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

201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李鸿章卖国还用质疑吗》的文章。

文中不仅有力的驳斥了许多网友的“洗白套路”,进一步坐实李鸿章“卖国贼”身份的作用,还净化了当时“备受地摊文影响”的历史爱好者们的思想,影响颇为巨大。

然而,直到今天,依旧有不少人会把李鸿章列为“有争议”的人物,甚至说他是力挽狂澜的“国之栋梁”。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1)

李鸿章自1862年率领淮军赴沪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后出任江苏巡抚。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要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不仅统率着大清的陆军和海军、负责渤海湾的防务,还掌握着清政府的外交和外贸等权力;

同时,他又举办了许多近代企事业,成为洋务派的核心人物,最终达到他仕途的巅峰,在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的同时,也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青睐。因此,当我们谈论近代史的时候,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李鸿章的。

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一个极为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以他多年来大权在握,涉足多个领域时所做出的成绩”为参考。

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一直是朝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但他长期以来对侵略者的妥协退让以致误国,却并非“偶然性的失误”,而是“不断犯错”,且“不知悔改”。

例如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认定“新疆不可能从外国侵略势力霸占下收复,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结果后来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打了李鸿章的脸。

而这种“对列强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深蒂固的“投降主义”思想。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2)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与外国侵略武装携手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亲自体验到了西方武器的先进,这让他紧随其师曾国藩投身于洋务运动之中。

但对李鸿章来说,搞“洋务”不是把“洋大人”赶出国门,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是“谋求和平”。

这一点,他曾在多份奏章中反复强调,称当前筹晌、练兵、制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和局”。

这种“投降主义”作风在中法战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战争开始前,他一边说法国海陆军武器比我们更为先进,操演熟练,“远非我军所能及”,还说就算当时打赢了,也未必能一直赢,一处守住了,未必每一处都能守住

你听听这都是人话吗?更可气的是,李鸿章的观点在朝中并不受欢迎,大部分官员还是认为“可以一战”的。这样看来,此贼的言行就更加可恶了。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3)

1883年4月,当法军北进的步伐越来越快的时候,李鸿章根本没心思“抗敌”,只想一心“求和”。

当时,朝廷命他前往广州处理中法之事宜,并命他调淮军增援,李鸿章却说“这样做明显是向法军挑衅,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这一年年末,法军正式向清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朝廷本想调滇、桂、粤三省兵力进行反攻,李鸿章又以“担心这样打只会白白损伤精锐,不如在原地驻守”为由进行阻拦,结果导致法军长驱直入。

可即便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一再抗旨不遵,导致清军陷入不利,可最终清军还是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一战奠定胜局。

而在战争结束后,李鸿章再次跳了出来,恶心了一把清廷: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清廷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这一屈辱条约,致使越南被法国吞并,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人尽皆知的“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在此战中的表现,相比之前不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变本加厉。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4)

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又一次摆出一副“千万别打,打了中国必败”的脸色,在满朝文武中大肆散布“失败主义”的空气,不断强调要“避战求和”,同时想尽一切办法拉拢西方列强进行干涉。

可在当时,日本想要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是人尽皆知的,根本不会因为你李鸿章喊几声“饶命”就放过你。

结果,在李鸿章的软磨硬泡下,清军贻误战机,直到大战将至,才开始匆忙“排兵布阵”。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遭日联合舰队截击,清军只能仓皇应战。

就在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李鸿章却采取了“保船制敌”的消极策略,直接放弃了制海权,使日舰得以横行无忌,配合陆军成功登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结果北洋舰队被困于威海,在日军海陆两军的夹击下全军覆没,日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5)

到了1895年谈判的时候,他先是在前往日本前,向朝廷暗示了“日本这次要价必然会狮子大开口”,让朝廷有个心理准备;之后在面对伊藤博文的时候,他更是极力谄媚。

自己在去年的时候已经非常努力的劝朝廷不要“开战”了,可今天说什么也晚了。随后又说“生番(指野蛮人)杀害日商,跟我没关系,希望日方千万不要生气,引起两国更大的矛盾”(但实际是日本率先挑衅)。

李鸿章作为一国之代表,如此颠倒黑白,是非不分,靠非议本国政府来取悦侵略者,实在是令人唾弃。

一年后,李鸿章受邀到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但这场加冕典礼,实际上是俄国人为清廷设下的一个“圈套”。俄国表面上以“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为理由,想跟中国签订“密约”。

实际上,他们是想以“非武力”的形式侵占清帝国的领土。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6)

在谈判过程中,俄国成功利用了李鸿章“贪财”的特点,许诺赠予他三百万卢布,最终使密约按俄方要求顺利签字。而在《中俄密约》达成的第二天,俄财政金融方面的负责人在沙皇的批准下,拨出三百万卢布设立“李鸿章基金”,并决定分三批付给李鸿章。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7)

收了俄国钱的李鸿章回国之后,立刻催促清政府与俄华道胜银行签订了合同,把中东铁路的修筑权、经营权以及沿线采矿权等卖给了沙俄。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8)

1897年12月,沙俄乘德国占领胶洲湾之际,悍然出兵强占旅顺、大连,并提出租借要求。与此同时,他们又拨款一百五十万卢布,用其中的一百万分别贿赂总理衙门的李鸿章与张荫桓。结果两人“欣然接受”,李鸿章更是表示“竭力相助”。

关于李鸿章与俄国人的这层“特殊关系”,1898年12月《北华日报》的社论是这样描述的:李鸿章是巴甫洛夫(俄国大使)棋盘上的一颗主要棋子。在中国的外国人几乎都能看出他是“被俄国收买的工具”……

如果说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还只是贪财(宰相合肥天下瘦)、贪权,满脑子投降主义。那么在甲午战争之后,说他“卖国求荣”就没有什么不妥了。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9)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绩”。在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的确与其他洋务重臣一样,开办了各种各样的“厂”,对中国的近代工业起到了推动作用。可李搞洋务的水平,着实是不敢恭维。

例如曾国藩创办的比“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早四年的“安庆军械所”,里面没有一台西方设备,没有一个外国工人,全靠中国工匠仿制。而李鸿章却只知道“买买买”,技术进步没看到多少,钱倒是有不少都进了自己的腰包。

李鸿章卖国背后的隐情(李鸿章明明是卖国贼)(10)

对比张之洞,李鸿章就更惨了。

大名鼎鼎的“汉阳造”就是张之洞在军工方面的代表作,“汉阳造”步枪直到抗美援朝时都还在使用;而李鸿章办的兵工厂,制造的炮弹在甲午海战中经常出现“哑弹”的情况,害死了无数清军将士。

这样一个人,称得上是大清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吗?说“裱糊匠”都是抬举他了。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李鸿章被西方吹捧为“东方俾斯麦”,列强们一谈判就爱找他,真的是因为他英明睿智、能力出众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参考文献:

《由误国至卖国—李鸿章的思想行为发展轨迹》刘铁军

《李鸿章卖国还用质疑吗?》彭秋归

《“涉外”成功不等于“外交成功”——李鸿章早期涉外外交活动诌议》雷颐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陈勇 王大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