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执秘答澎湃)

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执秘答澎湃)(1)

“这是中国民间组织的Big Day。”中国民间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主任彭奎说。

当地时间12月9日,由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中国民间机构在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会议期间举办的持续一整天的精彩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民间组织、企业机构的40多位嘉宾进行了深度分享和交流。公约执秘穆雷玛(Elizabeth Maruma)也在百忙中参加了研讨会并与中国民间组织对话。

在与中国民间组织交流后,穆雷玛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独家采访,对中国民间组织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给与了积极的评价。

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司副司长刘宁在现场开幕致辞中说道:解决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国家主体之外,如何加强非国家主体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的合作并采取切实行动,以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和雄心,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刘宁表示,非国家主体利益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

由中国民间组织举办的此次论坛召开时,不远处的会议室里,196个缔约方正就《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公约秘书处负责人,执秘穆雷玛在百忙中赶来参加了此次中国民间组织论坛。她在致辞中表示,这样的讨论非常重要,因为这次大会最重要的目标——达成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框架文件不是政府的、企业的,或者民间组织任何一方独有的,而是属于所有人的。

在致辞后,穆雷玛坐下与中国民间组织和学者展开了交流对话。

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执秘答澎湃)(2)

穆雷玛与中国学者交流

穆雷玛在分享自己在跨文化和国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时表示,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没有能够把会议室中的谈判内容转化为各地本土社区人们在实践工作中可以理解和共情的简单语言。

“比如说,我来自坦桑尼亚,你来自中国,如果不能做到(用简单和可共情的语言)这一点,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推动生态多样性的保护? 这是我们过去一直没有做好的一点。我们一直在和自己说话,但是没有能有效地和各国当地社区沟通。”穆雷玛说。

穆雷玛表示,目前正在大会交予196个缔约方讨论的“框架”的文本相比较最初的文案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的一个主要教训是没有邀请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而这一次我们邀请了所有的方面。举例来说,这一次参会的18000多人,来自政府方面的不到5000人,其他都是各利益相关方,这可以显示出不同方面的参与程度。 ”穆雷玛说。

在之后接受澎湃新闻独家采访时,穆雷玛表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提供政策、法规和战略。执行工作由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参与完成。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做的。包括我们刚刚看到的讨论,民间社会组织活动正在讨论实践经验分享。这清楚地表明只要政府创造了适当的政策和法规,民间组织就会成为很好的实施者。”她说。

穆雷玛还表示,期望在这次会议之后,民间组织与全球各地的社区一起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的实施,帮助将框架转化为简单的语言,使当地的社区能够理解并为执行工作作出贡献。

在被问到对正在进行的《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是否感到乐观,穆雷玛笑着干脆地回答:“当然,非常乐观。我们必须在会议结束前完成它。”

COP15第二阶段会议目前正在蒙特利尔举行。作为主席国,中国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商业企业、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本次论坛是中国NGO组织举办的标志性活动之一,探讨非国家主体合作支持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非国家主体自主承诺等广泛议题,降低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推进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为期一天的论坛由中国民间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 (AWF)、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国际土地保护网络(ILCN)等国内外20余家机构和企业,召集了国际国内科研部门、商业企业、公民社会、青年群体、地方社区等非国家主体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入交流和探讨非国家主体在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实践行动和自主承诺;加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合作,探寻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双赢的行动路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