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开局演崇都时王 岁戉yuè如一

国运开局演崇都时王 岁戉yuè如一(1)

王的名,汝不可乱用。

在秦始皇自封皇帝以前,商周两代的大BOSS都称为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时的王,是世界第一等。

春秋到战国,礼崩乐坏的极致表现是诸侯们一个个也开始称王了,如齐威王、楚怀王、魏惠王、燕昭王等,而最后一代周天子是周赧王,也是王。虽然都是王,但大王还不如小王呢。

当然了,虽然早已名不符实,但号称周天子的王讲的是“普天之下”,相较而言,诸侯们的王其势力范围就小了很多,只能叫“普国之内”,直到秦始皇一统江山。

有了皇帝以后,王的称号降了一等但也就仅次于皇帝,除了登基称帝,人这一辈子奋斗的最高目标也就是王了,从秦汉到满清,莫不如是。

出处:汉字叔叔网站

除个别是三横一竖造型以外,大多数都不是,一贯三为王,是个案而非共性,其实讲不通。

再来看金文。

国运开局演崇都时王 岁戉yuè如一(2)

出处:汉语多功能字库

字形基本一致,很像王字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最下面一横有明显区别,而且上面两横靠得比较近(金文里三横一竖且三横分隔均匀的是玉字)。

金文的王,所象之形其实是一把斧子。

觉得开脑洞很跳跃是吧,别急,往下看你会发现,内在脉络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象鋒刃向下之斧鉞形。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林沄《说王》:王字的本形是不纳柲的斧钺。(不纳柲即不装柄)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岁戉古本一字。

戉就是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材质,开始用石头,后来用玉(本质也是石头),有了金属冶炼技术以后就有了青铜戉,戉就变成了钺,戉和钺,一回事。

《说文》载:“戉,斧也。”戉在商周时代的写法就是具象的一把斧,如下图。

国运开局演崇都时王 岁戉yuè如一(3)

当然了,单就字形而言,王与戉还是有很大区别,前者更为抽象,后者更为写实。

斧肯定是工具和武器,比如最早的石斧,可砍可砸,后来的青铜钺,应该也能当兵器使,但玉并不适合用来打仗,所谓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是武,玉代表的则是文,所以,玉戉的出现,显然意味着这把斧不再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兵刃。

没错,戉已经超越其实用功能成为了王权的象征。

如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戉都是中军帐里重要的存在。

《史记·殷本纪》: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尚书·牧誓》: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商汤所用的钺是王权与军权的象征,周武王所用的钺虽然只是仪仗,但昭示王权的意思仍是相同的。

君王持钺出征,钺是权杖,如果把钺授予诸侯或将军,那就拥有了合法征伐的生杀大权。

如周文王从羑里获释以后得到商王的授权,负责讨伐周边不从王命的国家,那会儿还没有尚方宝剑,商王给的就是“弓矢斧钺”。

《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又如著名的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在殷墟妇好墓里就出土了好几把戉,既有两件巨型青铜钺,还有一把刻着饕餮纹的玉钺。

再如西周时期,虢国的子白征讨猃狁立了功受到周王奖掖,就赐给其大钺以负责对蛮夷的征讨,子白作青铜盘以为纪念,虢季子白盘上的铭文说:

睗用戉,用政䜌方,子子孫孫萬年無彊(赐用戉,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夏商周三代,这一传统一脉相承。如《说文》引用《司马法》:

夏执

玄戉

,殷执

白戚

(戚,戉也),周左杖

黄戉

,右秉白髦。

玄戉、白戚、黄戉,颜色不同,都是斧戉。

再往上追溯,分布广泛的各史前遗址都有石斧玉斧的存在,如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

良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玉器的大量使用,其形制多样,如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其中璧和琮是祭天祭地的重要礼器,如《周礼》所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祭祀,代表神权。

相应地,玉钺代表的应该就是军权了。

神权加军权,正是王权构成中最重要的两个内涵,前者提供观念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解释,后者是现实角力的凭借和工具,可谓是一文一武,正如后来的《左传》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神权,属文道;戎,是军权,属武道。

这里的祀,可不是谁都可以做的烧香祭祖,而是指祭天祭地,那是君王的专利,只有天子才有这个资格。

祭天祭地,这种起源于上古时代意在人天沟通的仪式,可谓贯穿上下五千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里面,只要有玉钺出现,肯定也会有玉璧玉琮,可见祭天的神权从属于玉钺所代表的军权,权力权力,权来自力,从来如此。

以前我们说过,上古政治、科技、宗教等集中体现在天文历法上,代表王权的这个戉,也不例外。

岁岁年年的岁,来自对太阳的观测,冬至到冬至,就是一岁,也就是所谓回归年(岁年之别,参见《冬至一阳生,贺岁正当时》)。

尧的时候让羲和观象授时,其观测结果就是一岁有366天。《尚书·尧典》载: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的《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对岁的解释: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不论是《尚书》说的尧时代,还是《尔雅》说的夏代,岁这个字或其概念的形成都在殷商之前。

至少岁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有的。

但是,虽然有岁,甲骨文里有时候却偏偏不写成岁,而是用戉假借为岁,如“今戉受禾”(《合集》37849),今戉,就是今岁今年的意思。

这说明什么?

观星制历,自古以来都是王权的专利,岁终大祭(即持续到民国二年的冬至祭天)更是宣示王权的重要仪式,到商周时期还有以戉代岁这一现象的存在,为我们揭示了王戉岁就是一体三面的关系:首领是王,王的象征物是戉,历法之岁用象征王的戉来指代。

石斧先是工具和兵器,随着族群部落的壮大出现了首领,于是代表武力的石斧就成了首领的象征物。农业的需要催生了天文历法的发展,由太阳而来的阳历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对一岁长度的界定(冬至是最先观测到的标志点),因为对历法的垄断,象征首领的斧继而成了岁的指代物。在这个过程中,斧的材质也不断进步,从普通石头到玉石再到青铜。

世事更迭中,于史无载的上古时期,我们可能找不到文字的记录和证据,但观念产生以后不会彻底消失,仍如涟漪一般丝缕不绝,追根溯源,总能发现一些内在的脉络,王与岁、戉同出一源,就是一例。

从王戉岁三个字的渊源可知,历法从来都是王权垄断的核心利益。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那么讲究“改正朔”了。

PS1:戉是斧,再往上追,斧是斤上有父,斤的本义也是斧,清段玉裁注《说文》:“斫木之斧,则谓之斤。”如有个成语叫运斤如风,这里的斤就是斧子的意思。或许可以这么说,只有叫斤那个斧才是劈柴砍人的利器,斤上有父成为斧的时候,斧就已经有了权力象征的意思。如果父是一家之主,那么掌斧的那个人不就是一国之主么?那不就是王么?后世的君父与臣子,家国一体,真可谓渊源有自、由来久矣。

PS2:作为姓氏的王其起源说法不一,有说为商朝王室比干之后,有说出于春秋时期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不论商末的比干还是春秋的太子晋,王作为姓都是后来的事,晚出于君王的王。

国运开局演崇都时王 岁戉yuè如一(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