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每日一练2022年9月7日(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单选题

1.说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正确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阐明课程目标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等内容属于说课中的( )

A.说学法

B.说教材

C.说程序

D.说反思

2.班集体成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手段,此时它处于班集体发展的( )

A.初始阶段

B.形成阶段

C.规范阶段

D.成熟阶段

3.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4.教师在运用惩罚的方法管理学生时,应该注意( )

A.惩罚可以经常使用

B.任何时候都可以应用奖励代替惩罚

C.惩罚应该在错误行为后立即做出

D.惩罚应当在错误行为发生一段时间之后再做出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空间性

二、材料分析题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应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A班班主任决定将音体美等非考试科目停掉,将平时的活动时间改为自习背诵时间,考试科目的任课老师也积极配合,对考试知识点和教材应考内容进行了几次集中性的讲解,并在课后安排大量的练习作业。但期末考试过后,A班的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却有部分学生产生了逃课、厌学等行为或负面情绪。

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参与度和互动感,B班班主任决定引入知识竞赛的教学方式。一段时间过后,确实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更加主动、回答问题更加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更加活跃,还有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更让他欣慰的是,一些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和放学回家后,仍旧和同伴、父母进行知识竞赛,以此巩固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然而,班主任还发现一些学生为了竞赛名次恶性竞争,甚至有学生在竞赛中用手机作弊、偷藏资料,这让B班班主任大为不满。

(1)结合案例,从教育功能的类型角度,分析A班和B班的教学现象。

(2)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如何减少教育对个体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资格每日一练2022年9月7日(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1)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B【解析】说教材,就是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对教材的删、补、增);正确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阐明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

2.D【解析】在班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3.C【解析】性格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4.C【解析】惩罚运用时应注意:(1)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2)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3)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4)惩罚的运用应该积极,即在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给予惩罚。惩罚紧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的行为之间建立联结。

5.D【解析】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D项不属于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

(1)教育功能有不同的分类。按作用的方向,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例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A班班主任的做法并没有使A班的成绩明显提升,却有部分学生产生了逃课、厌学等行为或负面情绪。这体现了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B班班主任的做法一方面使得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更加主动、回答问题更加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更加活跃,还有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体现了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了竞赛名次恶性竞争,甚至有学生在竞赛中用手机作弊、偷藏资料,这些体现了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

(2)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看作是具体的、能动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的人格,满足他们的需要,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言以蔽之,“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度等,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如教师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民主、压制学生的主体自由等。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

(考生可结合自身经验适当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