异曲同工的。

5、不争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字面上看有些矛盾,既然不争,怎么天下人都争不过他呢?这里的不争不是一种消极、沉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与世无争,而是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的不争。一个领导,如果他作出的决定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有谁还会反对他呢?如果他的指导思想来自于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有谁还会与他争夺呢?这才是老子“不争”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堪称“不争”的典范。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有一个为臣两代的吕端。他能够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是宋太宗多手体察吕端处事为人以后给他的最高评价。

吕端在朝很少说话,从不与人“争”。每逢“大事”吕端也总是最后一个发言,态度非常平和,而语言非常简练,却能够切中要害,难道这是简单的智慧吗?“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可不是一般的褒奖。吕端在小事面前“装傻”,让人觉得他“无能”。那是因为小事无关大局,其他人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去“争”;“无能”就代表低调,低调就是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就可以得到众多人的真实想法,这就为“大事不糊涂”奠定了基础。所以,每逢大事到来,群臣七嘴八舌意见无法统一的时候,皇帝也没有了主心骨,此时的吕端总能够为皇帝拿主意,他的发言基本上都代表了皇帝的意见。他总是能够把握住“大事”,用最简单的语言控制“大局”。

太宗的身体有病,就安排了后事,立真宗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宋朝天下,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甚至演变成一场宫廷斗争。  朝中有个内侍叫王继恩,他嫉妒太子过人,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密谋另立太子,以便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继承皇位。

  太宗驾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廷。吕端被召到朝廷以后,皇后对他说,现在皇上不在世了,按说立太子就是为了让他继承皇位,这也是合乎情理,顺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听罢皇后的话,就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皇后听了吕端的话,让太子到福宁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宁是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接着真宗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侫,一一做了处置,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这就是吕端“不争”的大智慧。“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宋太宗对吕端最高境界大智慧的褒奖。

周召共和

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这些资源本是共享,专利的结果,人们不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精神满足,弄得是怨声载道。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找来卫巫,要他们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被卫巫报告的人,周厉王就把他们杀掉。于是,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就什么都明白了(道路以目),然后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没有了,十分满意。兴冲冲告诉召公:“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胡说了!)召公听了“弭谤”的经过,大惊曰:“是障之也!”(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怕周厉王不明白,他进一步解释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堵住民众的嘴巴,其结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川水还要严重。河川被堵就会决口泛滥,即便有再多的人抢险救灾,也肯定会伤害很多人啊,对于国民的议论难道不是如此吗?正因为如此,治水的人便要排除淤塞,使其畅通,统治人民的人便要引导民众,让他们广泛的发表议论。)进一步的,召公展开了他的“共和”理念:“执政者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要让文武百官献上来自民间的民谣歌曲,讽刺文章;让乐师演奏民风民俗的音乐;让智囊们进献可以借鉴的历史来警诫自己。这样百姓的意思就可以间接的表达给执政者,执政者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再做出符合民心,顺应历史的正确决策,不是和治理山川的意思一样吗?让人们开口发表议论,国事的好坏便由此反映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去实行,不好的就加以防范。这就是执政者的财富、衣食能够不断增加的道理。人们心里考虑的事情总是要从嘴里说出来,思考成熟以后就要四下去说,怎么能够堵得住呢?”召公委婉而严肃的预言:“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如果不让民众说话,那么没有几个人帮助你也是明显得很了!)厉王不去理他,召公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家,要召公交出太子。召公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其后,起义的国人推举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持朝政,直至公元前827年,厉王之子宣王即位而止,历时14年,史称“周召共和”又称“共和行政”。

点评

召公所说的:“执政者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要让文武百官献上来自民间的民谣歌曲,讽刺文章;让乐师演奏民风民俗的音乐;让智囊们进献可以借鉴的历史来警诫自己。这样百姓的意思就可以间接的表达给执政者,执政者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再做出符合民心,顺应历史的正确决策,不是和治理山川的意思一样吗?让人们开口发表议论,国事的好坏便由此反映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去实行,不好的就加以防范。这就是执政者的财富、衣食能够不断增加的道理。人们心里考虑的事情总是要从嘴里说出来,思考成熟以后就要四下去说,怎么能够堵得住呢?”与老子所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异曲同工的。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国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点评

当周王室推翻商朝时(可能约在公元前1025年,而不是传统的公元前1122年),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采用这种分封天下的统治方法,如果出现明君贤相的话,能够像老子所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国家是可以产生凝聚力的,是可以大治的,就是因为西周出了诸如: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周公、召公这样的明君贤相,才使得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最长的一个朝代。

但是,如果出现昏君佞臣,国家就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当昏庸的周幽王即位以来,奸臣当道,西周的灭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加剧了它灭亡的速度。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因为,此时诸侯早已积蓄好了独立、争霸的力量,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诱发变化的导火索而已。只要天子失信,诸侯独立、争霸的时机就到来了。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就拉开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统一的序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