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寺庙建在哪里 古代的寺庙庵
寺和庙一般都是祭祀活动的场所以及从事祭祀活动人员的住所。
寺和庙所形成的祭祀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宣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当中,寺庙以及相关设施就占到了总量的一半,由此可见其重要程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寺和庙建筑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民族风俗和民族特色。
现如今由“寺”和“庙”合称的“寺庙”,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佛教寺院的称词。
但是在古代,“寺”和“庙”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寺”在古时候是官府管辖,属于朝廷行政机构,而“庙”只不过是人们日常用来祭祀神明的地方。
比如《红楼梦》中,就有有铁槛寺、葫芦庙、馒头庵、清虚观、土地祠……
秦可卿出殡前的棺椁就寄放在铁槛寺;葫芦庙里的葫芦僧帮着贾雨村判假案;馒头庵是王熙凤与静虚老尼公然弄权之处;清虚观是贾府上下端午打醮游玩的地方……
那么,这其中的寺、庙、庵、观、祠到底有何区别呢?
庙和寺的区别庙作为人们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主要分为三大类:宗庙、贤庙、神庙。
宗庙,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
在《过秦论》当中记载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而其中的“七庙”便是指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当中也有着“天子七庙”的说法。“七庙隳”则是指天子的宗庙被尽数毁掉,有国灭家亡之意。
红楼中的葫芦庙便是十里街的一处宗庙。
贤庙,主要用来供奉和祭祀一些有才有德之人的地方。
例如我们熟知的祭祀孔子的“孔庙”还有“圣庙”、“文庙”,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岳飞的“岳王庙”,还有将关羽与岳飞放到一起祭祀的“武庙”等等。
神庙,主要用来供奉神佛仙家的地方。
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中有句:“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这里的“庙”便是指“神庙”的意思。
而“寺”则是专门供奉和祭祀“佛”的场所。
佛法传入中国后才有了“寺”,最初是宣讲佛教的机构。
汉明帝时期,天竺僧人从丝绸之路用白马驮来四十二章经书,为了安置这些高僧便在帝都建了著名的古刹“白马寺”。
佛教逐渐普及后,兴建了大量的佛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能一窥“寺”的繁盛。现存的比较著名的寺有河南嵩山少林寺。
而除了寺庙之外,还有“庵”、“祠”、“观”等。
庵、观、祠的区别“庵”自然就是我们所知的尼姑、女道修行的居所。
像《红楼梦》的馒头庵里的静虚老尼和智能小尼、栊翠庵里住着带发居士妙玉。
“观”是道教的庙宇。一般为了修行地处僻静,主体建筑是三清殿,供奉着道家的三清道祖。宁国府的贾敬喜好烧丹炼药,便在玄真观修炼。
而“祠”则是祠堂,特指在宗法制度之下,同一先祖的后辈们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有时候也指公众或者是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任务而修建的房屋。
著名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是当时北魏太武帝的小名,当时其在击败宋文帝之后带兵一路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了行宫,也有是现如今的“佛狸祠”。
一言以蔽之,“寺”和“庙”两个宗教活动场所最大的区别还在于人!
“寺”属于佛教建筑,当中主要的修行人群是和尚,信仰佛教;而“庙”的建筑类型属于道教建筑,修行的人群以道士为主。
道教属于我国本土宗教,历史非常悠久。佛教是唐朝时期才开始大量从印度引入,而在秦朝大统一时期则已经有了庙,所以在我国庙的历史要比寺悠久的多。
两者所供奉的人也不大相同,寺当中所供奉的一些佛教神明大多都是佛或者菩萨。
这些角色在名著《西游记》当中均有出现过,例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弥勒佛、阿弥陀佛等等。
而相对的庙当中所供奉的则是另一部分神或者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例如《西游记》天宫里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山神、河神、龙王、财神等等,还有著名历史人物,孔夫子、关羽、岳飞等。
写在最后
在佛教没有引入我国之前,我国最早的“寺”主要是官吏办公的地方,例如大理寺、鸿胪寺等。
寺在史籍中也有“侍”的解释。《经典释文》有注解:“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到了汉朝的时候更是有了所谓的“九寺”、“九吏”的说法。
我们熟知的“卿”,古时候朝廷中级别非常高的行政官员的办公地点,就是在“寺”当中。他们会在“寺”里处理公务,其中包括掌管国家钱财、粮食、刑狱、保卫等等事务的官员也都在此处。
《毛传.隐公七年》中写道:“白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我们得知“寺”最早作为佛教的寺院是从东汉开始的。
相传在永平年间,汉明帝命羽林郎蔡、泰景等人出使天竺,带回来四十多卷佛经以及释迦牟尼的雕像,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天竺高僧也来到了洛阳鸿胪寺。
因为佛经使用白马驮来的,所以给印度僧人修建、专门用来弘扬佛法的寺院取名为“白马寺”,吃穿住行形同官署,规格非常高。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寺的建造也越来越多。唐朝时期寺院原本的机构职能不断地淡化,反而佛教气息渐渐浓厚起来。
在之后,虽然官署仍然将其称之为“寺”,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才将其改称为大理院,但在民间意识中,“寺”早已经成为了佛家之地。
“庙”的历史则比“寺”早上许多,最初是指帝王、贵族们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宫室。在《古今注》中说道:“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貌也。”
庙有着貌的谐音,古时候人们认为在这里能够见到祖先的容貌,所以将这类建筑称之为庙。
随着时间推移,佛家与儒家思想的大融合,民间渐渐将“寺”和“庙”衍称为寺庙,用以泛指烧香拜佛的地方了。
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过程,在历史的淬炼下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独有的华夏文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