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至潭柘寺(春到潭柘寺)
坐了一个半小时地铁,又坐了一个半小时汽车。汽车沿着京西大山跑得路越来越窄,人与车越来越少,终于从繁华的都市来到了大山里的古刹——潭柘寺。
之所以对潭柘寺有如此的兴趣,是因了朱自清与郁达夫的文章。
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潭柘寺戒坛寺》知道深山有大美,欣赏不容易。
他在文中说:这一段路可够瞧的。象是河床,怎么也挑不出没有石子的地方,脚底下老是绊来绊去的,教人心烦。又没有树木,甚至于没有一根草。这一带原是煤窑,拉煤的 大车往来不绝,尘土里饱和着煤屑,变成黯淡的深灰色,教人看了透不出气来。走一点钟光景,自己觉得已经有点办不了,怕没有走到便筋疲力尽;幸而山上下来一 条驴,如获至宝似地雇下,骑上去。这一天东风特别大。平常骑驴就不稳,风一大真是祸不单行。山上东西都有路,很窄,下面是斜坡;本来从西边走,驴夫看风势太猛,将驴拉上东路。就这么着,有一回还几乎让风将驴吹倒;若走西边,没有准儿会驴我同归哪……驴背上照例该有些诗意,但是我,下有驴子,上有帽子眼镜,都要照管;又有迎风下泪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当其时真恨不得生出第三只手来才好。
朱先生领着二十个学生一路走来是何等的不易。走到潭柘寺天色已晚,在寺院中住了一晚,冻醒几回,但他看到了满院的美景,看他如何描写竹子:进去过一道角门,门旁突然亭亭地矗立着两竿粗竹子,在墙上紧紧地挨着;要用批文章的成语,这两竿竹子足称得起“天外飞来之笔”。
当年读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时,看到这样的句子: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潭柘寺的钟声在我的心中响了几十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循着这曼妙的钟声我走近了潭柘寺。
时间改变了记忆,潭柘寺并不遥远。朱先生笔下满是煤屑的路早已变成了平坦的油漆路,两车道的油漆路蜿蜒着起伏着进入了大山。过了潭柘寺镇,又走了几公里,进入了大山的腹地。只见路旁的饭馆密布,饭馆的门前都有人招揽生意,他们打着手势让车进入院子停下用餐。下了车,吃了饭,看到一家饭馆前有一老妪把一堆杨树在花期结束落在地上的东西收拾起来,然后细细地择着。我一打听,才知道它叫杨树狗,是精美的食物,可焯了蘸酱吃,可炒着吃——我的家乡也有杨树狗,真不知道杨树还有如此妙用。
沿着山路向山上走去,山上一片片粉色、一片片白色使灰黑色泛着微绿的山坡变得生动而妩媚。又走了一段坡路,一抬头看到了绿树掩映中的红墙。
深山藏古寺,潭柘寺在这里,在半山腰上的山坳里。
墙外先看见竹子,这就是朱先生当年看到的竹子吧。又密,又粗,已经很绿了。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这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的古刹已经有了17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久远的历史中,有众多的帝王与名人来寺院进香。其中有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
金大定年间,皇太子完颜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颜雍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当时的住持僧重玉禅师为此特写下了《从显宗幸潭柘》一诗,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镌刻成碑,立于寺中,现此碑犹存,镶嵌在金刚延寿塔后边地阶的崖壁上。
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替其父赎罪,到潭柘寺出家。后终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观音殿内 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现今妙严公主“拜砖”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是潭柘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明初重臣姚广孝助朱棣夺取了皇位,功成身退,辞官不做,到潭柘寺隐居修行,每日里与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无初德始禅师探讨佛理。期间,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过他。据说当年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就是姚广孝,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其在潭柘寺隐居修行时的住所少师静室,至今犹存遗址。
这个山坳窝风向阳,极有风水,是一个金盘托月的地方,极像一把坐椅。古刹背倚高山,面前空阔。庙门前有一条小河,常常被人忽略。其实,这条河还挺深,两边长着水草。从山上欢快而来的溪水在涓涓的流淌,停下来静静的听,还能听到潺潺的水声。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潭柘寺周围有9个小小的山峰,据说,当年佛祖看中这里就是因为这九座山峰,寓意“九珠环抱”。九座山峰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幸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从此潭柘寺就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据说,现在寺院正门匾额上的“敕建岫云禅寺”六个字为康熙皇帝手书。潭柘寺这个名称的由来非常的简单和直接,因为寺后的山上有龙潭,而周围又有很多柘树。
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僧众三万余人,房舍999间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潭柘寺的布局和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有人说,明朝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 进入庙门,只见香烟缭绕,香客没有灵隐寺多,香火没有雍和宫旺,但善男信女们也非常多,香火也非常繁盛。香客们或施礼或跪拜或合掌默念,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中国寺庙里的佛基本上是一致的,大殿的设计也别无二致。金装的如来仪表端庄,以悲悯之心面对芸芸众生。不像日本的寺庙,里边所供之神佛常常出人意料,如大黑天、天照大神等等。
袅袅的香烟弥漫在四周,愈发浓烈。
殿宇巍峨,庭院清幽。寺内有许多古树和名花,它们仿佛也沾千年古寺的灵气,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显得灵秀而葱茏。
有“帝王树”,视为佛门圣树。其树直干探天,粗可数围,相传为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树枝叶茂盛,历经千年风雨,风采依旧。这帝王树其实是被称为活化石的两棵银杏树。挺拔伟岸,体现着皇家的威势与尊严。
传说,当一个帝王去世时,帝王树就会有一支树杈折断;当一个帝王继位后,帝王树上又会长出新的枝条,所以人们把这棵大树称为“帝王树”。
有玉兰树,满树繁花,幽香四溢,与周边山上的桃花、杏花遥相呼应。
有“金镶玉竹”,竿竿翠竹,绿中有黄,幽幽静静。只可惜数十竿翠竹被人刻上名字,伤痕累累。
1700多年的古刹,早已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禅意,已经成为潭柘寺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令人敬畏。不论什么样的人,不管有什么样的遭遇,内心或躁动或忧伤,在这里都会有所触动,归于平静,那是佛祖对芸芸众生心灵的抚慰,这种奇妙的体验是潭柘寺给人带来的最丰厚的馈赠。
离开寺院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一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