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袍为啥有黄的和蓝的(佛门中所说的坏色)
僧服作为出家人的标识之一,唐代高僧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凡是衣服之仪,斯乃出家纲要”,一语道出法衣的重要性。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僧服也在逐渐变迁。
佛陀曾对僧衣的缝制、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颜色上规定,要用“坏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佛陀教导比丘们从树根、树皮、树汁和花提炼染料,破坏衣色的整齐,以此免除对衣服的贪著。佛在世时,指出了如黄、赤、青、黑、白五大色不许着用。
三衣的起源
佛陀时代的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的条文,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衣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着的方法及其式样,跟俗人和外道不同以外,并没有限制比丘应该有多少件衣服。
后来,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而且十分累赘,于是佛陀便计划衣的限制了。
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由内而外第一衣安陀会,第二衣郁多罗,第三衣僧伽梨。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袈裟是一种颜色,如唐慧苑《音义》(上)说∶“袈裟,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玄应《音义》(卷一五)也说∶“袈裟,此云不正色”。佛制僧衣,不得用印度俗人的白色,又不得用纯青纯黄等正色,称为袈裟,所以说“染色”、“不正色”。僧衣的演变
到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为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由于气候上中国异于印度,里面不穿衣服无法抵御寒冷,汉传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里面多了御寒的小褂,颜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黄绿色,裙子近乎红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红、黄色。
可受到汉地各朝代君王穿黄、大臣着红限制,汉传佛教的僧人只能放弃使用这两种颜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汉人也不能接受。
因此,僧衣在中国汉地逐渐被本土化,特点是:一方面遵从戒律的规定,参照印度传来的僧衣式样;另一方面,又兼顾汉地气候、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还要考虑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约与干涉等因素。
僧衣从颜色到形制都有所改变。
三国时期以缁色为主
随着,佛教的融入,僧衣在颜色上也逐渐体现了汉地的特色。东汉《牟子理惑论》中记载:“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可见当时的僧服是赤色的。到了三国时期,僧衣颜色趋向于缁色,即黑色之中带有一点红色。“缁衣”与“白衣”是僧俗的对称,三国时,由于天下荒乱,人民困苦,多穿白衣,而僧人多穿缁衣,所以缁衣逐渐成为僧人的指称。
唐宋时期以紫袈裟为最尊贵
唐朝,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统治者常表示褒奖,将袈裟赐予高僧。赐紫从唐武则天开始的,而所赐袈裟的颜色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僧衣的颜色发展。唐宋时代,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则为绯色。所以有赐紫、赐绯一说,袈裟的颜色与官员的等级颜色相对应。皇帝将袈裟赐给高僧大德,从而紫色也进入了僧服的颜色系列中。
明洪武年间僧服色制明确
唐宋以后,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完善的僧侣服色制已制定完成。当时佛教分禅、讲、教三类。禅,即禅宗。讲,即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即从事丧仪、法事仪式。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
清代以后黄色僧衣沿用至今
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当代佛门穿衣经
僧侣的常服颜色,大多为五种颜色:褐、黄、黑、灰、黄绿色。各地各部派深浅不一,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形制上,“海青”或称“大袍”是主要服装之一。
现今“海青”仍被佛门七众在礼佛和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作外衣。
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正式集会时穿著,将三衣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五众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
僧衣的海青颜色有二:
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
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
另外,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