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湘昆对京东大鼓的主要贡献(一代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昆的童年及学徒)
一、苦难童年
著名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昆,1927年出生在宝坻县方家庄乡何庄子村。
他小的时候,宝坻是个灾情不断的地方。由于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董家一共有17口人,只有5亩薄地。起初,他家靠着捡柴、捕鱼接济着还能够勉强度日,后来是越来越艰难,有时连糠菜都吃不上,只能去捋树叶子充饥。
二、进津学徒
他12岁那年,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爷爷就带着他来到天津找地方当学徒。因为他年纪太小,个子又矮,没有店铺愿意接收。后来找到一个开印刷局掌柜的,他的老家也是宝坻的,说了许多好话,才算凑合着收下来了。
学徒期间,他什么活都得干,看孩子、做饭,斟茶倒水不算,挨打受骂也是常事。那时,他唯一的乐趣是借光听听话匣子里播放的大鼓书。
三、自学鼓书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为了宣传奴化政治,强迫每个铺面都必须购买话匣子,43块钱一个。
老板娘是个京东大鼓迷,自从有了这个话匣子,她天天收听刘文彬的京东大鼓。刘文彬平时在电台演唱大书《施公案》、《刘公案》等,星期天唱小段。董湘昆一边干活一边跟着听,时间长了,就掌握了鼓书的基本调式。
可是在家里,他一次也没敢学唱过,因为小学徒的在家里没地位,一唱就得挨打。
四、出师听书
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也正好出师了,可以自己耍手艺挣钱了。但工钱很少,一个月也只够一双千层底儿鞋钱。
毕竟学徒出师了,时间上也充裕了,所以他在过年过节时候,经常去“三不管”、鸟市等地去听唱。这些地方有很多艺人“撂地摊”卖唱,他除去听大鼓之外,也爱听一些相声、坠子之后等的曲艺节目。这些业余爱好,为他后来从事业余演出打下了基础。
五、加入工会
新中国成立后,进城干部在工人中间组织工会,十五六家铺子为一个单位。
这时董湘昆偷偷地参加了工会,他白天在店里干活,晚上在庙里参加工会召开的会议,主要是研究工会活动内容。
开始时主要是帮助工人争取民主权利,如争取8小时工作制、争取上夜校参加扫盲班的权利、不许打骂工人等。
老板和掌柜对工会活动很反感,知道谁参加了工会,马上就解雇。因此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地下活动。后来人民政府惩办了三个打骂工人的资本家,老板也认识了工会的力量,工会组织才渐渐地公开活动。
六、文工团员
后来国家成立了基层工会,工会的活动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多了,有了说唱、相声等文艺组织。他参加了唱歌、相声表演。抗美援朝时,基层工会还组织他们参加了慰问演出。
他曾表演过一个贯口相声《向群众学习》,内容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革命经历。
1952年,他参加了基层工会文工团,演出过京剧清唱、河南坠子、大鼓书等节目。
1953年参加了曲剧《新事新办》的演出,在市调演中获奖。
以后,基层工会又推荐他参加了市里办的业余艺校导演班,学习戏剧导演和表演艺术。这个班不脱产,每周上一次课,他一直坚持到结业。
从1953年起,他年年参加区、市的文艺调演、汇演。开始时,除了京东大鼓外,他还表演过相声和其他节目,后来就只唱京东大鼓了。
七、接触刘师
1953年,他参加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业余广播曲艺组,并且第一次在电台录制京东大鼓书,录制的第一个节目是《农民代表游苏联》、《马拉收割机》。
节目播出后,京东大鼓泰斗刘文彬先生听到了,感到风格很熟悉,就到电台打听。经过电台同志的介绍,刘先生与董湘昆见了面,谈得很投机。
有一次,董湘昆在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刘老先生的儿子刘少彬找到他,主动要求为他伴奏。
有了这个机缘,以后他就经常到刘先生家拜访。开始老人对他挺客气,后来看他学习的非常勤奋,而且是实心实意地求教,就针对他演唱中的不足,从吐字、发音以及板眼、节奏等方面具体地给予指点。刘文彬先生说:“京东要有乡土味,尾音要圆,演唱中要求嘴皮子带劲,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刘先生的点拨,对他在演唱技巧方面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八、名列山门
1954年春天,天津市开展文艺汇演,他演唱的京东大鼓《木盆》荣获一等奖。
市里把30多元的奖金汇到了文化宫艺术科,科长拿钱找到他,建议他借此机会正式拜师,其实这也正是埋藏在他心中许久的愿望。
于是他征得刘先生的批准,由文化宫的同志作陪,把刘文彬先生请到南市一家饭庄举行了拜师礼。
这样他就正式成为刘先生的弟子了。
借此机会,请大家欣赏由董湘昆先生演唱的两段由主席诗词谱写的京东大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长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