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这么厉害(史学双璧司马迁史记与司马光资治通鉴对比)

1 司马迁与司马光
司马迁前145年-?西汉《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光1019-1086北宋《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

  •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

2 《史记》与《资治通鉴》概况
史记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3000多年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1362年
3 《史记》与《资治通鉴》主要内容与目的
主要内容主要目的
史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地理、律法、民族、科技等为了传承和发扬儒家道统
资治通鉴政治和军事,经济方面略有涉及,文化等方面可以说就是一笔带过为政治服务,为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参考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主要完成者写作个人背景史记基本上就司马迁和他父亲两个人完成的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的情况下写成的资治通鉴司马光是主编,作者还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司马光是朝廷重臣的情况下写成的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虽然未能动手撰写通史,但为《史记》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确立了部分论点。司马迁写成的《史记》中的《刺客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诸篇之赞语,即为司马谈之原作。

5《史记》与《资治通鉴》写荆轲赏析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①,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②。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③,士皆瞋目④,发尽上指冠⑤。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注:①既祖:饯行之后。祖,古人出远门时祭祀路神的活动。这里指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即祭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②为变徵(zhǐ,止)之声:发出变徵的音调。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C、D、E、F、G、A、B七调。变徵即F调,此调苍凉、凄惋,宜放悲声。③羽声:相当西乐A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④瞋目:瞪大眼睛。⑤发尽上指冠:因怒而头发竖起,把帽子顶起来。此夸张说法。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纪》:

太子闻卫人荆轲(9)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10)。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11),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12)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3)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14)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15)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16)。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17)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18)之,以试人,血濡缕(19),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9)荆轲:战国末期卫人,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为“庆卿”,后到燕国,被当地人称为荆卿。由燕国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

(10)合从:即“合纵”,泛指联合。

(11)曹沫之与齐桓公:曹沫,鲁国人。齐桓公和鲁会盟,曹沫劫持齐桓公,逼迫他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

(12)造:到。

(13)督亢:今河北涿州东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兴、新城、固安诸县一带即战国燕督亢,是燕国的膏腴之地。

(14)说:同“悦”。

(15)揕(zhèn):刺。

(16)自刎(wěn):割颈自杀。

(17)函: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盒子装上。

(18)焠(cuì):浸染。

(19)濡(rú)缕:沾湿一缕。形容沾湿范围极小,引申指力量微弱。

太子丹听说卫人荆轲的贤名,于是带了很多礼物,态度谦恭地去拜访。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伐赵。赵国无力抵抗秦兵,一旦赵国被灭,则燕国的亡国之祸也就不远了。燕国弱小,屡屡受到战争的骚扰,怎么能抵抗秦国的进攻呢?各国诸侯都被秦国的强大震慑,不敢以合纵之计对敌。我有一条计策,只要找到天下的勇士出使秦国,劫持秦王,逼迫他交还诸侯的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对待齐桓公的方法,如果能圆满完成就再好不过了;万一不成功,也可以借此机会刺杀秦王,一旦秦王遇刺,出征在外的大将听说国内出事,必定使得秦国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诸侯得以行合纵之计,那时秦国必定为六国所破。这件事希望荆卿能认真考虑一下!”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太子丹将荆轲安顿在上舍,每天上门拜望,奉养荆轲无微不至。等到秦国将军王翦灭赵的消息传来,太子丹害怕了,想立刻派荆轲去秦国。荆轲说:“现在我们没有可以取信于秦国的办法,即使去了也很难接近秦王。如果有樊将军的首级和燕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定高兴地召见臣,臣才可以依计行事。”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来投靠我,我不忍心这么做啊!”于是荆轲单独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真可谓残忍啊,父母宗族都被诛杀!如今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将军首级,将军有何打算?”樊於期叹息流泪说:“你有什么办法呢?”荆卿说:“我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秦王,秦王必定欢喜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直刺他的胸膛,那时候,将军大仇得报,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说:“你说的也正是我日夜刻骨铭心想着的事啊!”于是自刎。太子丹听说了赶去哭祭,但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得用盒子将樊於期的首级盛放起来。太子事先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派工匠以药焠炼,用人来试验,见血封喉,没有不立刻毙命的。于是准备好一切派遣荆轲,又以燕国勇士秦舞阳为荆轲的副手,让他们出发到秦国去。

司马迁写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这一全新的史书体例,还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

司马光改变了以前编年体史书(《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只有断代史的状况,将编年体和通史结合在了一起。

司马迁《史记》时,刚受完宫刑,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 可想而知他忍受了多大侮辱,身体上的折磨也是很大的。所以,他写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资治通鉴》先秦两汉部分明显参考了《史记》,班固的《汉书》,武帝之前基本参考《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这么厉害(史学双璧司马迁史记与司马光资治通鉴对比)(1)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