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微生物的秘密(你就不会了解你自己)
《我包罗万象》可谓是微生物科普领域的神作,了解微生物以及我们自己的首选之作,哪怕我是学微生物的,我依然为书中的远见卓识与内容广博所折服,在微生物的视野里,我们完全可以了解更多。
封面,五彩斑斓的黑
好的科普书往往会给予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全新视角,这种思路打开之后,往往还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看的科普书不算太多,这并不是因为作为理工科学生,对这些东西没有兴趣,更多的是因为学过,就需要更加硬核的东西才能感到刺激,学到新知,看到爽,那些受众定位在纯外行,并且做得花里胡哨,侧重于对科普的科普,甚至连博物学都未必算得上的猎奇与浅薄之作,大致看下内容简介就知道是些什么货色,也就不想看了。
真的,能看完之后感到爽或者感到有共鸣的科普书真的是挺稀罕的。
这本书算一个。
我们与微生物颇有缘分,之前上学的时候就学过一个生物叫古菌,当时并没有展开细讲古菌到底是什么,而《我包罗万象》开篇就展示了可能是生物界最璀璨的一个瞬间:一个古菌吞噬了一个细菌,细菌变成了线粒体,古菌提供了新细胞的基本架构,而诞生的新细胞是什么呢?
真核细胞
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植物,就是动物,就是这个地球上最多姿多彩的那部分。我们的整个进化史,我们的进化之卷,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绘就的,在真核生命诞生的时刻起,进化的笔就是在微生物已经画好的背景上开始创作的。
这导致了什么呢?
简直太多了!
微生物影响我们的偏好,实验表明,当小鼠之间交换了肠道微生物,小鼠的性格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人类肠道微生物分泌的物质,可以影响我们的喜怒哀乐(注意,这里是影响),如果把我们的肠道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培养皿,我们吃的每一点东西其实都是喂养这个培养皿中微生物的培养基,那么,我们对于某些食物的偏好,到底是因为我们自己偏好,还是因为我们肚子里的这些小生命偏好呢?
这其实是一个疑问了。
微生物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上面那个有点恶心的比喻并不是夸张,我们的肠道内就是充满了微生物,这是一种共生关系,我们需要他们来帮助我们消化,大便干重量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微生物,但是该有微生物的地方得有,没有微生物的地方就是得弄成无菌的。这完全是我们免疫系统的功劳,我们的肠道中有黏液以及免疫细胞来负责防范微生物的侵袭,但是我们都知道的,免疫系统需要经过刺激,才能认识那些细胞是需要攻击的,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微生物就成为了免疫系统的“陪练”,微生物是不能消失的,如果这部分陪练消失了,这个系统如何才能壮大呢?同样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这个陪练,我们的母乳中多了一种物质:人乳低聚糖。这是为婴儿的培养皿中加入的特供培养基,目的就是吸引婴儿双歧杆菌,使之成为培养皿中的优势菌种,进而分泌一种短链脂肪酸来促进婴儿的肠道发育,另外就是做免疫系统的“陪练”。
母乳喂养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同样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微生物这个陪练不够多,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发生什么?
很简单的一个答案:过敏。
如果我们摄入了太多的精制食品,“培养基”过度单调,又会发生什么?
在进化的过程中,顺产会让新生儿沾染大量的微生物,如果我们跳过这个过程(剖腹产),又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们摄入了太多抗生素,直接改变了“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组合,又会发生什么?
这些答案我们都可以想到,而如果仅仅罗列这些科研进展,可能我也不会给这本书这么好的评价。
当这些内容被放在进化的视角去看的时候,我在反思我之前所理解的进化,是不是出了什么偏差。
著名的《人类简史》提出了所谓“生理进化”和“文明进化”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可能不是他提出来的,但确实是他普及的,这个理论也是对的,毕竟人类文明,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些年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肉体固然进化得慢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进化啊,手机现在不就快成了我们的器官了么?
但是进化这事,真的只是我们一个个体的事情么?
看看微生物的作用,看看微生物被干扰之后的产生的影响,进化真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么?
书中有个日本人的例子,人体是消化不了海苔的(对,也可以称之为紫菜,反正是一个东西),但是日本人可以,他们常年吃海苔,然后“培养皿”中的一个细菌与海洋中可以消化海苔的微生物发生了基因交换,进而自己也可以消化海苔了,然后这种微生物代代传承,哪怕是没有吃过一口海苔的新生儿甚至肠胃中也有这种细菌。
在表象看来,一场进化就此发生,但是人体本身的基因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只是我们体内的微生物。
那么,我到底是我自己吗?
还是如同这本书名语焉不详的作品一样《我包罗万象》呢?
万象之美,恐怕只有翻开这本书才能体会,在这个万象面前,曾经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那些小菌菌,只是这万象中的一角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