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的重要应用(4G网络应用还能旺3年)
第938期4G网络应用还能旺3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4g的重要应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4g的重要应用
第938期
4G网络应用还能旺3年
文 | 贾征 责编 | 王晔
封面创意 | 王晔 策划 | 刘克丽 校对 | 郭云珍
2G以及3G退网并非一个新话题,只是近期很多用户反映老款儿童手表和老人手机不能使用才引起察觉。目前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已经明确2G/3G退网,中国移动虽保留2G清退3G,但也明确停止新增2G物联终端用户。如果说2G退网已经无可避免,4G成通信起点,还能旺3年。
2G用了30年
至90年代2G兴起以来,至今已经用了近30年,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网络,1993年9月19日,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在浙江省嘉兴市开通,2G网络迄今已经在中国运营了整整27年之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今的4G网络也才刚刚达到如入中天的巅峰状态,谈淘汰还为时尚早,4G将接替2G网络成为移动通讯网络的3G至2008年使用以来,至今也只用了12年,照2G寿命推算应该还有10年以上,4G的成熟使用不过5年左右,目前5G刚刚兴起,到成熟使用也该有5年以上,这5年用户使用什么呢?肯定是4G呀。所以说,4G至少还能用三年,是一个保守的期限。
2G退网遮遮掩掩
在4G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2G网络更像是一种“公益”的存在。2G网络虽然已经进化至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但仍以语音通话和短信为主。而在如今4G时代,微信取代电话和短信,VoLTE数字语音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极低利用率让2G网络成为赔钱买卖。
虽然2G网络存在感越来越低,但贸然施行2G退网无疑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首先部分4G网络覆盖不好的地方信号会更加雪上加霜;其次大量老旧的通讯终端会变成废铁,用户被迫需要升级换代;甚至一些极端情况下用户无法拨通110、120、119等紧急电话。
这就像免费的国道不让你走,强迫你上高速一个道理。2G网络速度慢是不争事实,但是其出色的覆盖率是4G乃至5G网络所不能及的。除非4G网络的资费、覆盖率以及信号强度能达到甚至超越2G网络,否则2G网络仍旧有继续存在的意义。
4G网络刚刚上位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8月末,三大运营商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5.98亿,其中4G用户数为12.9亿户,同比增长2.6%。有意思的是,就在5G网络已经落地商用的今天,4G网络连续数月保持稳定增长,显然2G退网正在形成影响。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目前4G用户普及率已经高达80%以上,但不能忽视仍有将近20%的用户停留在2G为主的低速网络,15.98亿的20%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客观讲2G退网4G普及提升了社会网络连接的下限,但无可避免的将牺牲一些用户的切身利益。
4G是国道5G是高速
站在2020年的下半年,想要买一部5G手机是很简单的事情,据悉目前最便宜的5G手机已经跌破千元,但是要不要换成5G套餐则是一个很令人纠结的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并非消费不起,而是5G套餐真的有必要吗?难道4G的网速不够用吗?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目前各方面数据表明5G手机和5G用户正在高速增长,但是如果您细心观察身边的实际情况却发现真正用5G网络的人并不多。而透过今天2G悄然退网4G稳步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4G或许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现在谈5G仍旧有点远。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4G将接替2G网络成为最基础的移动网络服务,它不仅可以满足最基本的数字语音和信息服务,而且大部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服务都可以通过4G网络来得以实现。还是那个比喻,4G是国道,5G是高速,颇为贴切。
4G和5G应并存
同样是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欧洲工业圆桌会议(ERI)指出,超过一半的欧盟成员国尚未提供商用5G,而我们5G手机都已杀到千元以下。据工信部最新数据,目前全国已开通5G基站超50万个,累计终端连接数超1亿。
5G的未来在物联网、云或者自动驾驶这些应用,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发微信刷抖音其实4G足以。因此如果从需求角度出发,“国道”和“高速”长期同时存在才是理性的发展策略,不过当前我国主推Sub-6GHz频段5G网络,它覆盖广且可通过4G网络升级实现。
所以未来4G网络或许将以两种形态存在,独立的4G网络或5G套餐中的某个速率档位。其实这两种形态本质上并无太多差别,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同一棵树上(骨干网)结出的两个不同的果实。只是考虑到4G超过80%的普及率,至少3年内仍是绝对主流。
结束语
发展了近30年的2G才刚退网,所以就别再纠结4G还是5G的事儿了。只是现阶段5G应用需求已经远远滞后于5G网络的发展,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