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2022年的发展(非凡十年云南这十年)
云南日报8月16日版面
2012年至2021年
地区生产总值从335.3亿元增加至1029.2亿元年均增长9.3%
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茶产业产值
从36.2亿元增加到338亿元
森林覆盖率
从68.55%提高到74.59%
进出口贸易总额
从2.1亿美元增加到12.3亿美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埋头苦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经济总量跨过千亿元关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3万元增加到4.3万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4倍和3.2倍,全市凝心聚力,迈出了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回望这十年,普洱发生了具有根本性、历史性、引领性的变化。绿色成为加速发展的底色,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从试验迈向示范;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老铁路通车运营,让普洱开放驶入快车道。坚持绿色发展,大抓招商引资,“新征程上的普洱实践”步履铿锵、势头强劲。
绿色家底更加殷实 绿色产业提档升级
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普洱扎根,一场绿色变革席卷普洱。
普洱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和生物种质基因宝库,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十年来,普洱以保护为先,构建了多维立体法治屏障,颁布实施了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等制度;建立“河湖长 检察长”协作机制,提起全省首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硬制度带来了保护生态意识的转变,也造就了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目前,普洱市有18个自然保护区,亚洲象国家公园、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在加快筹建中,森林覆盖率从68.55%提高到74.59%,全球三分之一的西黑冠长臂猿、二分之一的野生亚洲象在普洱安家,印度野牛、圆鼻巨蜥等珍稀物种重现普洱。普洱市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清新空气标准14倍以上,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绿美普洱画卷徐徐展开。
普洱市城市一景
林海莽莽、小溪潺潺,穿过层层密林,走进位于思茅区万掌山林场的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基地,就能看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除了特色民居,基地还成立了万掌山森林与自然体验中心,建设了生活服务接待区、有机农产品培育体验区和森林与自然体验区3个区域。在园区内,游客可以体验野外宿营、森林徒步、果蔬采摘等项目,实现近距离接触绿色、接触森林、接触自然。从传统林产业到森林康养的转型升级,万掌山林场是普洱林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普洱市努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了以“绿色能源 特色农业 现代林业 生物医药 康养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
十年来,普洱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推进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休闲度假四大基地建设。5000余吨低氟普洱茶进藏,茶产业产值从36.2亿元增加到338亿元。建成运营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和精品咖啡园区,咖啡产业产值增长2.3倍。成为全国最大的云茯苓、白及主产区和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区,生物医药综合产值年均增长30.1%。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930万千瓦,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林下经济、森林康养和“林浆纸·林板家居一体化”加快发展,林产业综合产值从82.4亿元增加至368.3亿元。建成5个AAAA级景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7.6倍。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打造开放前沿窗口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复兴号“绿巨人”穿行在青山绿水中,标志着普洱正式迈入了“动车时代”。
这一历史时刻为普洱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发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区位优势,推进口岸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普洱市联动创新区,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选在这里建厂,除了看好林业资源外,更重要的是看到中老铁路带来的利好,企业的发展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普洱中林木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光华介绍,从公司厂区到中老铁路宁洱站货场,仅有10多分钟的车程。搭上中老铁路发展快车,产品市场结构发生逆转,七成产品销往省外,极大地拓展了市场覆盖半径。
澜沧县群众进行林下三七管护
中老铁路开通至今,普洱段累计发送旅客超过95.1万人次,到达旅客超过94.3万人次;发送货物超过28.1万吨、到达货物超过24.6万吨。于普洱而言,中老铁路是一条开放之路,是一条产业之路,是一条带给普洱无限机遇的发展之路。
普洱抢抓发展机遇,搭上中老铁路这趟“快车”,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切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1月30日,普洱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普洱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3月9日在沿线4个州(市)中,普洱率先出台了市级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实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市场主体培育4个专项行动,先期谋划储备了24个支撑项目,总投资482亿元左右,计划3年累计投资249亿元,其中,11个项目已经列入省级三年行动计划。
开放通道持续拓展。景东至文东、墨江至临沧、思茅至澜沧、南涧至景东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0公里增加至585公里,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建成运营澜沧景迈机场,普洱成为全省“一市两场”的4个州(市)之一。内连外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速形成,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十年来,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1亿美元增加到12.3亿美元。
“十四五”期间,普洱积极争取临沧至普洱铁路开工建设,加快普洱至蒙自等铁路前期工作,提速建设普洱工业园区宁洱片区铁路专用线和公铁联运设施;加快构建“一环三纵六联三出境”高速公路网,提速建设景谷至宁洱等高速公路;加快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勐康口岸、龙富口岸、孟连口岸监管场所、查验货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关效率。
同时,依托中老铁路,打造以“思宁一体化”为核心、景谷和澜沧为次区域中心的发展引擎,推动产业、贸易特别是工业的加快崛起。
民族团结之花盛放 绿美城乡和谐宜居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2021年12月22日,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民族代表们庄严宣誓,誓词碑上的誓词再次回荡在宁洱上空。承载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殊荣,民族团结誓词碑迎来建碑70周年的庄严时刻。
普洱市有9个民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2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普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十年来,普洱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民族立法工作,累计颁布实施各类条例53件;推进三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实施两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4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加快建设。一项项扶持政策、一个个项目扎实落地,助力所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民族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普洱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部队、进宗教活动场所。普洱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2个县、2个单位先后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5个县、250个单位先后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创造了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机制,各族群众有困难大家帮,有致富路子一起走。
思茅区倚象云缦营半山酒店
民心稳,城乡新。补齐短板,让这座文明之城更有品质。“十四五”期间,普洱将建设1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个精品村、1000个美丽村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抓好宁洱县黎明乡岔河村等4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治理模式推广。围绕“基础强、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牢”6大目标,普洱推动44个沿边行政村到2023年底基本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让沿边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殷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