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的名字怎么来的(您是绥化的名人)

——张晶川走访慰问“传奇奶奶”姜淑梅

绥化的名字怎么来的(您是绥化的名人)(1)

张晶川与姜淑梅老人开心地交谈。记者 汪海 摄

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8时许,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晶川来到弘坤·玉龙城小区,走访慰问79岁的中国作协会员、“传奇奶奶”姜淑梅。

一见面,张晶川对姜淑梅说:“您是绥化的名人、绥化的骄傲啊!”

满头银发,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见张晶川等人前来看望,姜淑梅十分高兴,笑呵呵地说:“我是山东人,是在绥化这块宝地上出的名儿!”她的话,说得人们哈哈大笑。

透明的阳光倾洒进来,温馨的笑语满屋。祖籍同为山东,张晶川与姜淑梅坐在沙发上,唠着嗑儿,一同回忆着“乱时候,穷时候”的传说,捡拾着失落的记忆,共享着幸福时光。姜淑梅笑着说,我的字不好,但我的故事好!张晶川说,您的作品我读了,有些故事也有印象有概念,读起来很有意思,很受教育啊!

上世纪60年代,姜淑梅逃荒到安达市。她恪守“宁可累死在东北,不能穷死在东北”的信条,艰辛的日子像熬碱一样,熬出了精华。老人一生很传奇,60岁才学习识字,75岁开始写作。2013年10月,她的第一部作品集《乱时候,穷时候》出版发行,那些“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的小民往事”,大受读者欢迎。姜淑梅又创作出版了《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不仅中老年人青睐,青少年也喜欢,“姜丝”剧增。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周末等媒体予以连续报道,称其“传奇奶奶”。据悉,姜淑梅正创作的第四部作品,是有关家族史的。张晶川说,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记录下来,这是贡献,留给青年人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作品很有价值,能够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对家庭、家族、民族、社会、国家的文明进步,都有激励作用。

姜淑梅说,自己的老师是女儿张爱玲,谈话间时不时称呼女儿“张老师”。张爱玲,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笔名艾苓。在女儿眼里,姜淑梅这个学生很用功,张爱玲说,识字、写作,使她的生命“好像重新开始了”,创造了传奇!今年8月,姜淑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母女比肩,创造了又一个传奇。

姜淑梅的作品都是真实的故事,老人记忆力特别好,六七十年前的事儿,记得真儿真儿的。看着她回忆整理出的童谣,让人倍感钦佩。

张爱玲说:“我娘平时学习、创作、画画,总用废旧的纸张,勤俭节约是老人一生的习惯。”张晶川说,老人的经历、感悟,言行与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要传承下去,教育更多年轻人健康成长。姜淑梅说,外孙就是看了她的书深受鼓励,现在大连读研究生。如今,老人还经常出去收集故事,每天坚持锻炼,一次能做三五十个仰卧起坐。张晶川说,老人的精神好,积极乐观,这是长寿的秘诀。

告别时,张晶川祝福姜淑梅长命百岁,也祝愿全市老人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生活幸福!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锡文等参加走访慰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