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历史冷知识大全(关于5G的冷知识科普)
如果说2019是5G 元年,那么2020就是5G集中爆发的一年。今年,5G手机的出货量迅速增加,占比也在不断提高。如今,哪怕是买一部千元机,5G也基本是标配功能。
当然,对很多小伙伴来说,5G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实际体验的经验也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像3G、4G一样,5G也在逐渐普及,未来也会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生活中的主流移动网络。最近,联通还和联想合作,实现了全球首款5G PC商用,5G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对5G不熟悉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下面我们提供了5个很多人关心的5G冷知识,不妨一起来了解下。
1、体验5G网络一定要用5G卡吗?用5G网要5G手机,自然也一定要5G 卡和5G套餐?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正确。实际上,只要你有5G手机、能连上5G信号,就能直接体验到5G网络了,即使你用的是4G卡和4G套餐。
首先,早在5G刚开始商用的时候,运营商们就明确表示,使用5G网络不用换手机SIM卡。现有的手机卡,完全可以兼容5G手机和5G 网络,4G套餐也可以直接升级5G套餐。
其次,现有的4G套餐,也能让大家体验到5G的乐趣。按照联通官方的说法,4G用户在接入5G 网络时,能体验到最高300Mbps的下行速率。虽然这个速率没达到5G速率的上限,但相比4G网络也快不少了。
2、单模5G是假5G?
之前很多人讨论的NSA和SA,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核心网,前者依然是4G,后者则升级为5G。相对来说,SA的确更有优势,在功耗、网络延迟等方面的表现都更为优秀。
不过,相比NSA,SA组网成本更高,5G建设初期也都是以NSA为主,它同样能让人体验到5G网络的速率优势。另外,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绝大部分5G新机都支持双模5G,不管现在还是未来的5G需求,都能够被满足。作为普通消费者,在购机时其实不用太care这个问题,被少数手机厂商的营销手段带着走。
3、5G会影响人体健康?
当然不会,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年初关于5G传播新冠的谣言,国外甚至还发生了烧毁5G 基站的荒诞新闻。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唐雄燕就专门解答过这个问题。
首先,5G辐射和4G处于同一水平。我国对基站入网有严格的要求,辐射标准达不到,5G基站是无法入网的。而且,5G速率更快,依靠的是更高的频谱、更先进的传输技术和更多的基站,并不会导致基站辐射达到危害人身健康的程度。
至于5G会改变心脏节律、基因表达甚至致癌等说法,就更是假得不能再假的谣言了。
4、网络切片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相比4G,5G的三大核心优势为网速更快、延迟更低和容量更大。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不同应用场景对这些优势的依赖侧重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利用5G网络观看8K超清视频,最核心的条件是网速,对延迟要求相对就没那么高;而像远程医疗、无人驾驶这些应用,短时间里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可能没有那么大,但对延迟很敏感,要求指令快速达到并执行。
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5G网络的不同核心优势进行"切片",分成各个不同的部分,例如高网速片给高清视频用户,极低延迟片给网络游戏等用户,让5G各项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能提高网络分配效率、节约资源。
5、未来5G手机有可能不插卡吗?
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智能穿戴设备都没有配备实体SIM卡槽,但它们依然能独立接打电话、上网。这主要是通过虚拟SIM技术实现的,设备内部集成了SIM芯片,然后由运营商来空中发卡、完成鉴权。
在推进虚拟SIM卡技术上,联通在三大运营商中应该是最积极的。早在2017年,Apple Watch 3蜂窝版发售时,联通就是国内第一家提供支持的运营商。联通率先在国内进行一卡双终端的试点,手机和穿戴设备可以共享一个号码和套餐资源。现在,很多可穿戴设备都可以独立开通联通虚拟号卡,即不办理实体卡也能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理论上来说,未来5G手机也是可以不插卡上5G网的。只是,这还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厂商等进行进一步的协调合作。
相比4G,5G是大的通信技术升级,它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作为普通用户,我们能体验到更快的网速、更好的网游体验以及更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生活。就国内而言,运营商的5G建设速度也相当快。拿联通的基站地图来说,5G刚开放体验时,小雷所在的广州的5G基站还是单独几个点,但现在在市区已经实现了大范围的覆盖,可用性相当不错了。
另外,5G作用的不仅是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它对企业、传统行业也能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比如之前联通助力建设的"长渔一号"海洋牧场,就是以5G技术为依托,实现了传统养殖业的数字化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5G未来将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