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

说到贞洁观,这个名词大家都不陌生,也很清楚它意味着什么。贞洁观自古就有,最远可以追溯到周朝,而生活在古代的女子,或多或少都还会受到贞洁观念的束缚。

历史上,受贞洁观影响深刻、最为凄惨的当属宋明两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宋明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理学的兴起而导致的,这其中也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有关。但无论如何,中国古代妇女被压迫的程度越来越高是不可否认的。如今,在一些地方,还是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用贞洁观指责女性,可见贞洁观影响之深。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1)

下面我就谈一谈,架设在中国妇女身上的枷锁——贞洁观,以及贞洁观在历朝历代的表现形式。


说起贞洁观,可能大家都会想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但这种严重禁锢妇女的枷锁其实并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虽然最远可以追溯到周朝,但那时并没有那么恐怖残忍,而自宋朝开始,准确的说是理学的兴起后,妇女所受到的迫害才日益加深。

有一次,我在读《鸡肋编》,看到“近时婚丧礼文亡阙”一文,这篇文章篇幅很短,但吸引到了我的注意。其中吸引到我的地方,有古时婚礼习俗和丧礼习俗,但最最吸引我注意的还是那句:

“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观。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適者坐于榻前。其观者若称叹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而不以为非也”。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2)

其中,“再適者”可以理解为再嫁的女子,也就是说,在此时,女子再嫁也还是允许的,但是其所受待遇跟初嫁的女子还是有所区别,处子可以坐在榻上,而再嫁的女子则只能坐在榻前,而从整句话也能看出,女子地位还是比较低的。

汉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而反观宋之前的朝代,女子二嫁乃至三嫁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人会过多批评什么。在汉朝,汉武帝刘彻的母亲孝景皇后王娡在嫁给汉景帝刘启之前就嫁过人了,而且还生下一女。而王娡的母亲臧儿嫁给王娡之父后,也改嫁过,还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田蚡田宰相。而汉朝皇室公主就更多改嫁的了,譬如王娡所生的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卫子夫所生的卫长公主,汉宣帝刘询的敬武公主,都曾二嫁甚至是三嫁,虽说她们都是皇室出身,但由此也可见汉代时并不太注重贞洁观。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3)

此外,在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被迫休离回家后,便有其他男子上门提亲,只不过是她自己不愿嫁,最后“举身赴清池”。可见,当时的社会并不看低嫁过人的女子,仍然愿意将其娶回家。不过,汉代时,大儒董仲舒开始提倡“三纲五常”,还出现了两本对后代女性影响深远的书,一是刘向的《列女传》,一是班昭的《女诫》,这都表达了“男尊女卑”以及希望女子守贞洁的观念,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风俗习惯。

隋唐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隋唐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唐朝保有“胡人”血统以及风俗,对于女性并没有太多的约束,甚至比汉代还要自由。唐高宗就立了自己父亲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为妃为后,唐玄宗抢自己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立为贵妃,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乱伦的事情,而在当时就这么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4)

武则天剧照

而且,唐朝的女子地位也比前朝后世要高,武则天自立为女王,在她之后,女子的地位又再提高了不少,反倒不是那么强调“男尊女卑”了。况且,武则天本人还有男宠面首,她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有男宠侍奉。自然,贞洁观这一概念在唐朝也是淡薄的,毕竟当时皇室是“胡人”出身,作风还是相对比较开放的。

宋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 北宋、南北宋过渡时期

女性贞洁观,在宋朝时有了大转变,但在宋前期,还不是特别的明显。比如范仲淹,他母亲也曾改嫁,而他本人在苏州创义庄,也规定了女子改嫁可以得到二十贯钱做嫁妆,和男子娶妻一样,可见范仲淹并不太重视女性贞洁观念,甚至他的儿子早死,他还将其寡媳嫁给自己门弟子王陶。

此外还有王安石,王安石之子王雱精神失常,每天和他的妻子庞氏吵架争斗,王安石觉得庞氏无罪,想替她离异,又怕她名声受损,所以王安石决定替她挑选佳婿让她再嫁。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5)

连身为宰相的王安石都能主张替儿媳找夫婿改嫁,没有女子必须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观念,可见宋前期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女子在此时还是比较自由的。在宋神宗时,法律还允许妇女在丈夫出外长期得不到消息时改嫁,还允许寡妇招进后夫,称为“接脚夫”。北宋社会不以妇女改嫁为耻,也不会从伦理道德上对其非议,还很同情妇女。

  • 南宋时期

然而等到程朱理学兴起时,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大家都熟悉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就出自程颐之口。他认为:娶孀妇为妻,是娶“失节者”,自己也不免“失节”。朱熹还进一步发展纲常礼教,把“夫为妻纲”抬高到“三纲”第一位,而且继续提倡妇女守寡,反对改嫁,这也是今人提起程朱理学都给予批判的一点原因,是他们给妇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束缚和悲惨。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6)

在《夷坚志》里,记载了多则故事,故事鼓吹妇女改嫁后会得到报应,娶改嫁的妇女的男子,也会得到报应,这虽然是迷信的,但还是侧面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们的观念。不过,据《鸡肋编》中《近时婚丧礼文亡阙》一文论述,婚礼习俗讲到的“再適者坐于榻前”,而庄绰是北宋末南宋初年间人,因此得出:此时妇女再嫁还是允许的。这也可以看出,宋朝对于女性贞洁观虽然有所强化,但还不是最为严重的,毕竟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再到质变的,而后面的朝代则使得守贞洁这个观念更加强化。

明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明代更加崇尚儒学,对理学也更加推崇,“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相夫教子、守节这些观念更加的强化,并且还更加的官方化。明太祖朱元璋就尤其强调男女有别,禁止男女混杂,以免败坏风俗。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有“三寸金莲”裹小脚也是在这时期强调的,还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这几点有男尊女卑的原因在:为了迎合男性审美以及让妻子更好的相夫教子。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7)

而且,这个时期更加提倡守节,皇帝们会下令修《女诫》,皇后等后妃也会自己编撰女教书,像《内训》等等,这无疑使得守贞洁的观念变得官方化。由于皇帝皇后作出了表率,故而上行下效,士大夫们也开始编撰女教书,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无一不强调贞洁的重要性,规范女性行为。据统计,“贞洁烈女”、“节妇”等在明朝是很多的,而且政府还会给立贞节牌坊,给予表彰。

清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到了清代,由于是满族统治国家,所以对女性贞洁观比之明朝要稍微宽松些,虽然也会鼓励妇女守节,将颁发旌表(注解①)所要求的年份也有所降低,但不会禁止寡妇再嫁,还禁止寡妇殉葬。

注解①:1、表彰。后多指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表彰。2、指官府颁赐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额。

古代贞洁观念(套在古代妇女身上的枷锁)(8)

而且,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因此他们的女子是不缠足的(清初,出于统治需要,清政府反对和禁止民间女子缠足,但收效甚微,后来依然是出于统治需要,清政府不再反对,禁止缠足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清朝是禁止满族女性缠足的,因此清朝的皇室女子比之前朝,要活得稍微轻松一点。

等到清末,朝廷开始开设新学堂,并允许女子上学,甚至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像淑妃,还可以和溥仪离婚且再嫁,可见一些女子已经不再受贞洁观的束缚了。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贞洁观这个束缚女性人身和精神自由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变得“深入人心”的,虽然我参考的材料不多,但对于古代妇女受贞洁观的束缚问题,仅从中也可窥得一斑。

其实,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古代史,有半部是妇女的受难史。

因此,由衷的庆幸:我们生活在开明的现代,尽管女性在某些情况还是会受到歧视,但与古代相比,我们敢于奋起斗争,为男女平等而战,妇女受贞洁观的影响也在渐渐变淡,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所谓“以史为鉴”,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