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

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八十二

在传统文人画的谱系中,读书图的层出不穷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诸如此类描述读书之功用的敦敦教诲汗牛充栋。与此同时,读书苦,悬梁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乐,汉书下酒,读书随处净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类读书场景在一代代读书人的心目中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画面,而尤以后者阐释读书乐为主题的这类名言警句、诗词曲赋令人赏心悦目,并因之以图释文而成的各类读书图,当仁不让成为传统绘画题材中一道耀眼的花火,照亮了诸多或晦暗不明的人生逆旅或别开生面的人生梦想,在万卷古今消永日中顿悟时光的斑斓多姿和生命的精彩绝伦。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1)

明 陈洪绶《饮酒读书图》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2)

清 恽寿平《读书乐志图》

读书图这个题材的滥觞,主要根植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民间信仰土壤。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滋养促使这一题材走出书斋而开枝散叶,一举突破画家那种自我期许的表达,从而具有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教化和劝学之功效。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这成为传统农耕文化中书香门第蕴含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而显然读书图这样的一个图式更是从精神或灵魂层面勾勒出古人那种悠游多姿的生活情趣。无论春夏秋冬,随时可以读书,有宋末元初时的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为证,而存世的绝大多数读书图正是循着这样的演绎逻辑,敷陈出一幕幕在四季轮回中展示读书之雅趣之清欢的韵味无穷的经典画面。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3)

明 石锐《朱买臣负薪读书图》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道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山光物态弄春晖的季节,生机勃发,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致。在这样曼妙时光中,于青山绿水之间,身心放松,物我两谐,展读书卷的同时也感悟自然的悠然生趣,元代王蒙的著名的画作《春山读书图》当是最恰如其分的注释。整幅画作构图上的虚实、远近,以及技法运用上浓淡、干湿、疏密等,构筑了一幅苍茫雄浑的春山气象,但同时又通过点缀其间的亭台人物,营造出一种空灵剔透的闲读气氛。画面中近景处遒劲的老松掩映下几椽茅屋,屋内一文士伏案读书,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姿态。而临溪一旁的凉亭内两人对坐,其中二人面前的几案以及一人身体大半被亭外的一株大松树所遮挡,留下了几许只可意会的想象空间,是在品茗对谈?还是在抚琴闲叙?而一小童侍立其旁更突出了闲雅的气氛。而从画上王蒙题诗中“数卷南华浑忘却,万株松下一闲身”“紫芝满地无心采,看遍山南山北花”等诗句来看,画中弥漫中那种隐逸避世闲适的文人情绪令人印象深刻。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4)

元 王蒙 《春山读书图》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炎夏也好,苦夏也好,对文人雅士而言,躺平纳凉消夏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手握书卷闲读更是一种寻觅内心宁静的最佳良方。而夏日读书场景入画的,最经典的就是蕉荫读书图、松荫读书图、柳荫读书图登上树下读书图这类图式,这样的画面构成以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方式诠释出夏日读书之乐,几许习习凉风,几处幽幽树荫,树荫下展卷闲读,自有一种别样的风致与雅趣。自号小仙的明代画家吴伟的《树下读书图》画面直截了当,淡墨晕染的远山若隐若现,而近景是一老翁手捧着一卷书在河岸边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读着,几枝柳条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安稳静谧的氛围,别有一番世外桃源之韵味。从容自在是这类夏日读书图力求表达的情感脉络,或许这样的以树荫营造的读书情境中隐含着柔软的情愫,故一种以仕女人物为主题元素构成的读书图也因之成为仕女图一个重要的分支,尤其在明清之际风行一时。比如清朝画家冷枚、吕彤等都创作过以仕女为主题的蕉荫读书图,图中的仕女坐于芭蕉树荫下或全神贯注于打开的书卷,或在阅读间隙小憩片刻若有所思地神游天外,画中的仕女的一颦一笑将女子的曼妙心思娓娓道来,意味无穷中呈现出一派闺中雅趣。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5)

明 吴伟 《树下读书图》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6)

清 冷枚 《蕉荫读书图》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7)

清 吕彤 《蕉荫读书图》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霜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却道天凉好个秋。季节更换倏忽而至,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传统文化意象中秋季萧瑟的本色具有一种别样的况味,而此时的读书之乐似乎更具有一种澄澈心灵的内在意蕴,与秋高气爽、月明霜凝、白云红树的物象相互共情呼应,自是一番妙趣暗生。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的《秋窗读书图》就是这样的一幅匠心独具的经典小品,画面中临水的一处院落,两株高大挺拔的青松和几株别致的红树错落成趣,几块崚嶒的岩石和一道整齐的篱笆曲直相应,左密右疏、远山近水、高松低院的整体构图,使整个画面在稳定中又透露出几许灵动的气韵。而庭院的窗户内一位高士正安详地端坐在书桌之后侧头望向窗外,面前书桌上摊开的书卷、香炉等物件摆放得井井有条,而在他身后侧方的一位童子肃然站立在门边,这样的画面元素组合很好地沟通了院内人物与院外景致之间的联系,流淌着一种悠然自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韵致。而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秋季读书图来看,画面中山水树林成为渲染秋季景象最经典的构成元素,比如明代赵左的《秋山读书图》、项圣谟的《秋林读书图》等就是这样的秋季读书图的常见图景,秋季读书之乐在这样的读书图中被层出不穷地勾勒和描摹着,借此诠释着传统文人那种追求淡然超脱达观的人生价值维度。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8)

宋 刘松年 《秋窗读书图》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9)

明 赵左《秋山读书图》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10)

明 项圣谟 《秋林读书图》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弥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严冬时节一切看上去失去了生机,但正所谓秋收冬藏,冬季正是一个蓄积待发的时期,对读书人来说,这个季节读书自有一种不虚度每一寸光阴的意蕴。白雪皑皑、踏雪寻梅、映雪读书,这样的场景总给人一种素朴中蕴藏着高洁的意味,而冬季读书图自然离不开这样的画面构成符号,诸如南宋画家李唐的《雪窗读书图》《观梅读书图》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在《雪窗读书图》中,白雪覆盖的山石、紧闭的柴扉在院里被人用树木撑着防止被风吹开等这些细节,很好地将冬季那种严寒相逼的气势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而草屋内一位书生在雪窗下似乎借助白雪的反光正聚精会神地闭门苦读,这样的画面中透露出来的那种高洁的精神追求令人印象深刻,读书成了一种抵抗俗世中风雪相逼的一种最生动精彩的姿态。而《观梅读书图》这幅画更是将冬日那种“数点梅花天地心”的读书之乐诠释得淋漓尽致,简洁素雅的画面背后意蕴无穷,令人不觉心向往之。冬日读书的画面在历史的流转中陈陈相因,比如明代萧云从《雪岳读书图》等就是延续着这种冬日读书之味的脉络,正像与深山白雪、清幽梅花的一场精神邂逅与凝视,其中的乐趣与思绪有着一种超越眼前物象之上的精神象征。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11)

宋 李唐 《雪窗读书图》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12)

南宋 李唐《观梅读书图》

十六张图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读书图读书随处净土)(13)

明 萧云从 《雪岳读书图》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岁序更替,读书不变。读书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抵抗岁月变迁、年华老去的傲然姿态,而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各样的读书图也成为传统文化中最叫人难以忘怀的精神地标,昭示着追求一种精彩而悠远的人生方向:在读书中遇见更好更圆满的自己,于乱云飞渡、峰回路转的人生旅途中书写更惬意、自在、闲适、豁达的人生篇章,亦不失为一种莫大的幸福与智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