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筋柳骨的真实身份(对于颜筋柳骨的再解读)

张峰/文

  

对于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如今评价所用频率最高的词,莫过于“颜筋柳骨”,关于这个“颜筋柳骨”,不少人的理解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认为颜体多表现“筋道”,柳体呈现更多的“骨力”,说得更简洁明了一些,就是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当然,逐字的翻译,有时候就显得有些不妥,笔者以为,这里简单的四个字,需要借助古汉语当中的一种特殊法翻译法则,下文对此有论述。

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后来“颜柳”二字也开始泛指书法极佳,有大家风韵。当然,做学问不能想当然地去认为,还需对其出处源流等进行考释,以及流传中的意思变迁,如此,才不失严谨,是为治学之道,方可逐步升堂入室。


颜筋柳骨的真实身份(对于颜筋柳骨的再解读)(1)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颜筋柳骨”这一词语,出自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书中有“诔石曼卿文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之句。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学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祖居幽州(今北京一带),后其祖举族南走,家迁居宋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南,曾屡试不中,真宗年间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迁大理寺丞,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北宋的石介以曼卿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称为“三豪”。尤工诗,善书法,著有《石曼卿诗集》行世。“颜筋柳骨”是范仲淹记述的评价石曼卿的书法用语,范仲淹与石曼卿相差无几,生活在同一年代,范也曾在宋城(今商丘)为官,且官居要职,想必此说也是非常中肯的。这句话的意思,当指石曼卿书法具有颜柳之风,且具筋骨之强,或者说墨宝遒劲有力,其本意应是指石曼卿的书法,非指颜柳。

这就出现问题了,这个词,原本不是用来形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当今人们提起“颜筋柳骨”,就会觉得原本是形容二人的。其实,只是说北宋一朝,石曼卿书法颇具颜柳之风,被后人借用,原本意思逐渐演化,后来才以形容颜柳书法高超且书风迥异,从出处解读,就会发现,原来,“颜筋柳骨”是引申其意义之后才被广泛使用于颜柳身上的。


颜筋柳骨的真实身份(对于颜筋柳骨的再解读)(2)

柳公权《神策军碑》


书论当中不乏“筋骨”之论,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这算是有关“筋”和“骨”最早的论述,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对于“骨力”的解释是“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美学与意境。”

“筋”字,说文的解释为“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谓筋。”段氏注解为“肉之力也,力下曰筋也。筋力同物。今人殊之耳。《考工记》故书筋或作薊。从肉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说从竹之意。居银切。十三部。凡筋之属皆从筋。”《康熙字典》里也有“筋,力也。肉中之力,气之元也,靳固于身形。”的解释,这个解释是比较接近于我们所讲的“筋”。关于“骨”,《康熙字典》有这样的解释:“《疏》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濁而聚。”这里面提到了一个很关紧的因素“精神”,就是这个形象的比喻。


颜筋柳骨的真实身份(对于颜筋柳骨的再解读)(3)

颜真卿《多宝塔》


“筋骨”二字是个形象的比喻,并非指原来的本意就是“筋骨”,而是拿它作比喻,喻颜柳书法极具筋骨之强。颜真卿那坚实敦厚且具有庙堂之器的书风,重则愈重、轻则愈轻的强烈对比,以及严谨的结构,加上柳公权那转折并用,柔中带刚、刚劲有力的点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筋骨”之强的意思。

颜真卿(709-784,另一说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其楷书自成一家,坚劲厚实雄壮的楷书风格,被世人称为“颜体”,他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楷书可谓开一代之先河,算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因为之前的楷书,承袭隶书八分之势,字均为内擫,而颜真卿的楷书,尤其中年以后的作品(如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等)受到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字势开合,取篆书外拓之势,前所未有,这就是颜真卿的开创,丰富了书法的面貌。

这里得再说明一下字势的內擫外拓,实际由篆书转成隶书,也可以看做是外拓转为內擫,篆书在发展中逐步规范而成小篆,进而外拓的笔势通过反势而成为内擫,內擫隶书使生,同时滋生出草书,又呈现出多条并进的方式出现了楷书与行书,篆书向隶书的转变,是书体的一大变革,也是为了适应书写的需要,外拓的字势,写在简牍上,浪费材料,內擫的隶书则显得节俭许多。“罄竹难书”原意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后指罪恶深重,《吕氏春秋·明理》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充分体现出在人力物资不甚丰富的年代,节俭显得尤为重要,把篆书变扁,外拓而成內擫,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空间。


颜筋柳骨的真实身份(对于颜筋柳骨的再解读)(4)

柳公权楷书《陆士衡演连珠》


在颜真卿之前,从宏观上来讲楷书只是內擫这种书写方法,因为个别地方也会有呈现外拓的方式,颜真卿中年以后的作品,则基本沿用外拓的笔势来书写,即便行草书也尽情地展现外拓的书风。

內擫外拓,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字朝内收和朝外鼓的差距,篆书的字,朝外鼓,隶书则朝内收,隶书之后的楷书也基本沿袭这些个写法,颜真卿改变了楷书的一元而变得多元化,內擫外拓并存。

柳公权(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诚悬,楷书四大家之一。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加以综合,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书法,并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习惯性将颜真卿柳公权放在一起,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晚于颜真卿,我们能从其书法当中窥探得其学习颜真卿的影子,柳体字也很多外拓的笔势,这个初唐,或者说唐以前的笔势都大不相同,不能不说没受颜真卿的影响。

字势,或者说笔势,都离不开一个“势”字,这个“势”,是一种书写的“势”,由于古人写的字很小,靠手腕和手指的配合足够完成,內擫就好比是字的左边是两点钟向四点钟方向的弧线,右边是十点钟向八点钟方向过度的弧线,外拓则反之,“势”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样子,内在的表现是靠锋的中侧相互间的转换来实现。这是“势”的不同。


颜筋柳骨的真实身份(对于颜筋柳骨的再解读)(5)

柳公权《洛神赋》


然而,对于古文的理解翻译,不能简单地从表面上来看,这其中牵涉到一种“互文”的翻译技巧。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汉语当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有一个特点,即它的实际含义远远大于字面义。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互文”常常不能简单地从文字形式去理解,而要体察上下文义摸清意思脉络。具体地说,它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具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这么看来,“颜筋柳骨”就不能逐字平白地翻译,应当理解为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具有筋骨之强,这就运用了“互文”的翻译法则,像这样的例子,古诗文中很常见,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当译成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在秦汉时的关口,没有改变。“主人下马客上船”应当译成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上到船上,“直眉弯鬓”这个与“颜筋柳骨”很相似,千万不能直接翻译成直的眉毛和弯的鬓角,要译成直或弯的眉毛和鬓角,等等诸如此类的翻译句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颜筋柳骨的真实身份(对于颜筋柳骨的再解读)(6)

颜真卿《千字文》

 

上文对“颜筋柳骨”这一词语的来源以及后来的引申意义作为一个简要的梳理,简短的文字并不能对其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如蒙各界方家指瑕,是所企盼。


(张峰: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