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多指教张家辉暴瘦 有创意没实力张家辉催眠
学生时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
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立马挥笔疾书,很是兴奋;
但写着写着就“厌倦了”心想:算了、凑下字数就可以了,快点交卷……
假如你是阅卷老师,当你看到这样的“考卷”交上来,你或许会首先感受到他的天赋所在、很有想法,但与此同时你也会很不满他虎头蛇尾、随意糊弄的态度,如果是你,你会给这篇“作文”打多少分?
而今天的作品——《催眠·裁决》,就如同这样的“作文”一般。
《催眠·裁决》的评分,从当初刚上映时的5.8分,一路“艰辛”地“爬”到了如今的6.0,算是刚刚过了及格线。
如此成绩,其实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如今的港片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中挣扎一般。
质量不差(不烂),但实数“无聊”(老套路)仅此而已!
很多人都在说,如今的港片,就张家辉和古天乐俩人的作品能拿得出手,香港电影仿佛就依靠着,两位中老年劳模在“续命”,依旧深陷在,曾经的巅峰有多高、如今就有多寸步难行的“泥泞”之中。
虽说如今的港片被“囚禁”于“困境”之中,但资本是永不休眠的,生意得照做,电影还得照拍。
那么如何在如今这个成熟的格局之中,开辟出那么一丝新意,是如今所有香港电影人,要正视的问题——题材元素的'混搭",算是一条出路。
港片,曾经拥有过,最完善成熟的题材类型。不管是言情、悬疑、犯罪、喜剧还是恐怖,都出过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但现如今,只能依靠着偶尔摘取一两个题材,来混搭一下,虽然不够新意,但总比靠着“老黄历”过日子强。
而《催眠·裁决》这部作品,就是将都市司法、犯罪、动作等元素柔和在一起的新型“产物”,虽说整部作品,还是依旧沉浸于犯罪片的格局之中,但在今年的港片中,也算得上独树一帜,而剧情的“硬伤”依旧没有“治'好。
总体来说,就四个字:“喜忧参半。”
1.
集团二世祖,挪用公款、杀人灭口、栽赃陷害,但因证据不足,难以给被陷害者定罪,其父集团股东,便设局绑架了陪审员之一的“催眠师”许教授的女儿,“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许教授催眠同行的陪审员,令被陷害者定罪。
看过星爷的《少林足球》都知道,大佬谢贤想让自己球队赢球,他的逻辑并不是让自己队伍,如何提升球技,而是直接买通裁判、主办等等,输赢就一目了然了。
《催眠·裁决》的创意就与《少林足球》如出一辙,不学《十二怒汉》费尽心思地“说服”陪审员们,既然想要结果“一致”,那我就用非常手段,直接催眠……
2.
在我们熟知的港片中,无非是黑帮、黑道、警匪当道,即使是近些年来的港片,也不外乎是什么反腐、卧底、贩毒、这些“老掉牙”的题材。
并且基本上都是那群人,故事也是,换汤不换药,完全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管是《追龙2》《使徒行者2》《扫毒2》还是《反贪风暴4》都是这种观看不用思考的爽片。当时我一直都在质疑香港编导们的创作格局。
直到《催眠·裁决》出来后,我才发现,原来香港电影人,还是愿意尝试新鲜的电影元素!
1.
六十多年前,《十二怒汉》中的Juror 8,凭借着可敬的正义感和思维缜密的推理,以一己之力让整个陪审团“临阵倒戈”,从而造就了一部经典之作。
而张家辉与Juror 8的做法,极为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同伴的帮助下,用不露痕迹地方法——催眠,来让陪审团的成员改变自己原本的”判断“,这部分的剧情,为作品平添了一份趣味性。
如今当我们在谈论“催眠”这个话题时,我们往往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种“玄乎其玄”的东西。在我们早期的认知当中,“催眠”的手法,无非就是拿块怀表之类的东西,在“患者”面前晃悠,使其意识模糊,继而获取对方,心中不可告人的一些秘密。
但在被影视作品拿来“主义”过后,“催眠”则变成了似乎是一种“法术”一般的手法,甚至成了无所不能的存在。“施法者”可以在一些细微的动作中,悄无声息地对旁人进行催眠,工具从原来的怀表,转变为了一条项链,一支笔或者是一本书,亦或是一个声音,且这些催眠可以像病毒一般,潜伏在人们心中,需要唤醒的时候,只需要一个响指或是一个清脆的声音即可。
2.
在作品《催眠·裁决》之中,对于“催眠”这个元素的刻画,或许在技术层面上,没有陈正道导演的《催眠大师》看起来那么的“专业”,但也不至于,看起来像是张口就来的瞎编。《催眠·裁决》之中的“催眠”,其实更像是一种“攻心术”,通过对主体的深入了解,找其影响他心理变化的“开关”,继而进行一段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一种影响其行为的目的。
作品中张家辉对陪审团每个成员,使用了各种明面或暗地里的催眠手法,细节之中,无不透露出作品设定的,“攻心计”。
其实,这也是在借“催眠”之手,对于人性的一种批判,贪婪、恐惧、善良、复仇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判断。
有意思的是,作品在不留余地的暴露人性的短板同时,还不望讽刺了一把,看似完善的陪审司法体系,毕竟陪审员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弱点,就会有情绪。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陪审团制度的隐晦质疑。
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为本部作品,也平添了不少色彩。
1.
老戏骨,秦沛饰演的林国权有几句台词,将林国权被利益扭曲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当他得知自己“不争气”的儿子杀人后,说道:
“杀个人而已,为什么要自己动手?”
这句话可见林国权这个角色的人性,极其扭曲!但他紧接着的一句话,更是成为了这段戏的点睛之笔:
“我对你好失望!”
一般为父者对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变色之言”了,但林国权愤怒的原因,并不是儿子杀人,而是儿子干坏事,留下了“尾巴”。大家可以细品一下,“我对你好失望”,这句话是不是让这出戏,升华了不少,堪称如来之笔。
2.
张家辉不用说了,这些年在作品当中的演技,完全是肉眼可见般的在飙升,
导致我都开始在怀疑“化骨龙”这个角色真的是他树立的吗?
“肥猫”郑则仕,在空荡的法庭被张家辉催眠后,自己与自己“飚戏”的这场戏惊艳了不少人。
“一人分饰两角”的对话,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或许这算不上什么精湛的表演,但郑则仕就凭借他的面部表情:眉梢的抬动、嘴角脸部的肌肉颤动,将这位“爱女如宝”的人物内心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场戏,不知道又惊讶到了多少人呢?
而张翰,这位“饱受争议”的演员,在本部作品中,也终于让我看到了“成熟”的影子,摆脱了演啥都像“富二代”的人设。
不管演技高低,他也终归诠释出了一位好舅舅的银幕形象,他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舅舅对外甥女“溺爱”之情,并没有夸张做作。
但“用力过度”的演技还需削弱几分,平滑自然或许更能让人“接受”。
“忧”:鸡肋的场景
1.
本部作品,对于“轻重”拿捏得并不得当,对于一些“鸡肋”的场景,也用了过多的篇幅。
给我印象颇深的就是,作品花在张家辉和女儿的“父女情”之间的时间过长,因为就算是要为后续的剧情做铺垫,也明显的超出了一般电影“铺垫”的正常范畴。
如同作品《功夫》一般,开场几分钟不到,就将整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一一介绍清楚,或许更加“惊艳”。
2.
而关于张翰与绑匪“飙车”“打斗””斗智斗勇“的“宏大场面”,其实也都可以微微的略减几分,因为对于本部作品的“内核”其实,不用动作打戏,都能完成。
就如同在言情戏里加入了一段,街头枪战一般,极为不协调,更何况追击的也不是什么“杀人如麻”的大盗,飙的也不是世界顶级跑车。
如果反将这些剧情,改为强化“催眠”的手法时,也许本部作品,将会是另外一番韵味在里面。
既然我们已经大胆的创新了,何不再“大刀阔斧”一些呢?
“忧”:残缺的创意
1.
虽然作品的创意有了,但始终还不够完美,毕竟要创新就要“突破想象”!
大多数人,看惯了国内外无数大片,惊天案局、命案悬疑。也可能是看的好片子多了、口味也逐渐变“叼”,也开始了自己的“导演梦”。
当我们在观看《催眠·裁决》的时候,都会现象,张家辉会在什么场合进行催眠,怎么把控时间,催眠的细节是怎么样的。以至于当张家辉在意识到有摄像头在自己周围的时候,很多观者包括我在内,都在幻想,他可能会隔着摄像头将张兆辉催眠,但事与愿违。
2.
在催眠各位陪审员的时候还比较中规中矩,但对于陪审员中的那位“卧底”却是交代得云里雾里,让很多观众摸不着头脑(这里可能是某种原因删减了,个人猜测可能和门牌号,小纸条,咖啡杯有关)。
前面提到的对张兆辉的催眠,也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诱导他听《徘徊在日暮街角》,也没有着重的彰显出这首歌的“重要性”。
虽然故事的最后,张家辉终究还是催眠了张兆辉,但也仅仅是放放歌而已,效果弱化了很多,离观者预期紧张、离奇的精彩构思,相隔天差地远,这也许就是残缺创意的平庸结果。
3.
当然,作品也颇为“粗糙”,比如张翰在追击绑匪时,遭遇警察临检却没有报警,导致劫匪逃离;
又或者张家辉的富豪“亲家”,这么大的公司却没有一点安保措施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忽略,但对于一部作品的严谨性,我们是不是该稍稍的提高一些?
本部作品的创意,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些,年轻而又悸动的创业者们,
在为他们“鬼点子”拍手叫好的同时,也为他们谱写的“计划书”,感到惋惜……
总体来说,《催眠·裁决》依旧是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片,可堪一看,但与同期上映的佳作——《少年的你》相比,就高下立判了。
最后给今日头条点个赞吧。
拜了个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