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读全7册高清电子版(孟子详释191告子下15舜发于畎亩之中)

12.15舜发于畎亩之中12.15[原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孟子七篇解读全7册高清电子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孟子七篇解读全7册高清电子版(孟子详释191告子下15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七篇解读全7册高清电子版

12.15舜发于畎亩之中

12.15[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⑤。”

12.15[通释]

孟子说:“舜从田野中兴起,傅说从两块木板筑墙的工地中被举荐,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业务场中被举荐,管夷吾从普通士人中被举荐,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荐,百里奚从交易的市场中被举荐。所以上天要把重任落实给某人,一定先让他的心志遭受磨难,让他的筋骨劳顿,让他的身体肌肤饥饿,让他的全身空虚乏力,行动扰乱他正常要做的事,以此来使他的情绪波动使他的性格坚忍,为他增长以前他没有的本事。人通常是有了过错才得以改正,思维被困扰、思虑被阻塞这以后才振作,表现在脸上、出现在声音里这以后才明白过来。在国内如果没有严明的执法者强有力的辅臣,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威胁的话国家通常走向衰亡——这以后知道人在忧患中保持活力而在享乐中走向衰亡。”

12.15[注释]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野中兴起,傅说从两块木板筑墙的工地中被举荐,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业务场中被举荐,管夷吾从普通士人中被举荐,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荐,百里奚从交易的市场中被举荐。发,发端,兴起。于,从……被……。畎亩,田土间,田野中。畎,音quǎn。傅说,殷武丁时的相。说,音Yu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板子中填土夯实筑墙建房。举,举荐,选拔。胶鬲,商纣王臣。鬲,音Gé。鱼盐,作动词,卖鱼卖盐,此处指做贩卖鱼盐的事。管夷吾,即管仲,相齐桓公称霸诸侯。士,一般贵族,大夫的预备役。孙叔敖,楚国令尹。海,海边。百里奚,原本为虞国卿,避虞国乱到齐,后成为秦穆公的大夫,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可参见《万章上9百里奚虞人也》。市,市场。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要把重任落实给某人,一定先让他的心志遭受磨难,让他的筋骨劳顿,让他的身体肌肤饥饿,让他的全身空虚乏力,行动扰乱他正常要做的事,以此来使他的情绪波动使他的性格坚忍,为他增长以前他没有的本事。降,落,落实。于,给,把……给。斯,不确指代词,某人。苦,使……劳苦,使……遭受磨难。心志,内心的志向,精神的支撑。劳,使……疲劳,使……劳顿。拂乱,扰乱。所为,正常要做的事。动,使……波动。忍,使……坚忍。曾益,为……增添。曾,同“增”。所不能,平时不能做的事,特殊的本事。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通常是有了过错才得以改正,思维被困扰、思虑被阻塞这以后才振作,表现在脸上、出现在声音里这以后才明白过来。恒,通常,一般规律。前一个“于”,被;后两个“于”,在。衡,通“横”,阻塞。征,表现。发,出现。喻,明了。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严明的执法者强有力的辅臣,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威胁的话国家通常走向衰亡。入,作状语,在国内。则,如果。法家,精通法制的专家,即严明的执法者。拂士,强有力的辅臣,敢谏言善辅佐的贤臣。拂,音bì,通“弼”,辅臣。出,作状语,在国外。亡,衰亡,走向衰亡。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以后知道人在忧患中保持活力而在享乐中走向衰亡。破折号起概括总结和强调作用,大致相当于“有这样的经历”。于,在。

12.15[解读与点评]

本章讲的道理估计人们都能理解,但是本章的道理是劝谕个体的人呢还是集合体的国家呢?感觉这个道理无论对个体的人还是对集合体的国家一样有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生”是广义的生存,有生机,有活力;之“死”是衰亡,是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它与“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属同一类型。

本章讲道理首先是以个体的人来说事的。论述中孟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的事例。这六个人都是经历过磨难的“成功人士”,他们都“生于忧患”。“生于忧患”的最大好处是“曾益其所不能”。

来章议论到最后总结时才由个体过渡到集合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之所以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前加了个破折号,是因为“然后知”这三个字来得不伦不类,也是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对全文起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章的论点,也是结论,他不仅适用于一个人,也适用于一个团体、一个族群、一个国家。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奋斗才有活力,而促使奋斗的动力是忧患意识。

六个事例中,只有舜用了“发于”,其他人都用的是“举于”。“发”与“举”有何不同?舜做到了天子,其他几位是臣僚。不仅如此,同样的“举”字也有不同。傅说是天子的相,胶鬲是天子的臣;管仲、孙叔敖、百里奚是诸侯的相和卿大夫。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一个单句。这个单句的主语是“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是“国”的定语。“恒亡”是谓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强调了保持国家稳定、克制内忧外患的人才和组织保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