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施蛊是真的吗(苗族巫蛊之术全方位揭秘)
苗族的巫蛊之术有着奇幻的神秘色彩,令人好奇又着迷,其名声之大,相信大家皆有所耳闻,但巫蛊之术的原理到底是什么恐怕鲜有几人能够说得清,小编就为大家一解心中之惑,揭开巫蛊之术的神秘面。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 " 草鬼 ",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 " 草鬼婆 "。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又分为青苗族和黑苗族,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 " 驱毒 " 了。
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学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所以苗族 " 谈蛊色变 ",若是在苗族地区以盅婆名称骂人,会惹出很大纠纷,在婚姻择偶上更是十分忌讳有
之人。
鉴于蛊术陋俗对苗族社会的严重危害,许多苗族学者感到对蛊的迷信到了非铲除不可的地步,大声疾呼,呼吁移风易俗,革除陋俗。随着苗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蛊术迷信在苗族地区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 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所以,蛊是由许多虫搅在一起造成的。本草纲目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
有毒的蛊多在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养成,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蜣蜋蛊、马蝗蛊、金蚕蛊、草蛊和挑生蛊等。放蛊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时候,把蛊放入食物,吃了以后,就会染上蛊毒,染了蛊毒的人会染患一种慢性的病痛。以现代观点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由许多原虫的毒引发出来的怪病。
在众多的蛊中最传奇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情蛊。苗族特有的情蛊又名情花蛊,是苗族女孩子特有的,用 " 心血 " 加 " 蛊 " 练成,每日以心血喂养,十年得一情蛊,此情蛊可下在饭菜中,也可下在服饰上,苗族女孩子都以此情蛊下在自己的情郎身上。"
情蛊是蛊中最毒的蛊,中蛊之人一想到自己心爱的人,蛊就会啃噬他的心,让他心痛。只有见到心爱之人,疼痛才会停止。每月情蛊都会发作一次,那种感觉是撕心裂肺的。中了情蛊的人如果不吃解药的话在情蛊发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忍受不住痛苦,自杀求解脱。
相传女子会在爱人的身上下蛊 -- 美其名曰为情蛊。一但男方再与第二个女人有性行为,就会爆毙而死,当然那女子也不会独活。 " 情蛊 " 只有下蛊的女方可解,但即使 " 情蛊 " 解除,下蛊者也不可以再有第二个男人了,不然也会爆毙而死。
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学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所以苗族 " 谈蛊色变 ",若是在苗族地区以盅婆名称骂人,会惹出很大纠纷,在婚姻择偶上更是十分忌讳有
之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在生活中有用的知识,蛊毒的辨认与预防之法:
预防中蛊之法:1
凡房屋整洁,无灰尘珠网的,是藏蛊之家,切勿与之往来。
2
凡食茶、水、菜、饭等物之先,须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动的,是在施毒,急须向主人问道: " 食内,莫非有毒吗?" 一经问破,可免受毒。
3
携同大蒜头出行,每饭,先食大蒜头,有蛊必吐,不吐则死,主人怕受连累,当然不敢下蛊。
4
大荸荠,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 ( 以二钱为度 ) ,纵入蛊家,也可免害。
5
蛊之由饭酒中毒的,分外难治,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
解除毒蛊的方法
最普通的,是用雄黄、蒜子、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使之泻去恶毒。金蚕,最畏头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蚝猪箭的刺猬,故刺猬是专治金蚕蛊的特殊药品。其他如蜈蚣、蚯蚓,每每也可以治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关于蛊术的知识,全方位剖析蛊术,各位看过之后有没有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呢?其实神秘又玄幻的巫蛊之术也不过是古时人们科学知识匮乏盲目迷信的产物而已。但巫蛊之术对人们的影响极大,对作奸犯科的人有相当的震慑作用,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巫蛊之术镇住了人们心中的毒虫,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现代,蛊术成为了文学、影视作品中很好的创作题材,围绕此题材诞生了很多爱恨情仇恩怨纠葛的故事。
本图文转自美食武定
玩转云南——外省人到云南旅游的掌上宝,云南人生活的百科全书。生活在云南,每10个人就有7个关注,订阅我们,了解更多资讯,或关注《玩转云南》wanzhuanyunna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