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玄奘(玄奘在真实历史上的)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447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玄奘在真实历史上的)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447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下)

今天我们来聊聊玄奘在真实历史上的“取经路”。

《西游记》中唐僧在路上遇到的困难可以总结为“男妖要吃肉,女妖要结亲”,路上只要出现人,很可能就是妖怪变的。

其实,玄奘在西行路上遇到的人,反倒是支持他走完全全程的重要力量。比如,途径凉州,也就是今天甘肃武威的时候,凉州都督听说有人要出国,坚决要求玄奘按照朝廷规定返回去。后来唐僧在当地开坛讲学,名声大噪,凉州都督便改变态度,默许他离开。

凉州有位僧人,觉得玄奘一个人出远门人生地不熟,就让弟子悄悄把玄奘送到下一站瓜州,也就是今天甘肃酒泉。在瓜州,他得知前途非常凶险,就在他纠结要不要走的时候,听说当地官员下发通告,要把偷渡的僧人抓回去。反正回去也要受罚,玄奘心一横,买了一匹好马,雇了一位叫“石磐陀”的胡人随从迅速上路了。

这位“石磐陀”是中亚粟特人,他来自石国,“石头”的“石”,长相高鼻深目,毛发茂密,负责牵马探路,以及玄奘的安保工作,帮了玄奘不少忙。你可能猜到了,这就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曾多次赌气返回花果山,好在最后都回来了。这位石磐陀也在中途离开玄奘,但他却没有回来。因为,虽然石磐陀是中亚人,但在汉地生活久了,实在不愿意跟着玄奘冒险。

《西游记》里有个场景,你可能还有印象。唐僧出行前,唐太宗与他依依惜别,结为兄弟,并送他通关文牒,相当于开了介绍信。但实际情况是唐太宗夺权后忙着稳定政局,哪有闲工夫跟和尚结拜。

不过,玄奘在西行路上还真遇到一位贵人,他是高昌国国王麴文泰。高昌就是今天的吐鲁番,在玄奘时代,高昌是个独立的小政权。麴文泰满怀诚意地招待玄奘,还请他多跟当地僧人讨论交流。玄奘盛情难却,那就待几天吧,正好歇歇脚。十多天过去了,玄奘打算要走了,结果国王竟然不让他走。这是为什么?

麴文泰刚继位没几年,很希望高僧玄奘留下来协助他统治。玄奘当然不会接受,于是开始绝食。国王眼看着这位东土大唐来的高僧,日渐衰弱,动了恻隐之心,便同意他离开。并约定,玄奘从印度回来后,要在高昌住上三年,开坛讲学。

玄奘启程前,麴文泰与他结拜为兄弟。麴文泰不知道玄奘需要多久才能回来,就给他准备了二十年往返的路费,还有二十四国国书以便过关。他把玄奘送到城西后,又骑着马陪玄奘走了几十里。可以想象,玄奘心里多么感激。所以,玄奘一直没有忘记两人的约定。只可惜世事难料,当玄奘十多年后回来的时候,麴文泰已经不在人世,高昌国也灭亡了。

我们接着赶路。有了麴文泰的支持,玄奘接下来的路似乎轻松了。但这所谓的轻松,只体现在通关的时候。这倒不只是因为麴文泰写了国书,而是因为玄奘选择的路线是古老的丝绸之路。千百年来,无数商人、使节在这条道路上来来往往,沿途民众早已习以为常。玄奘也借这个机会,有时停留讲学,有时四处考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但有个困难,麴文泰没法帮忙解决,这就是艰苦的自然环境。前往印度,大多数时候是在荒郊野外,甚至要翻山越岭,其中帕米尔高原最危险。这个高原不一样,它是天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高大山脉交汇后形成的山结。所以,这里不仅高寒,而且地形崎岖多变。原本,高昌国王给玄奘配备了一支队伍,但一次次翻山越岭造成随从不断掉队,最终只有少数几个人赶到印度。计算一下,玄奘从长安出发,赶到印度次大陆,大概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印度北部的戒日王朝。戒日王朝的那烂陀寺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重镇。现在,玄奘终于能读到最原汁原味的梵文经典了。看起来,玄奘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前面我们说过,玄奘的目标并不是某个地方、某位大师,而是不断探索未知的知识世界,找到一套完美的理论。

戒日王朝的版图只占印度北部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南亚还有大大小小各种政权,这些地方主要流行其他宗教。但玄奘倒是从不拒绝任何新鲜的思想。于是,他兜兜转转,把整个印度半岛逛了一圈。

当时的印度非常动乱,玄奘能到处跑而安然无恙,得益于戒日王的帮忙。为什么戒日王会支持玄奘呢?

其实,无论是隋文帝、唐高祖,还是高昌王、戒日王,他们都很清楚,宗教不仅能笼络百姓,而且还能对外拓展政权影响力。而玄奘的出色,深深打动了戒日王。

玄奘在戒日王朝的都城曲女城举办“无遮大会”,也就是佛教界的辩论大会。参会人各式各样,不仅有佛教教派,还有婆罗门教的学者参加。玄奘单挑各位高僧、学者,竟然无人能敌。这就好比一位外国留学生,竟然把这个国家相关领域的所有教授、专家给干趴下了。

戒日王看到这个场面,怎么能不心动呢?他邀请玄奘在印度各地宣说佛法,借此统一佛教。玄奘正好借这个机会,在异教遍布的印度遍访各宗各派学者,或者是在高僧出生地“打卡”。直到他45岁的时候,离开故国17年的玄奘才启程返回唐朝。

玄奘为后人留下什么?

最被我们熟知的有两件事,一是他带回了大量佛经,并把他人生最后的时间用在翻译经文这件事上。他用十七年时间共翻译了七十五部经文,共一千三百多卷,在中国佛教领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另外,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宗教派别“法相宗”,又叫“唯识宗”,这个派别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于佛教经典,重视对佛教教义的研究。这也是难度最大、最艰深的派别,毕竟一般人很难有玄奘那样精深的学识。

其实,玄奘有一件事情更值得被重视,这就是玄奘西行的经历。

玄奘回国后,请求唐太宗允许他到少林寺翻译经文。少林寺在今天河南,玄奘之所以要远离都城,是为了更好地翻译经文,免得被“粉丝”打扰。而且,少林寺距离玄奘父母的坟墓相对较近,小的时候,父亲让他背诵《孝经》的事情,他一直记得。只不过,唐太宗没有答应,因为玄奘是顶级高僧,把百姓的精神偶像留在自己身边显然更安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唐太宗是位有世界眼光的千古一帝,所以,他要玄奘把域外风土人情、各国君王动向都讲给他听。皇帝的命令当然不好违抗,所以玄奘勉强答应了。后来玄奘的这些经历,经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不过,玄奘西行经历的价值可不只是满足唐太宗的个人好奇,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然有重大影响。这部作品就像是一座桥,把中亚、南亚的今天和过去的连接起来。

《大唐西域记》是少有的记录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史的学者离不开它,考古学家的挖掘也要拿这本书做参考。19世纪欧洲人在阿富汗发现的巴米扬大佛,在印度德干高原发现的阿旃陀石窟,这些旅行家的身上必然带着一本《大唐西域记》。

玄奘是公元664年去世的,如果按照作者采纳的玄奘生于600年这个说法,玄奘享年64岁。

玄奘是一位高僧,但他更是一位行者。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捷径使人迷路”。而玄奘在学佛的道路上,从没有选择捷径。他时常迂回折返,用自己的双脚去确认、用双眼去观察世界的深度。找到值得捕捉的目标后,他便锁定不放,集中精力一沉到底,过后再重新浮上来。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玄奘与丝绸之路》裴鹏程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