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普通话最接近的词(那些普通话中的粤语词)
大家平常在外面吃饭时经常可能会说买单,或者在超市购物结账时都是到收银台结账,那为什么叫买单或者收银台呢?“买单”一词其实是“埋单”的谐音,粤语的“埋”字,有几个含义,之一,有聚合、结算之意,如“埋口”(伤口愈合)、“埋堆”(志趣相投者常相聚一起)等等。到茶楼餐厅,吃完饭开单结账,便是“埋单”。这些年,南风北渐,一些粤语词汇成了各地民众习语,作为外地人,辨音会意,“埋单”谐音而成“买单”,倒也直观简捷。这个事情也算是地区间商业、文化交流中的趣事一桩吧。 当然,有些不了解广州话的字义和广州的民俗文化,把“埋单”误作“买单”,也是不足为奇。
至于“收银台”的一词,没有具体的出处来源,但我的理解是粤语中很多人把钱称为“银纸",收钱喊“收银纸”,所以珠三角的超市干脆就写“收银台”,然后慢慢就流传开了。普通话应该称“收款台”,那么两个词一比就觉得收银比收款要好听好说很多,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粤语词能够大量进入普通话,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机,深圳、珠海是经济特区,又毗邻港澳,“率先”发展经济,使以香港和广州为中心的粤语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内地的人民为了学习粤港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模式,为了在广东工作,或者只是为了打工谋生,而学习粤语。因为很多时候粤语常常成为招工的必要条件之一。粤语的向心力在当时无疑是诸多方言中最大的。
第二是文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初,南中国大门从深圳一打开,香港吹过来的“西风”首先从深圳、广州登陆,然后再逐步影响内地。率先打进来的是粤语电视剧、粤语歌曲等。这些东西对于从文化大革命的“文化饥渴”中熬过来的人们,无疑是甘甜的饮料。那时候,《霍元甲》、《陈真》等电视连续剧家家户户每晚都守候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题歌,听都听会了。再加上香港歌星对内地的影响,使粤语歌曲成为了年轻人所喜听乐唱的歌曲。
下面是很多词的解释,大家可以一笑而过
【基佬】由于在粤语里,同性恋的英文gay和广东话的基同音,所以香港人用“基佬”代表“同志”。因此广东年轻人在说普通话时直接用这个词,加上网络的发达,所以很快流行。
【犀利】这个词脍炙人口,表意十分微妙,犀利哥更是红遍全国。
在粤语方言中有“厉害”的意思粤语区使用频率非常高,在广东话里被引申为厉害,高明。是由衷的赞叹。其实犀利是古汉语,但粤语一直沿用,所以带回了普通话。
【的士】来源于香港,意思为出租车。可能你觉得普通话的士也很像英文,但是粤语里的“的士”读音跟taxi基本一样。 同理,“打的”也是粤语舶来词,后来才有了“打车”。
【炒鱿鱼】 以前,到广东或香港做工的外地人,雇主多以包食宿的。这些离乡别井的打工仔,身上只能带着轻便的包袱,顶多带一张绵被。那时候的店铺,多是屋前是营业的铺面,伙记住在店后的房间或阁楼。当员工被老板开除时,他便需收拾包袱离开,这动作便叫做“执包袱”或“炒鱿鱼”。原来,广东菜有一名为“炒鱿鱼”,即炒鱿鱼片,当鱿鱼片熟透时,便会自动卷成一圈的,正好像被开除的员工,在将自己的被铺(席或棉被)卷起一束时的摸样,被解雇又叫做“炒鱿鱼”。
【炒股】解放前叫做“股票买卖”。香港人嫌其不够刺激,形象,说股票买卖就应该像炒菜一样,炒来炒去,那才过瘾。炒炘了(炒热了)高兴,炒燶了(炒焦、炒糊了)倒霉。
【派对】粤语舶来英语“party”,普通话再舶来粤语。
【啤酒】英文是beer,为什么不叫“比酒”?因为在粤语里面,啤和beer简直读起来一样,普通话其实舶来了粤语的啤酒,很多人不知道吧?
【写字楼】这也是粤语舶来词?是的,以前叫办公楼,香港叫写字楼。
【包二奶}以前封建时代有钱家的男人都娶三妻四妾的,头房的也就是大的佣人们就叫大奶奶,而第二房的妾就叫做二奶奶,以此类推。9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的改革,吸引了大批港台人士来内地投资,人有钱向来都风流。跟在他们当地相比,在大陆金屋藏娇所需要的花费和承担的责任要小很多,于是就出现了好多商人在内地养一个小老婆的情形,广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包二奶"。
其他的例如 打表、 大巴、会所、廉租、报料、搞定、巴士、的士、生猛、煲电话粥、绯闻、八卦、三级片、卧底、走光、早茶、波鞋、曲奇、啫喱、沟女、大排挡、发廊、收银台、家私城、钟点工、出钟、吧台、便利店、水货、靓女、色狼、马仔、蛇头、分分钟、大跌眼镜、一头雾水、有无搞错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