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步相当于消耗几碗饭(走步行)
生活中,可以表示走路、向前进的字有很多,比如走、行、跑,还有现在大家很爱用的“冲”。跑啊冲啊,一听就是速度很快的那种,那你有没有想过——“走”、“步”、“行”,听起来都不紧不慢的,它们有没有速度上的区别呢?
汉字中,有不少与运动相关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盘一盘。
01
进士登科的快乐
写《游子吟》的唐代诗人孟郊,诗风清冷凄苦,被大文豪苏东坡点评为“郊寒岛瘦”(顺带吐槽了风格相近的诗人贾岛)。不过,孟郊还是有欢快的诗的:
“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他46岁考上进士时“放飞自我”之作。在此之前,孟郊两次落榜,所以考中后格外开心。唐朝考进士很难,全国每届也就录取几十人,50岁当上进士都算年轻的。所以46岁考中,确实值得开心一下哈。
“进”的本义是前行,甲骨文这么写:
上部是展翅飞鸟(隹),下部为向前的脚丫(止)。到了金文中,又加上了表示走路的“彳”,小篆则将“彳”与“止”合为“辵”(chuò),隶定之后,辵字简化为“辶”,俗称“走之底”。
金文“进”字
进士之称,最早出自《礼记》,说的是周朝由特定官员考评推荐人才,被举荐者称为进士。后来隋朝开设科举,又从古书里翻出了这个称呼,设“进士科”,唐朝继续沿用。
考中进士称为“登科”。相传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的家庭教育特别好,五个儿子全中进士,留下“五子登科”的美名,还被编进了《三字经》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登字指由低到高的运动,有学者分析,这个意思是从甲骨文字形而来,上部为双足,下部的“豆”是上车所踩的石墩之类,表现踏石登车的动作。明清古民居大门前,常有一对阶梯状或立方体的“上马石”,就是登马登车用的。
02
快快走,慢慢行
孟郊的诗造了两个成语,一是“春风得意”,二是“走马观花”。从“马蹄疾”就能看出,“走马”的“走”,可不是指缓速步行,而是快速奔跑。
走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摆臂奔跑的样子,金文又加了一只脚,强化其义。
“走”的甲骨文,感觉能当田径项目的logo
汉末的辞书《释名》说得详细:“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步字指缓步慢行,“步”加快则为“趋”,“趋”再加快就是“走”——跑起来了。孟子给梁惠王讲道理,曾说“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败兵肯定是奔跑逃命,而不是从容散步。
“步”表示缓步慢行,甲骨文是一前一后两只脚丫子,令人想起在海滩悠闲散步留下的足迹。
慢慢地走路,除了可以用“步”字表示,还可以称为“行”。行字《说文》解释从彳、从亍,今天也用彳亍(chì chù)一词表示小步慢走。不过许慎的拆字法并不准确,行字在甲骨文中是个整体,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本义为道路,行走的意思是由路引申出来的。
“行”的甲骨文
比“走”更快的跑法,是“奔”,金文写法是跑步人形下面画了三只脚——跑得太快,脚丫子都有残影了。
金文的“奔”
金文的“逸”
“逸”也有快跑之义,也可引申为逃跑,在甲骨文里,常指逃跑的奴隶。出土甲骨上多见“逸刍不其得”之类记载,刍指割草,这句是在卜问:割草时逃跑的奴隶,能否抓得回来?
逐字的甲骨文,是猎人的脚步(止)追赶着野猪(豕),有卜辞“往逐豕,获”,就是问追捕野猪是否能成功。
逐这个字很神奇,甲骨文写法很多变,还可以写成在追多头野猪,甚至是追兔子、鹿之类的。
都是“逐”
不过大概还是野猪最常见吧,所以后来以“逐”的字形,流传了下来。
03
名字里的学问
“前”“后”二字,表示运动方向。“前”的本字是“歬”,“歬”加立刀旁“刂”,就是“前”的早期字形,本义是用刀整齐切断。后来,“前”被假借,用来表示运动方向。为了区别,又假借“翦”来表切断。而“翦”本义是整齐的新羽,这么借用总觉得别扭,于是后来又造出“剪”来表示切断,把“翦”还了回去,继续指羽毛。
文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常常这样借来借去,能给人整晕。
“前”的甲骨文写法
下部是舟船,脚在船上,不用走路也可前进
与前相对的是“后(後)”。有学者认为,上部“幺”是一束丝,表示脚被绳子绊住了,所以落在后头。有时也会加上彳,增强行动之义,正是繁体“後”字的源头。注意,前后的后与皇后的后本非同一个字,简化后才合并。所以“皇后”的繁体不能写成“皇後”。
“后”的甲骨文写法
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有“更胜”之义,取含义相反的“退”为字,是为了合乎中庸之道。这在古人取字中是一种常见做法。
“韩退之”这个名字,还启发过民国学者陈寅恪。他给清华大学国文系出过一道入学考题,要求给“孙行者”三字写出下联。
关于这道题有许多传闻,其一是说,有考生以“祖冲之”为对,既能对仗,又是幼儿蹒跚学步、祖父疾奔保护的温馨场景。但事实上,陈寅恪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学者胡适的字):胡与孙连起来是“猢狲”,暗暗调侃了胡适一把。其次,“适”意为“去往”,与“行”平仄相对、含义协调。从偏旁来看,一个行字旁,一个走之底,天生绝配。
周树人先生最常用的笔名“鲁迅”。当年传记作家许寿裳曾特地向鲁迅本人问过笔名含义,对方回答:“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你是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说是“临时命名”,含义却也颇深。“迅”为快速、敏捷之义,取此为名,其实也展露了与“迁”相似的奋飞之志。
周树人先生初次使用“鲁迅”之名,是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后来这成了他最知名的笔名。
来源:博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